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为何自毁长城,害死自己的名将白起与名相范雎?

时空迷踪 2025-01-15 10:25:46

在公元前258年的秦国,一场关乎国运的大戏正在上演。秦昭襄王为何要自毁长城,亲手废黜了开创"长平之战"奇迹的名将白起,又让开创"远交近攻"策略的名相范雎黯然离场?这一切要从邯郸之战说起。当时,年过花甲的白起称病不出,拒绝出征邯郸。秦昭襄王大怒,转而重用王龁,并任命范雎的亲信郑安平为援军主帅。然而,这个决定却酿成了一场悲剧。随着郑安平全军覆没,范雎政治生命遭受重创。而执拗的白起依然不肯出兵,与秦昭襄王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君臣对决。最终,白起被贬为士卒并被赐死于杜邮,范雎也因亲信王稽之事被牵连获罪。

帝王权术显锋芒 群臣谋略争辉煌

公元前287年,秦国称西帝后遭到五国联军的进攻。这一战役之后,秦国休养生息,在军事实力上迅速超越其他诸侯国。

秦国能有如此强大的实力,离不开两位重臣的鼎力相助。一位是战功显赫的名将白起,另一位是运筹帷幄的谋臣范雎。

白起是秦国军中的定海神针,他在长平一战中,一举坑杀赵军四十万降卒。这一仗不仅奠定了他"人屠"的威名,更是让六国闻风丧胆。

范雎则凭借"远交近攻"的策略,帮助秦国逐步蚕食周边诸侯。他主张先拉拢远方诸侯,再攻打近邻,让秦国在外交上占尽先机。

在这两位重臣的辅佐下,秦昭襄王开始谋划统一大业。他认为赵国是秦国东进的最大阻碍,必须先行除掉这个强敌。

然而,对于是否进攻赵国,朝中却出现了严重分歧。白起认为赵国底蕴深厚,不宜贸然出兵。

范雎却坚决支持秦昭襄王的决定。他认为赵国元气大伤,此时不打更待何时。

这场朝堂之争,让秦昭襄王陷入两难。一边是功勋卓著的名将,一边是足智多谋的宰相。

就在各方势力相持不下之际,秦昭襄王最终选择了支持范雎的主张。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三个老人的命运,也让秦国的统一之路出现了转机。

这场君臣较量的结果,看似是秦昭襄王的胜利,实则暗藏危机。因为一个更大的挑战正在等待着秦国——那就是如何在失去两位能臣的情况下,继续推进统一大业。

邯郸城下起战火 武安君遭贬黜

公元前258年的秦国,一场邯郸攻防战正酣。秦昭襄王派出王陵率领大军围攻赵都邯郸,却久攻不下。

在这关键时刻,丞相范雎亲自前往武安君府邸,力邀白起出山。白起却以重病为由,拒绝了范雎的请求。

范雎回到宫中,立即向秦昭襄王告状,说白起假称有病不肯为将。秦昭襄王听后大为光火,当即下令免去王陵的职务。

他派出秦军二号人物王龁接替指挥权,并派出大量援军和粮草支援前线。这支军队在八月抵达邯郸城下,展开了新一轮的猛攻。

然而事态的发展却出人意料。王龁率领的秦军从秋天打到冬天,从冬天又打到第二年春天,整整五个月过去,邯郸城依然固若金汤。

邯郸城内的平原君赵胜表现出了惊人的意志力。他散尽家财犒劳军士,组织家丁和门客组成敢死队,日夜出击骚扰秦军。

让秦昭襄王更加恼火的是,秦军将士们的态度十分消极。这些老兵都曾是白起的部下,他们用这种方式来证明白起不可攻赵的观点。

秦昭襄王发现白起对军队的影响力远超他的想象。这种情况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他的君权。

事态发展到这一步,范雎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派出自己的救命恩人郑安平率领五万援军,前往前线协助并监视王龁。

同时,范雎还让另一个恩人王稽担任河东太守,负责秦军的后勤保障工作。这个决定看似明智,实则是一步臭棋。

郑安平和王稽都是普通平民出身,并无治军才能。范雎仅仅因为他们曾经的救命之恩,就委以重任。

形势很快急转直下。秦军在邯郸城下依然毫无进展,诸侯国也开始蠢蠢欲动。

此时的合纵大势沉寂了三十年,在邯郸之战的刺激下卷土重来。赵国的苦苦支撑,让东方诸国对战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转变。

