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日本制造”神话,跌落神坛

智谷趋势 2025-02-13 17:46:23

2025年,我们注定又要见证诸多历史。

先是“百年一遇”的双春年和闰六月,打工人迎来384天的最长上班周期,连续4个月没有法定节假日,网友辣评“蛇年刚开始就感受到了蟒蛇绕颈般的窒息感。”

再是DeepSeek和《哪吒2》的爆火,一个平均年龄仅为28岁的大模型公司,和一个刚满三岁的百亿影帝,一直被看扁的国产大模型和国产动漫,在这个春节总算打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翻身仗。

紧接着,大S在日本猝逝,红遍两岸三地的美容大王草草结束一生,大小S的综艺节目《娱乐百分百》真的成为了80和90后的经典回忆杀。

开工第一天,又一个让80、90后震惊的新闻从岛国传来:松下电视都要没了。

根据官方声明,松下控股将解散其家电子公司松下电器,并将松下电器分割为三家公司:

涵盖白电的智能生活公司

专注空调和食品配送的空气品质公司

负责照明业务的电器工程公司

却唯独没有给曾经的“摇钱树”电视业务留下后路。

而当中国网友祭奠怀念潮抵达高峰时,松下又出了一纸公告:“关于包括电视机业务在内的存在问题的业务,为实现根本性的收益结构变革,我们正将所有可能性纳入考量范围进行研讨。截至目前,包括出售或退出等相关事宜,均未作出任何决定。”

即便最终选择悬而未决,但是松下电视的角色已经从“摇钱树”沦为了“问题业务”。

这不禁令人唏嘘,一代顶流,松下电视为何沦落至此?

松下电器,曾经有多么辉煌?

1978年,邓公出访日本,松下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冒雨迎接,参观了松下电器公司。总设计师特地向其发问:“松下先生,你能否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帮点忙?”

彼时正值中日关系进入蜜月期,总设计师亲自发出邀请,松下幸之助两次访华,最终在1987年,松下在中国成立了第一家合资公司——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

80和90后可能对松下入华的历史并无所知,但一定记得那句经典广告语:“松下电器,精品一派”。

来源:视频截图

1995年,CCTV1播放了这则电视广告,中国消费者不仅记住了“精品一派”,顺带着“松下电器”(Panasonic)的读音,也成为了许多人除了“八ガヤ路”之外,会的不多的几句日语。

而且当时,中国人均月收入才几百块,但却将自带录像功能、能唱卡拉OK、售价高达三四千块的松下电视推成了当时的网红单品。上世纪90年代,松下电视在中国电视机市场,一度占据了超过20%的市场份额。

图源:微博

哪怕到今天,松下“精品一派”的品牌形象也很深刻。

据三联生活周刊报道:

一位来自四川达州的经销商介绍,达州位于大巴山革命老区,经济不发达,但松下电器还是卖的很好。“因为大巴山里的老百姓并不富裕,好不容易攒了两三年钱,总想买一个好东西。如果买到不好的产品,三天两头坏,在山里面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在他们眼里,不坏就是好产品”。

这样一个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电视品牌,如今轰然离场,中国网友开始纷纷怀念那个“结婚必备松下电视”的黄金时代。

那么,又是什么造成了松下电视的落幕?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插一个题外话。

关注汽车、手机和家电产业的读者应该发现了一个现象:今天的汽车产业做的越来越像手机和家电这些消费电子产业,但这三种行业,只有车企执着于发各种周销量和月销量排行榜。

并非是手机厂商和家电企业并不在乎出货量,而是因为决定三个行业企业成败的因素,不是一个level。

对当前的新能源车企而言,市场洗牌暂未完成,一款车型的销量直接关系到车企上岸速度,月销能不能上1万或2万,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了评价车企是否越过生死线的最大标准。

但家电和手机企业不一样。行业出清早早结束,市场能打的选手就四五家,一个产品的销量高低撼动不了一个成体系化的集团型公司的江湖地位。

真正能让已经站稳脚跟的家电企业或手机企业陷入生死困境的,是技术路线选择上的致命错误。

很不巧,松下电视就在这里,栽了人生最大的跟头。

看过《狂飙》的读者,都会对贾冰的那句经典台词印象颇深。

电视剧里,被贾冰饰演的徐江砸的稀碎的等离子电视,一台售价21800元,是二十年前妥妥的奢侈品,也是在CRT电视之后,松下重仓押注的新技术路线。

彼时市场存在两个主要技术路线,一个是松下代表的等离子技术,一个是夏普代表的液晶技术。在不断的辩驳争论下,等离子技术一度占据了市场上风,松下也成为了三星、索尼和日立的面板供应商。

眼看昔日对手也成为自己的乙方,松下坚决在等离子技术上一条路走到黑。

据自媒体“数智前线”:

