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设身处地地站在刘备的角度来考虑一下,伐吴是在正常不过的选择,也是必然的选择。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来看看当时魏国重要谋士刘晔是如何分析的。刘备称帝后,魏文帝曹丕召集群臣讨论当前形势,分析刘备会不会东征伐吴。大家都说:“蜀汉国小力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败亡,全国振恐,没有力量再战。”
刘晔提出不同意见,他说:“蜀国虽然弱小,但是刘备是在关羽死后称帝,他要显示武力,表示还有力量,一定会东伐。再说刘备与关羽,名义上为君臣,而恩情比父子还亲,肯定会兴兵为关羽报仇。”其实,刘晔没好意思明说,刘备一直宣称自己是汉室正统,称帝后必然讨伐叛逆,以表示有统一天下的力量。但是伐魏,实力不足,伐吴顺理成章,而且刘备认为能成功。刘晔的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我们结合当时天下的形式,如果站在蜀国、站在刘备的角度来考虑,伐吴是很自然的选择。第一,荆州太过于重要。荆州对于魏蜀吴三方来说都是必争之地,但对于蜀国更是不容有失。因为失去了荆州,蜀国就被封锁在益州一地,往东被吴国死死锁住,西、南都是蛮夷之地,往北则是直面强大的曹魏。而且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划,是要两路北伐的,一路必须从荆州北上襄樊。第二,孙权破坏同盟,袭杀关羽。刘备伐吴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占有大义的。因为在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是孙权首先破坏了吴蜀联盟,派吕蒙袭取荆州,抄了关羽的后路。最终不但占据了荆州,而且杀害了关羽,古人是非常重视大义的。从大义上讲,孙权背盟,从个人感情来讲,孙权杀害了关羽。所以孙权听说刘备来伐,第一反应是遣使求和!第三,刘备认为伐吴有很大胜算。一是气势上,一方面刘备刚刚称帝,全国上下士气高昂;另一方面,刘备伐吴是讨伐背盟,为关羽报仇。二是刘备在荆州多年,士民百姓心向刘备。三是蜀军居高临下,又善于山地战,顺流而下气势强劲。四是刘备自己本身征战半生,作战经验丰富,自认为这次举国伐吴胜券在握。刘备称帝之时,其实只有益州、汉中,孙权有江东和新占据的荆州。而曹魏却有八州之地,刘备一直以兴复汉室为己任,既然称帝宣示正统,必然要讨伐叛逆。但魏国太强,不能讨伐,孙权背盟,袭杀关羽,刘备选择伐吴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个选择。不过在征战的过程中,刘备败给了陆逊,含恨而死。我们今天以后来者的角度,认为刘备不应该发动夷陵之战,那么难道刘备去北伐曹魏吗?还是休养生息?刘备称帝时已是暮年,曹丕、孙权都是正当年,他还有多少时间能够积蓄国力。所以如果你我是刘备,在那种境地下,也会想要一鼓作气夺回荆州,甚至进一步灭掉孙权,然后可以死而瞑目了。所以,刘备伐吴是形势使然,对他来说是比较正常的选择。参考:《三国志》、张大可《三国史》、吕思勉《三国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