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陈丕显同志接到中央方面的通知,说邓小平主席想要将他调任到中央书记处担任总政治部主任。
陈丕显已经离开军队许多年,这次有机会回到军队工作心里也是十分高兴。谁知余秋里将军得知后,向邓小平主席反映:“我想和陈丕显同志的职位换换。”
邓小平主席经过多方考虑,又询问了陈丕显的意见后,便同意了这个职位调换。那么,余秋里当时和陈丕显调换的职位是什么呢?陈丕显又为何会同意这个调换?这二位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军委变动,职位调换
1982年,由于韦国清将军的身体原因和一些其他情况的出现,中央军委的领导班子面临着一次换届选举的局面。
十二大会议召开前的一段时间,军委方面各职位人选都已经相继确定下来,但唯独中央书记处的总政治部主任一职却迟迟没有合适的人选。
就在邓小平主席为此感到焦头烂额时,一个名字出现在了他的眼前。在询问并整合了多人意见后,中央决定让陈丕显去中央书记处担任这一工作。
因为一些历史遗留原因,此次换届的接任人选不仅要负责处理军事方面的日常事务,还要承担一项重责:那就是恢复和发扬军队的优良传统,开创军队工作的新局面。
而陈丕显自1977年复职后,便听从中央安排前往了云南担任省委书记。不到半年时间便调往湖北担任湖北省委第二书记、湖北省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不久后升任湖北省第一书记,同时还先后兼任了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湖北省军区第一政委,武汉军区政委。
尤其是在解放战争时期,陈丕显就已经是兵团政委了,后来又经过多个党政军事岗位历练,可以说对于军事政治方面的工作了如指掌,烂熟于心。
他在战争时期从事过军政工作,建国后也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还在特殊时期经受住了严峻考验,十分符合总政治部主任一职的标准和要求。
因此由他担任总政治局主任一职,众人还是十分放心的。陈丕显提前接到中央方面的消息后也是十分高兴,自己虽然因为一些原因离开军队好多年,但仍旧十分怀念当初在军队时的倥偬岁月,对即将召开的十二大也充满了期待。
而另一头的余秋里,在看到自己的人事调动后,心里却有些忐忑。因为中央的决定是他继续留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只是这样的话余秋里也不用发愁了,主要是他所要负责的工作部分从经济方面换成了政法方面。
当时的余秋里不仅是国务院副总理,还兼任着国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国家能源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回顾他的过往履历就能发现,他此前的工作几乎都是与经济方面相关。
自建国后,余秋里先后在人民解放军总财务部、总后勤部、石油工业部、国家计划委员会中担任要职。
对于这样的变动,邓小平主席还专门召开了一场会议,但余秋里心中却始终有着顾虑,自己之前从未从事过政法相关的工作,贸然踏足的话,自己失职事小,耽误国计民生才是大事。
余秋里的心中还是更希望留在军队中或是继续从事经济相关工作,但自己去向主席提意见又显得很不合适。
最后思来想去,他委托了王震将军向邓小平主席转达自己的想法:“中央书记处政法相关的工作,我从未接触过,担心不能胜任,能否让我与陈丕显同志进行职位调换,由我担任总政治部主任,他来做中央政法委书记,进行全国公检法工作?”
邓小平听到后惊讶之余也恍然反应过来,自己当初考虑人选的时候怎么把余秋里给忘了!他确实也很适合这个职位,要问为什么?这都和他在建国前后所从事的工作分不开。
政委专业户,改为搞经济
这个时候的余秋里,其实已经离开军队24年了,这期间他一直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做贡献。
“铁人”王进喜这位劳动模范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但我们能知晓他的伟大事迹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
1960年,大庆油田被发现,整个能源界都陷入狂欢。一场轰轰烈烈、规模空前的石油大会战随即展开。在余秋里的带领下,几万名石油工人汇聚到了大庆参与此次的是由开发建设。
经过数万人艰苦卓绝的齐心协力,大庆油田终于得到了开发,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依靠进口石油发展的被动局面。而且建设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一批王进喜这类的进步劳动模范,对国家石油工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巨大贡献。
“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句耳熟能详的口号便是余秋里在石油大会战中提出的。向我们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先辈们为国家建设所做出的的不懈努力与辛苦付出!
余秋里把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得风生水起,但在更早之前,余秋里从事最多的工作却是政委。看他的过往工作经历,你会发现在1954年之前,他简直就是个不折不扣的“政委专业户”。这也是邓小平主席恍然的原因。
1929年,15岁的余秋里加入红军。随后跟随红军战士们参加了江西省吉安县的农民暴动。1931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永阳军事部工作。在反“围剿”作战中担任队伍中的政治委员、团总支书记。这时候的余秋里“政委专业户”的苗头便已经有所显露。
长征途中,余秋里不幸负伤,失去左臂。但余秋里并未因此整日消沉、自暴自弃。1936年,他先后进入抗日红军大学和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抗日战争期间,他担任中共中央直属政治处副主任,带领八路军开展游击战争。参与“百团大战”后,坚持在冀中地区展开游击战争。
并带领军队赶赴宁武地区,在当地积极开展政治斗和争军事斗争,发动当地群众,开辟和创建了以宁武为中心的管涔山革命根据地。
1944年,余秋里在担任120师358旅政治部主任期间,发起全员大练兵活动,提倡“能者为师”,只要你有能力,无论你是将军还是小兵,都可以教大家学习你的战斗方法。
由此军中顿时出现许多射击能手、刺杀能手等模范典型,形成了一种“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互教互学”的群众性练兵活动,众人参与性非常积极,不仅提高了军队的训练质量,还能使个别优秀战士崭露头角,为我军选拔出优秀人才。
毛主席得知后,还夸赞余秋里这个练兵方法是“突破历史的新创造”。中央军委也对此进行了大力表扬。
余秋里在八年抗战中,将自己的队伍磨炼得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贺龙元帅看到后都忍不住高兴:“余秋里行啊!八年抗战他打出来个天下第一团!”
