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知名老牌车企大众在德国总部的命运,可谓坐上了“过山车”:从关厂传闻,到最终确定裁员,听起来像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剧本。
但这最多只能算是“续命”,这家汽车行业的百年老店,要想真正焕发青春,要做的远不止这些——以往签署的合作协议,终于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刻!
总部裁员,艰难的选择?
具体说来,据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12月20日,大众汽车集团与工会组织IG Metall达成一份名为“未来大众”的协议。大众汽车集团计划在2030年之前削减73.4万辆的德国工厂产能,并通过提前退休和买断等“负责任”的方式削减3.5万个工作岗位。也就是说,现在距离靴子落地,最多还有5年时间!
裁员的同时,降薪也会跟上:据媒体报道,大众将在中期内每年节省150亿欧元,其中劳动力成本和产能的削减每年将为该公司节省约40亿欧元。因此,该公司4000名管理人员在2025年和2026年的薪酬将降低10%,在接下来的三年里,他们的薪酬将分别下降8%、6%和5%。
裁员降薪同时,产业转移也必不可少:大众表示,其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的生产将从四条装配线削减至两条,而高尔夫车型的生产也将从2027年开始从沃尔夫斯堡工厂转移到位于墨西哥普埃布拉的工厂。
任何时候,裁员降薪听起来都不会是好消息,但和最初“关厂”的版本相比,已经是一个平衡各方诉求的版本了!
当时,大众汽车集团一度公布关闭德国工厂计划,举世皆惊——家大业大的大众,难道真走到了穷途末路?而目前这个版本的推出,也是在与工会长达三个月的谈判之后才最终敲定的。
形势确实非常严峻:据媒体报道,大众公司首席财务官称,自新冠疫情至今,欧洲汽车市场销量减少了约200万辆,这些需求不会再恢复。其中,大众汽车损失的销量约为50万辆,相当于两座工厂的产能。
欧洲汽车市场的不景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德国经济研究所Ifo的研究显示,今年德国汽车业的总体产能利用率仅为78%,较往年平均水平降低9个百分点。数据分析公司Global Data的研究则认为欧洲汽车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仅有60%,其中德国汽车业的产能利用率低至54%。
欧洲汽车市场的萎缩,还与电动神话的“破灭”有很大的关系。这两年,欧洲各国此前对电动车的高额补贴已经一去不返:以德国为例,原定要执行到2024年底的补贴政策,于2023年底突然被毫无征兆终止了——甚至没有给产业链上下游反应的时间,这与一向拖沓的“欧洲作风”形成鲜明对比!
杰富瑞(Jefferies)此前报告,到2030年,欧洲人每年购买的电动汽车将比此前预测的少200万辆。如果销量持续低迷,欧盟到2035年禁止销售新燃油车的计划将受到影响。而根据瑞银(UBS)的另一组数据,2024年至2030年间,欧洲人购买的电动汽车将比预期少近900万辆。
政策的“风云突变”,对于大众这样重注电动转向的车企,无异于一记晴天霹雳——特别是考虑到其已经改造核心工厂所下的血本,会不会变成沉没成本!
据公开报道,四年前,为了打赢纯电动转型的关键一役,大众汽车对位于德国大本营的茨维考(Zwickau)工厂进行了脱胎换骨的大规模改造。前后押注330亿美元!
而且更重要的是,这只是第一步:实际上,过去几年,大众为电动化转型已累计投入了890亿欧元,并计划在2023年至2027年继续投资1800亿欧元。而ID.3,就是大众汽车电动化的“战略车型”——不管是在大本营欧洲,还是在中国!
没想到被大众寄予厚望的ID.3,2023年在德国和中国上演了一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大戏:据公开报道,当时在中国只卖10万出头的大众ID.3,在欧洲的起售价都要3.3万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贵了两倍都不止。
如此悬殊的差价,自然让愤怒的欧洲人产生了被“割韭菜”之感,同时对欧洲车市造成了不小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欧汽车贸易争端的“导火索”。无他,只因为两地的生产成本实在过于悬殊,无论是部件还是人工!
西进,
大众中国的下一个“福地”?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大众集团至关重要的市场。大众在曾经的“福地”中国,如今的增长也陷入瓶颈:仅以南北两大厂为例,无论是上汽大众还是一汽大众,“躺着数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请看上汽大众的“成绩单”:2023年,上汽大众归母净利润还有31.3亿,单车净利润降到2600元/辆;较2018年的巅峰时期下降81%!2024年上半年,上汽大众归母净利润仅8.6亿,单车净利润不到1700元。而“一汽大众”上半年的净利润,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奥迪,因此不具备可比性。
利润的下滑,罪魁祸首自然是销量下滑:据财报,2024年1月到-9月,大众欧洲市场出售279.3万辆,同比下降0.8%,但中国市场销量为205.66万辆,同比大跌10.2%;其中第三季度在中国的销量为71.15万辆,同比下降15%。
不过,大众中国地区纯电汽车销量难得正增长,第三季度为5.75万辆,同比增长5.2%;今年前三季度销量14.8万辆,同比增长26.5%,创下新高。然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销量的增长,有多少是靠惨烈的价格战换来的,恐怕没人能给出精确数字!
