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航空工业在全球范围内崭露头角,特别是歼-35A隐身战斗机的亮相,更是引发了国际军事界的广泛关注。就在不久前,美国《国家利益》杂志直言不讳地指出,歼-35A或将成为美国空军的“噩梦”。那么,这款中国新一代战斗机究竟具备哪些过人之处,让美军如此忌惮?
首先,歼-35A在隐身能力和气动设计上的优势,是美媒认为其将威胁美国空军的重要原因。众所周知,隐身战斗机的核心在于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从而在空战中更好地规避敌方雷达探测,抢占先机。歼-35A采用了流线型的气动外形,结合先进的隐身涂层和复合材料,使得其雷达波反射特征大幅度降低。
根据公开资料,歼-35A的设计借鉴了歼-20的部分成熟技术,并在细节上进行了进一步优化。例如,歼-35A的进气道设计采用了复杂的“S形”弯曲结构,有效屏蔽了发动机风扇叶片对雷达波的反射。此外,机身表面采用了高精度的隐身涂层和无缝连接工艺,最大程度地减少了机体上的缝隙和突起,进一步降低了雷达信号特征。
相比之下,虽然F-35作为美国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也具备相当出色的隐身性能,但由于其设计更注重多用途任务(包括对地攻击和制空作战),在隐身性能上不得不做出一定妥协。而歼-35A更专注于空战和隐身作战,这使其在空战对抗中可能具备更大的先天优势。
其次,美媒提到的“杀伤云链”系统,是歼-35A未来作战能力的又一大看点。所谓“杀伤云链”,就是指歼-35A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通过建立空中网络,使有人机和无人机互相配合,形成一体化的作战体系。
在现代战争中,无人机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作战力量。俄乌冲突中,无人机在侦察、电子战和精准打击方面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其在现代空战中的巨大价值。而歼-35A如果能够与隐身无人机实现无缝协同,形成强大的“人-机协同”战斗体系,将在战场上具备极大的战术灵活性和生存能力。
事实上,中国在这一领域的布局早已展开。歼-20战斗机与“攻击-11”隐身无人机的协同作战能力,已经在多次演习中得到了验证。而歼-35A作为新一代隐身战斗机,预计将在“杀伤云链”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相比之下,美国虽然在无人机技术上也居于领先地位,但其有人机与无人机的协同作战体系尚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形成像“杀伤云链”那样的作战合力。
第三点,也是让美媒感到不安的关键因素——中国强大的军事工业生产能力。中国在军事装备的生产速度和规模上,近年来屡屡刷新全球纪录。以航母建造为例,福建舰从开工到下水仅用了几年时间,而美国同类航母的建造周期往往超过10年。
歼-35A的生产同样展现了中国工业体系的高效与成熟。中国的脉动生产线技术已十分成熟,能够实现快速、大规模的战斗机生产和部署。而美国F-35虽然年产量不低,但其生产过程却面临成本超支、技术问题和供应链瓶颈,生产速度受到明显限制。
更快的生产速度,意味着中国可以在短时间内部署大量的歼-35A,形成规模优势和战略威慑力。在未来的空中力量对抗中,数量优势往往可以在战术层面转化为实质性的作战优势。
当然,尽管美媒的分析展现了歼-35A的巨大潜力,但真正决定一款战斗机能否在实战中取胜的,仍然是系统化的作战能力。歼-35A是否能够成为美国空军的“噩梦”,还需在未来的作战环境中经过实战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