元宵节还没到,武汉五芳斋的门口却已经是一片热闹景象。
合作路总店的门口,不少人顶着寒风排队,一队人绵延十几米,有人甚至带了小马扎坐在队伍里。
偶尔也有人出声抱怨:“队怎么还这么长?
”但更多的人却选择耐心等待,因为这些叠式汤圆承载的,是老武汉人对“年味”的一份执着。
叠式汤圆热卖,门口排队数小时只为一口“年味”五芳斋门口排队的场景,几乎成了每年元宵节前的惯例。
一位阿姨笑着说:“要是没排过这队,都不能算过年。
”带着孙子来的张奶奶告诉记者,她其实还有速冻汤圆在家里,但总觉得只有带回热腾腾的新鲜汤圆,才算是吃到了正宗的味道。
叠式汤圆的走红并不是偶然。
店里的师傅从一早六点半就开始忙,机器不停转,手工不停歇,仅合作路这一个点日均就能卖出3万颗。
这样的数字不仅让人感叹汤圆的受欢迎程度,更能说明元宵节在老百姓心里的分量。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些汤圆比味道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回忆。
坐在队伍里的王爷爷说,他小时候就吃五芳斋的汤圆,味道到现在都没怎么变。
这些年,身边的街坊来了又走,但他记得小时候大伙聚在一起吃汤圆、说笑的热闹劲。
如今,他希望这种熟悉的“年味”也能传给下一代。
老字号新热潮,多种非遗汤圆满足不同口味当然,今年五芳斋的不止叠式汤圆受欢迎,新口味和传统经典的搭配让更多年轻人也加入了排队的行列。
除了经典的黑芝麻汤圆,店里今年还推出了大黄米榴莲和陈皮豆沙爆浆这样的创新汤圆。
一位90后女孩告诉记者,她其实不太喜欢传统的芝麻味,反而更爱有点特别的馅料。
没想到跑了一趟却被告知已经售罄,她只好买了类似的豆沙汤圆回去。
工作人员解释,这些创新口味有些是限量推出的,也算给大家留个“念想”。
五芳斋对传统技艺的坚持也令人印象深刻。
叠式汤圆看似普通,但制作过程十分复杂。
从原材料的挑选到包馅、成型,每一步都依赖师傅们几十年的经验。
这份对工艺的执着不仅打动了老一辈,也让年轻人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从传统黑芝麻到新式大黄米,哪种汤圆是你的菜?
这个元宵节,也许问题已经不是“要不要吃汤圆”,而是“吃哪种汤圆”。
记者采访了不少消费者,发现不同年龄段对汤圆口味的选择差异很大。
老武汉人依旧爱 黑芝麻的传统味道,“吃着就是那个熟悉的年味”。
60岁的刘叔坚定地表示,皮馅1:1刚刚好,“甜,但不会粘牙,就是地道”。
年轻消费者对新口味充满兴趣。
从榴莲到豆沙,从陈皮到黄米,新品层出不穷,有些一上市就供不应求。
而对于从外地到武汉工作的张女士来说,她更在意的是汤圆带来的家的感觉。
“去年公司发了一盒叠式汤圆,当时我还觉得奇怪为什么大家这么爱,结果吃了才知道,皮薄馅足,真的特别香。
”她笑着补充,今年她特意让同事帮忙排队,给自己和朋友们都多买了几盒。
六台机器13小时不停工,如何诞生3万颗叠式汤圆?
记者在五芳斋总店的生产车间里看到了忙碌的场景。
这里一共有六台机器,十几位师傅同时制作,全程从早上六点半开始,一直到晚上七点多都不休息。
制作叠式汤圆最特别的一点,是汤圆皮子的叠法。
面团要经过反复揉捏,才能形成均匀的薄皮,包裹住丰富的馅料时依然不断裂。
师傅们动作娴熟,一锅汤圆不到几分钟就整齐地排列完成。
有人算过,平均每一颗叠式汤圆的制作时间不超过一分钟,但这离不开师傅们多年的经验。
五芳斋的店员说,现在为了满足需求,他们每天至少要保证店里现有库存充足,但依旧限购两盒。
汤圆的受欢迎程度和传统工艺的精湛也让五芳斋今年被评为省级非遗。
“不仅是做汤圆,我们更希望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
”一位师傅感慨道。
结尾:年味的传承,比汤圆本身更重要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叠式汤圆只是年节里的一道甜点,但它在更大意义上承载了文化和记忆。
无论是老一辈坚持的黑芝麻味道,还是年轻人追逐的新式搭配,五芳斋带给市民的并不止是嘴里的满足。
那些站在寒风里排几个小时队只为买几盒汤圆的人,追求的,也许是一种不愿被时间抹去的味道。
这种味道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分享团圆的幸福。
每一颗叠式汤圆,都是对传统的尊重,对匠心的守护,以及对团圆的期盼。
而这一口“年味”,一定会在时光中继续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