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离任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期特意撰写了一篇专栏文章,其主要篇幅都在为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辩解,且措辞不加掩饰。外界更为关注的是,布林肯在文章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是“唯一既有意愿,又有能力重塑国际体系”的国家。这个话,确实是十分露骨了。
布林肯的表态,或许也反映了这四年与中国交往过程中的真实感受,是他向未来国务卿传递的一份“建议”。当然这份建议只有在哈里斯获胜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到足够的重视。我们要清楚的是,布林肯其实是在采用“捧杀”策略,本质上是对中国的曲解。中国政府多次重申,从未寻求改变现有的国际秩序。

但在“现有国际秩序”的理解上,中美两国的认知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更关键的是,布林肯所提到的国际体系,与真正意义上的世界秩序并无直接关联:实际上是美国所主导的,一种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体系,看似冠冕堂皇,实则还是单极世界的老一套。
如果稍加关注国际地缘动态,不难发现该论调主要是美国的盟友在使用,而在全球南方地区,愿意认同的国家并不多。这样的体系自然不能被视为普适性的国际体系,也不能让西方小团体独断“世界秩序”的定义。

如果要深入分析美国“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的本质,就不得不提及布林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的餐桌菜单论。在布林肯看来,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要么在菜单上,要么在餐桌上,别无选择。就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而言,为了让美国利益最大化,就是让自己来决定谁能坐上餐桌,谁又该被列在菜单上。
这也反映了美国主导的单极秩序的局限性。实际上,无需中国主动做些什么,如今的美国自己已经难以维持这种体系。如今国际地缘政治,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多极格局已成为大势所趋,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南方国家,只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布林肯刻意拿中国说事,也无法改变这一客观事实,其核心目的仍然是借题发挥,继续炒作中美战略竞争。

尽管布林肯在文章中,吹嘘拜登让美国比过去四年更强大,并声称现任政府的复兴战略旨在重建美国的国际领导力。但四年来,拜登政府无非是在西方社会内巩固了话语权和领导权,而在全球南方地区,依然没有找到与发展中国家的正确相处之道。
简而言之,美国只允许自己的盟友坐上餐桌,其他的只能出现在菜单上,任人挑选,而美国则掌握着分配权。但这种模式注定无法长久,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愿意永远停留在菜单里。国际体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始终处于动态的演变之中。讨论谁有能力改变国际秩序,终究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
如今的国际地缘格局,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经过多年演变的结果,而中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都是这一体系的受益者。尽管经历了冷战、苏联解体以及如今的大国博弈,如今的“二战后国际秩序”,与最初的模式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源头和发展趋势都有明确的指向,不能说是被某个特定国家所改变。

所谓的“中国有意愿也有能力”,不过是美国不负责任的断言,而这种不负责任,也贯穿于美国近年来的对华言行。从这个角度来看,布林肯将中国定义为唯一能改变当前世界秩序的国家,不过是为推动中美战略竞争寻找的借口,同时也体现了美国精英政客根深蒂固的零和思维。
美国希望证明其对华政策的正当性,通过将中国塑造为假想敌,对内加强国家凝聚力,对外确保战略同盟仍围绕美国这个核心运转。如果没有中国这个参照物,美国的对外战略体系将立刻崩溃。这一表态再次证明,美国对中国的战略认知确实存在严重偏差。早些时候的中美外长纽约会谈中,王毅外长关于美国与中国打交道“两副面孔”的总结,从对方那里得到了印证。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