在这种局势下,秦昭襄王不得不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他亲自来到白起府上,要求白起即使躺在担架上也要去前线。

白起依然坚持己见,建议秦王撤军休养。这场君臣对决最终以秦昭襄王拂袖而去告终。

公元前258年十月,秦昭襄王下达诏书,剥夺了白起的所有官爵,将他贬为普通士卒。他还下令白起必须立即迁往偏远的阴密。

郑安平投降赵国 范雎辞官罢相

战事进入十二月,郑安平的处境愈发危险。秦军主力突然撤退,将他的两万余人孤军深入地抛在了邯郸城下。

三国联军抓住这个机会,对郑安平的部队展开了疯狂的围剿。被围困的秦军苦苦支撑了十余天,却始终不见援军到来。

郑安平最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率领全军向赵国投降。赵王接纳了这支降军,并封郑安平为武阳君。

这个消息传回咸阳,像一颗巨石砸进平静的湖面。三年来持续不断的邯郸之战就此落下帷幕。

范雎的政治生命受到了致命打击。按照秦国法律,任人不当者要承担连带责任,范雎理应受到牵连。

但秦昭襄王表现出了惊人的偏袒。他不仅下令禁止任何人谈论郑安平的事情,还加重了对范雎的赏赐。

这种明显的偏心让秦国的军方势力极为不满。军方与范雎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在这种压力下,范雎也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岌岌可危。但他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

就在各方势力角力之际,前线又传来噩耗。信陵君率领的魏楚联军一路所向披靡,已经打到了秦国河东郡的治所汾城。

面对这种形势,秦军主力再次采取了退却的策略。他们纷纷撤往河西,只留下范雎的另一个亲信王稽独自守城。

王稽作为河东太守,肩负着守土有责的重任。其他秦军可以撤退,但他必须死守汾城。

秦军的这种做法显然是在针对范雎。如果汾城丢失,秦昭襄王就再也找不到理由继续袒护范雎了。

果然,王稽没能守住汾城。更糟糕的是,他还被控告通敌,最终在咸阳街头被处死。

范雎的政治生涯走到了尽头。他献上相印,主动请求引咎辞职。

但事情并未就此结束。考古发现的竹简显示,范雎实际上是在白起死后一年多才真正倒台的。

原因正是他举荐的河东太守王稽私通诸侯一事。按照秦法,范雎因任人不当,罪当灭三族。

范雎的悲剧,证明了一个古老的政治法则:任何人都不能完全依赖君主的宠信。秦昭襄王的偏袒不仅没能救他,反而加速了他的灭亡。

一战成空两臣殁 千古兴衰启新篇

邯郸之战的结局,让秦赵两国都付出了惨重代价。秦国损失了大量精锐部队,还失去了两位重臣的辅佐。

对赵国来说,这场胜利也是一场昂贵的消耗战。尽管成功守住了邯郸,但赵国的国力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落。

白起被贬为士卒后,依然顽强地在咸阳城内逗留。他希望能亲眼见证范雎的倒台。

秦昭襄王派人日夜催促白起离开。十二月末,白起终于不得不离开咸阳,踏上了前往阴密的流放之路。

在白起离开咸阳的那个清晨,城门口出现了不寻常的一幕。数十名守城士兵整齐列队,向这位昔日的战神行最后一礼。

很快,秦昭襄王派出使者,带着一把利剑追上了白起。这把剑不是礼物,而是让他自尽的工具。

在杜邮驿站,白起停下来准备吃早饭。此时,王翦、蒙骜等秦军元老纷纷赶来,试图劝他逃走。

但白起拒绝了这个建议。他拿起那把宝剑,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命运。

白起的死轰动了整个秦国。民间自发为他举行祭祀活动,这种待遇在历史上极为罕见。

直到今天,陕西大荔县的白王庙香火依然旺盛。每逢节日或疫病流行时,当地百姓仍会来此祈福。

六国诸侯对白起之死反应强烈。他们纷纷举杯庆贺,认为秦国从此不足为虑。

但他们并不知道,在邯郸城内,一个名叫嬴政的三岁孩童正在成长。这个孩子就是未来的秦始皇。

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正在与妻子赵姬告别。他向年幼的儿子承诺,在咸阳办完事情就来接他们。

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告别场景,实际上预示着历史的转折。失去了白起和范雎的秦国,正在等待新的机遇。

邯郸之战后,秦国的统一进程暂时停滞。失去两位重臣的秦昭襄王,在此后的岁月里难有大的作为。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