解放战争里,余秋里还率先在西北野战军中运用诉苦和“三查”之法搞军队的思想建设,所谓三查就是“查阶级、查思想、查斗志”,毛主席得知还特意召见了他详细询问情况。
详谈数个时辰后,毛主席都忍不住赞叹:“你这个方法好!教育俘虏兵在中央苏区的时候就是个大难题,有你这个‘三查’总算有办法治治他们了!”
哪怕余秋里后来从政委“转行”去搞经济了,在担任石油工业部部长之后,他依旧会将之前在部队中积累的一些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经验运用到石油战线上,都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因此哪怕他已经离开军队24年,也没人敢保证余秋里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不行了。邓小平主席听着王震将军的转达,决定还是先询问一下另一位当事人的意见。
于是,他将这件事委托给了胡耀邦,向陈丕显转达了余秋里想要和他进行职位调换的想法。
虽然如此,邓小平主席心中对结果还是没什么底的。因为这个职位安排是早已通知了的,突然得知自己已经到手的职位要更换,就算能答应也会颇有微词吧?但陈丕显却并不这么想。
同意调换,大公无私
陈丕显不仅爽快同意了这次调换,还对前来传达的胡耀邦说:“我完全服从中央的决定,当总政治部主任可以,当中央书记处书记也可以。一切都听从中央安排。”
邓小平主席收到陈丕显的同意后,不禁笑着感慨他还是以前的老样子。
陈丕显比余秋里还小了两岁,但二人是同一年加入的中国共产党。陈丕显少年时期就受到进步思想影响,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当时在中央苏区中就有着“红小鬼”的称号。
说来也巧,如果余秋里是“政委专业户”,那陈丕显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书记专业户”了,纵观他的履历,你会发现陈丕显不是在当政委就是在当书记,这其中书记的比例要占得更大点。
1935年初,陈丕显同志就任共青团赣南省委书记。红军大部队开始长征后,陈毅、项英等人带着小部分留守的红军开始了三年极为艰苦的游击战,还与当时的党中央失去了联系。
当时陈丕显跟着游击队突破敌人重重保围进入赣粤边游击区,粉碎了敌人的多次“围剿”计划,保存下了革命有生力量。
后来抗日战争爆发,陈丕显更是被派往瑞金等地寻找联络部队,前往游说赣南游击队出山抗日。要知道,一般这样的活都是要交给能言善辩的人来干,陈丕显能担任,可见他的口才能力与思想觉悟都不会差。
此事不久后,陈丕显在中共中央东南局担任青委书记,负责动员组织广大青年参与革命,加入新四军,为抗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根据毛主席关于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思想,创建苏中敌后抗日根据地,深入发动当地群众,领导民众开展反“清乡”活动,与日寇、汪伪军周旋数年,最终将苏中根据地发展壮大,成为位于南京的日寇总部与汪伪政府的心腹大患。
解放战争中,陈丕显根据指示继续留在华中地区领导敌后斗争,当时的局势对我军十分不利,但在陈丕显同志的指挥下,不仅有效配合了正面战场作战,甚至保存了我党大部分骨干力量,实在是以弱胜强的典范。
陈丕显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对战场也有着很大贡献。淮海战役中,解放军条件异常艰苦,他所领导的华中地区动员随军民工22.5万人,小车8万辆,供应前线上亿斤粮食。
陈毅元帅都说淮海战役就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这其中离不开陈丕显对华中地区人民多年来的思想建设和政治动员作用。
陈丕显同志在战争时期立下了不朽功勋,建国后也对我国的各项发展建设有着杰出贡献。这样的人一心为国为民,因此在得知余秋里调换职位关系着国计民生,是为了人民群众才提出的之后,他毫不犹豫地就同意了。
反正书记这个位置,他已经坐了大半辈子了!只要能为人民做事,在哪里都一样嘛!这样的大公无私,何其令人敬佩!而同时余秋里将军对自己的能力也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识,亦是难得率真之人!
结语
陈丕显同意职位调换后,中央征询各位相关领导的意见后很快便拟定好了名单。
1982年的十二大会议上,余秋里被任命为总政治部主任,陈丕显担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两位已经为国家尽职尽责大半辈子的同志,今后还会在他们各自的职位上继续发光发热,为这个他们深深热爱的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国家之所以能打赢艰难的战争,熬过困苦的饥荒,度过种种艰险,发展成如今富强美丽的新中国,都离不开这些老一辈革命家的辛苦付出与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