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老闫侃史
编辑 | 老闫侃史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眼瞅着又要过年了,有车的朋友现在应该都在琢磨一件事,那就是汽车年检。
对此,想来很多车主都是一肚子牢骚,哪怕是老车主也是头疼不已,更有不少人认为,汽车年检就应该取消!
那事实的真相又到底如何呢?
真的应该取消吗?
首先,在此诚恳地劝告那些一心期望着取消汽车年检的朋友,洗洗睡吧,梦里啥都有。原因嘛,不言而喻,国家是不可能放弃汽车年检的。
为什么?因为汽车年检是必须存在的。
根据中国的法律法规规定,所有领取了牌照和行驶证的车辆都必须按照规定定期进行年检,只有通过了才能继续行驶,不然的话轻则罚款,重则扣车。
至于年检的内容嘛,大致有以下几项:
第一是汽车的安全性能问题,主要内容就是检查汽车转向,自动灯光等系统是否符合标准,外观是否有破损,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对于这些检查,无论是车主还是其他人,都是支持和理解的。毕竟现在中国人的钱包鼓了,买车的人也是越来越多。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23年,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了3.36亿!如此庞大的数量之下,交通事故自然也是难以避免。
当年中国的交通事故突破了25.6万起!死亡人数约为50万人!所以汽车性能不过关就上路,那是真会出人命的!
因此,定期年检确保汽车的性能,安全性是非常有必要的!真正让广大车主不满的,其实是其他的年检内容。
比如说环保,在具体点来说,就是汽车尾气。很多车主是欲哭无泪啊,因为有关汽车尾气的检测,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东西,这就使得很多车主的车,那是真不过关。
甚至更坑的是,很多时候汽车的生产商和销售商为了更好卖一些,也会在相关数据方面造假,以至于让车主也掉进了套里。
没办法,普通的车主谁还关心自己的尾气排放到底怎么回事啊?哪怕想关心也真不懂啊!说一句在今年的第一季度中,就因质量问题,有超过65万辆汽车被召回!
再加上那些负责汽车年检的工作人员中,也难免混进去一些良莠不齐之辈,他们往往会仗着手中的权力勒索车主给钱,就通过不给钱就不合格,也是让广大车主怨声载道。
所以汽车年检是省不了的,只能说尽可能的优化服务,加强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监管,减轻车主的负担。
这不近一段时间就传出了一些关于车检政策的调整,现在让我们看看有哪些新变化吧?
汽车年检的新变化
根据近一段时间网上的各种信息显示,在2025年中国的汽车年检相关政策可能将迎来大幅调整。
第一是检测的时间,加油,之前的两年一次变为六年,一次之后再在第八年和第十年各减一次,哪怕是车龄超过15年的车辆,每年也只需要一次检查,极大地降低了汽车的年检次数。
第二则是检测项目,也迎来了调整,其中包括手插尾气检测等六项繁琐过时,同样也是饱受车主诟病的检测项目宣告结束。
不过有减也有增,在最新的汽车年检项目中也出现了新三项内容,分别为轮胎花纹深度、车轮轴距和底盘完整性检测。要说这三项内容确实比删去的那六项更值得重视。
轮胎花纹大家应该都能理解,汽车的速度比较快,碰上雨雪,路面结冰等恶劣天气时,倘若轮胎花纹不过关,那么就会造成刹车失灵,汽车打滑等现象,从而极大提升交通安全隐患实在是很有必要。
另外,还能够顺带地看看轮胎的质量,过不过关,需不需要更换,免得爆胎,反正确实是好事。至于车轮轴距检测,这个跟普通车主没关系,但对于那些想要改装车的朋友就很难受了。
因为这项检测就是在那里针对改装车。不过也别先叫屈,毕竟改装车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碰上水平高的那还好说,但要是碰上水平差的,那可是容易出人命的。
所以还是踏踏实实地开车就行,不要乱想着改装了。
最后的汽车底盘也确实应该加强关注,毕竟,汽车底盘的完整性以及质量是否过关也是关乎车辆及乘车者的安全问题,需要加强重视。
而除了以上调整外,最令人关注的还在于,将传统的油车和新能源电车标准分开了。根据一些信息显示,中国政府将从2025年3月1日起实行油电分开检测。
对于传统的燃油车将取消以往的动力测试,改为OBD测试,即车载诊断系统测试(OBD,如此一来,在车检时只需要一个检测仪就能轻松完成,省时省力。
至于新能源汽车的年检内容则将重点放在了对电池、电机和电控系统的检查。这无疑是一件好事,毕竟以前将油车和新能源电动车放在一块进行年检,也属实,是让不少车主感到头皮发麻。
总体来看,中国的汽车年检政策正在朝着更加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或许在这个过程中,依旧会有些许车主不满意,但请相信,未来一定会更好。
结语
对那些一直嚷嚷着要取消汽车年检,认为汽车年检是形式主义的人,不是不能理解,但无法认同。
原因很简单,交通无法小事,汽车的质量安全与否更是直接关系到了生命!所以,汽车年检有了问题可以调整,可以整改,但绝对不能因噎废食的一刀切除!
那才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不负责任。对此,不知大家有何看法呢?
信息来源:
新能源车专属车检来了——2024-11-15 16:06·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