2002年,松下在建设茨木等离子工厂时,还在树前立了告示牌:“电视事业复活之树”。

2006年,松下制造了全球首款百吋等离子电视,并搬上了纽交所成为闭幕钟显示器。

然而,后续松下等离子电视的经历再次证明一个事实,科技产业里,一个巨头最危险的时候,恰恰是其登上巅峰的时候。

2012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高达2亿台,等离子电视才区区1300万台。

两极反转的背后,终归还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技术路线上,等离子电视相比液晶电视分辨率高,延迟低,视觉观看效果都比后者更好。但问题就在于,一台最普通的等离子电视都要高达上万元,而液晶电视价格则普遍在8000元以下。

价格上的巨大悬殊,加上等离子电视“一小时三度电”和“容易烧屏”的缺陷,注定其做不到市场普及。而之所以等离子电视价格,没有被价格战降下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市场集中度高,竞争不够充分。

随着三星、索尼和日立等家电企业放弃生产等离子,等离子市场进入松下一家独大局面。而日本制造业都习惯于搞垂直整合那套,插手布局产业链上下游,导致市场越来越封闭,也越来越僵化。

因而,在消费者用脚投票的选择下,等离子电视逐步被市场边缘化,松下电视也从2010年后就陷入了长期亏损。

十年间累计亏损超过2000亿日元,电视业务利润率已低于5%。

而如今看来颇为讽刺的是,当年松下电视曾预测,2010年等离子电视出货量将超过2500万台,其中松下就独吞了40%市场份额。

万万没想到,2010年的确是松下的转折点,只是业绩“昂扬向上”的期待,被“陡然向下”的现实泼了一盆冷水,并从此再无往日辉煌。

也还是那句话,繁荣表象越鲜活,萧条风险越汹涌。

在等离子技术上遭遇滑铁卢后,松下也并非一蹶不振。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的CES展览,松下就发布了全新的旗舰OLED电视Z95B以及旗舰Mini LED电视W95B,对标LG和三星的旗舰产品G5与S95F。2023年,松下电视也曾携旗舰OLED电视Z95A与Mini LED电视W95A,重返阔别已久的美国市场。

市场动向不断,但电视圈也像娱乐圈,松下折返回来,发现高端电视市场再无Panasonic的一席之地。

美国市场,据Counterpoint Research数据,24年第三季度87%的高端电视市场份额被三星、海信、TCL和LG四家瓜分。

日本本土,日本调查公司BCN数据显示,24年,在日本销售的平板电视中有一半以上都是中国品牌。海信电视以41.1%的市场份额位列日本电视市场第一品牌,超越了索尼和松下。

这不免令人再度回想起邓公与松下幸之助会面的那个雨天,中国电视与松下电视,随着前者在价格优势和AI技术的发力,已经彻底实现了从追随到赶超的翻盘。

以日本市场为例。

《日经新闻网》24年11月份报道中提到,在位于东京千代田区的比酷相机有乐町店,电视卖场的销售人员表示“最近拘泥于日本企业品牌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年轻人,通过网络事先调查性能和价格,点名购买中国企业产品的情况尤为突出。

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的崛起,一方面源于高性价比。比如55英寸的平板电视,海信电视价格甚至要低于1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4681元),而同尺寸的松下电视售价则要高达20万日元。

另一方面,AI功能的加持也让中国电视品牌实现弯道超车。相比之下,松下第一台搭载AI功能的电视是2021年发布的JX760系列,55英寸售价6999元人民币,65英寸售价8999元人民币。

但在此之前,TCL、小米电视就已经上马AI,并且价格均价都比松下电视更加亲民。性价比和质价比的双重冲击下,2024年,中国电视品牌在日本市场占有率首次突破50%大关。

而松下电视,点错科技树后,又错失了AI先机和价格优势。

如今来看,电视产业和芯片产业一样,在由美国人发明并赚到第一桶金后,产业陆续辗转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四个玩家组成一桌麻将,互相算计,轮流胡牌。

此时此刻,好手气已经从松下、东芝、夏普和日立等日企指缝中溜走,稳坐东庄的早换作了他人。

而大梦乍醒的松下电视,在2月4日的经营方针说明会上,社长楠见雄规表示:“我们目前面临的困境已经非常明显,电视机事业不再赚钱,我们必须做出改变。”

尽管对于电视业务何去何从的决定尚未有定论,但松下已经宣布,到2027年3月,松下将利润提高1500亿日元(约合9.66亿美元),并在2029年3月再增加1500亿日元。

楠见雄规补充:“这意味着公司的许多生产、销售和物流基地都面临整合,人事也将出现一定程度的调整”。但无论如何调整,“非核心资产”松下电视也再难现往日高光。

0 阅读:14
智谷趋势

智谷趋势

决策者的首席财富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