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儿子都不成器,陶渊明写下一“骂儿诗”,道尽天下父母的无奈

阿智通鉴 2024-11-12 05:28:13

说起子女的教育,可以说是很多父母的“心病”。

我们总是想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可是现实中却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要是遇上“熊孩子”,更是让人十分头疼。

就连大名鼎鼎的文豪陶渊明,都教育不好孩子。

他一共有5个儿子,但是这5个儿子不仅没有遗传到他的文采,而且还不学无术,整日无所事事,有个儿子连“6”、“7”都不认识!

之后,他还特意写下了一首“骂儿诗”。

虽然已经过了几千年,这首诗还是能道尽天下父母的无奈。

陶渊明的坎坷人生

提起陶渊明,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他在田园中,或是采菊东篱下,或是独坐南山旁,亦或是醉卧在柴门前。

他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更是家喻户晓。

然而,这位被誉为“田园诗人之祖”的文学巨匠,一生却充满坎坷和辛酸。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大家族。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东晋的名将,在沙场上立下许多功劳;外祖父更是当时有名的文人志士,德高望重。

本应前程似锦的他,命运却和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

八岁那年,父亲病逝;十二岁时,母亲也离他而去。

一连失去了至亲的陶渊明,不得不过早地扛起生活的重担。

少年的陶渊明并没有被命运击垮,他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就写出“长歌怀采薇,晨风吹衣袂”这样优美的诗句。

他怀着一腔热血,走上仕途,希望能建功立业,光耀门楣。然而,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让他备受煎熬。

他曾五次出仕,又五次辞官。权力的斗争,上司的专横,让他对仕途彻底心灰意冷。

公元405年,发生了一件影响陶渊明一生的事。

当时他任彭泽县令,上司要求下属去迎接他,陶渊明以“我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权贵,于我如浮云”为由拒绝。

他宁可放弃俸禄,也不愿委曲求全。这件事彻底让他与官场说了再见。

从此,陶渊明隐居田园,过起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夫生活。他亲自耕种,自给自足。闲暇时,便吟诗作赋,抒发胸中块垒。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创作出《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传世佳作。

他的诗歌真挚自然,充满着淡泊宁静的田园气息,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的一生,虽然仕途坎坷,生活清贫,但他追求自由的精神,不慕权贵的操守,却成为后世文人心中的一座丰碑。

他笔下的田园,成为中国文学中最美的风景。正如他所言:“心远地自偏”,他虽隐居山野,却以诗句传遍天下,流芳百世。

陶渊明的"熊孩子"们

提起东晋大文豪陶渊明,人们往往会想到他笔下那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光,以及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情操。

然而,这位五柳先生在家庭生活中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烦恼——五个儿子,个个都是不成器的“熊孩子”。

陶渊明膝下共有五个儿子,本该是件让人欣慰的事。可当他看到这五个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孩子时,心中充满了无奈与失望。

长子陶俨,小名阿舒,今年已经16岁了。

这个年纪的孩子本来应该在努力学习,为将来做准备。可阿舒却整天无所事事,懒惰得无人能比。

每当陶渊明催促他读书时,他总是找各种借口推脱。面对这样的长子,陶渊明无奈地摇了摇头。

次子陶俟,小名阿宣,比阿舒小一岁。陶渊明原本寄希望于他,盼着他能好好学习,将来光宗耀祖。

可让陶渊明失望的是,阿宣对读书毫无兴趣,整天沉迷于玩乐之中,陶渊明看着这个不求上进的儿子,心中越发沉重。

三子陶份和四子陶佚是一对双胞胎,两人今年都13岁了。他俩长得像,脾性也像,都是调皮捣蛋的主。

最让陶渊明头疼的是,他们连最基本的数字都分不清。每次听到儿子们稀里糊涂地数数,陶渊明都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最小的儿子陶佟,小名通子,才9岁,正是活泼好动的年纪。可他却只知道吃喝玩乐,对读书更是提不起半点兴趣,看到小儿子整天惦记着吃的,陶渊明无奈地叹了口气。

面对这样五个不成器的儿子,陶渊明心中充满了失望和疑惑。

他不明白,自己是个有学问、有才华的人,怎么儿子们却一个赛一个地不争气?他常常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陶渊明虽然生性淡泊,但对儿子们的教育却十分上心。他希望儿子们能继承自己的衣钵,成为有才华、有抱负的人。可现实却给了他一记重重的耳光。

随着时光流逝,陶渊明渐渐感到力不从心。曾经的期望,一点点落空;曾经的信心,慢慢变成了怀疑。

他开始担忧,这样的儿子们,将来如何能撑起这个家?如何能让陶家的基业延续下去?

面对满目的荒凉,陶渊明选择借酒浇愁。他举起酒杯,将心中的苦闷一饮而尽。

流传千古的"骂儿诗"

后来,他更是写写下了一首“骂儿诗”《责子》,道尽了天下父母的心声。这首诗虽然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儿子的责备,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位慈父的无奈与爱。

陶渊明40多岁时,已是两鬓斑白,皮肤日渐松弛。他望着五个不成器的儿子,内心充满了失望和担忧。

在一个寂静的夜晚,陶渊明独自一人坐在书房,借着昏暗的烛光,他提笔写下了这首《责子》。“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诗的开头,陶渊明自嘲两鬓早已花白,皮肤松弛,暗示他对自己日渐衰老,以及对儿子们未来的担忧。

接下来,他数落起五个儿子的种种缺点。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短短几句,勾勒出五个儿子鲜明的特点:懒惰、不学无术、愚笨、贪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父亲的无奈和痛心。

诗的最后,陶渊明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似乎是想借酒浇愁,表达他对命运的无奈。但细细品味,这何尝不是一种豁达?

生儿育女本就是人生的一场赌博,儿女的成败并非完全受父母掌控。与其愁眉苦脸,不如坦然接受,尽人事听天命。

结语

《责子》虽名为“骂儿诗”,实则道出了古往今来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出人头地,但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

陶渊明将这种失望化作诗句,既是自我宽慰,也是给后世父母的一个警示:孩子的成长有他自己的轨迹,父母的责任是悉心教导,但也要学会放手,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同时,教育也不应该是父母单方面的灌输,而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

作为父母,要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要以爱和智慧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同时,也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孩子,而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给他们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陶渊明用诗歌表达了一位父亲的无奈与爱,也说出了天下父母的共同心声。

这首诗不仅仅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责备,它还启发我们反思教育的真谛,引导我们要用爱和智慧浇灌孩子们的心田。

参考资料

想开点吧 陶渊明也教育不好孩子——北青网,2024年7月22日发布

0 阅读:1

阿智通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