车企的价格战有多血拼?在2024年即将收官之际,为完成年销目标,多家车企集体开启年底冲量模式,价格直降、现金抵扣、尾款立减、保险补贴、限时一口价、多年0息等“明降”与“暗降”的多种降价方式层出不穷,无关价格,无关销量,就是两个字“降价”!
可以想象,这样的惨烈厮杀对车企而言,如果短期内不能以价换量,业绩遭到侵蚀是板上钉钉的事情,进而影响企业下一步的经营策略。而近年来,大众在华的布局策略,很明显发生了一些微妙变化!
其中之一,就是开辟新天地——未来若干年里,安徽可能成为大众的下一个战场!
就在12月10日,大众集团CEO奥博穆在自己就读博士的同济大学的演讲中,提及中国的十点计划时,排位第一的就是“规模优化与增效措施”,第二条是大众安徽研发中心(VCTC)全面运营,这两条暗示了大众中国未来一至两年的重点:一是相关业务和组织的优化整合,并且提速;另一点是VCTC核心能力的建设以及运营。
据公开媒体报道,VCTC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大众安徽”,即大众在华的第三家乘用车合资企业,为大众与江淮合资,其中大众持股75%;二是“大众中国科技”,为大众全资,专门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电动车型。
概括起来,VCTC,就是专为大众电动化而生的!而大众之所以“另起炉灶”,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摆脱“旧势力”的羁绊!
据36氪此前透露,大众多位高管认为,纯电汽车在两家合资公司的销量占比太少,且毛利率不如燃油车高,南北两大众认为“纯电车难卖且不赚钱,跟进意愿不够坚定”。高管都这个态度,大众推进电动化的难度可想而知。
不换脑袋,就换人:大众汽车在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在中国市场提供至少30款纯电车型,而目前,大众在华纯电车型仅11款,并且销量常年一般,完全无法匹配高层。
大众安徽,“开门红”在哪里?
这次大众为了彻底拥抱中国市场下了决心。据“每日Auto”报道,很多来自德国本土的高管入驻大众安徽,更多总部的审批职能转移到中国,流程长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信号——要知道,大众入华几十年,诸多核心车型的设计一直由德国总部所把持,国内即使这边有建议权,但最终的决定权还在德国人手里!而大众的这一问题,也是汽车行业诸多外企的一个缩影,现在大众决心率先变革,“让听得见炮声的做决定”!
而为了解决大众安徽的员工招聘需求,大众中国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例如,据36氪消息,有大量人员将转移至安徽的VCTC、或调动至其他业务,北京研发中心则保留了一些混动项目开发,2024年,VCTC的目标是招满3000人。甚至有评论称,大众想将安徽基地打造成东方的“狼堡”(大众总部沃尔夫斯堡的代指)。
今年7月17日上市的ID.与众(ID. UNYX),就是大众安徽工厂独立生产的第一款车型,同时Logo也改为金色的W标识,与以往的南北两大众拉开了距离,也有“与众不同”的意味。大众安徽也因此被业内人士称为“金标大众”。
应该说,ID.与众一开始的配置还是有亮点的,其中之一就是和同类竞品相比,堪称“超配”的电池!
产品资料显示,刚入市时售价20.99~24.99万元的ID.与众,全系配备82.4kWh宁德时代三元锂电池,800V碳化硅平台,而同等价格的车型,使用的通常还是磷酸铁锂电池;此外,作为一款轿跑SUV,ID.与众配备了通常豪华性能车才有的可变转向系统,可达到4.7米的最小转弯半径(后驱),同时配备了高性能底盘和前后独立悬架,可实现5.6秒零百加速(四驱)。
但是配置好,不如卖得好:上市前三个月,ID.与众的销量一直不见起色:虽然官方并未公布销量数据,但据终端统计,7到9月,ID.与众的销量一共只有300多辆,这成绩别说与特斯拉、比亚迪这样的巨头比了,就连刚刚“凉了”的极越,今年9月的销量也有2000多辆。
销量这样下去总不是办法:大众安徽采取了两大策略:一是参与价格战的滚滚洪流,而是在平台上进一步“中国化”!
价格战就不用说了:根据官方消息,11月8日,大众安徽宣布即日起ID.与众全系直降40,000元人民币,限时成交价16.99万元起,叠加各种优惠,将最低价打到了15万元左右。力图在这个“群狼环伺”的价格区间抢得更多的市场。
在智能驾驶时代,平台无异于电动车的主板。而ID.与众的平台,也即将经历一场“旧改新”的涅槃。
据微信公众号“汽车像素”,大众安徽的ID.与众后续车型,将由原本的MEB平台纯电架构,切换至与小鹏汽车合作的CEA架构。而该架构基本沿用了小鹏自用的EEA电子电气架构。
架构的改变,带来的是整个新品上市节奏的改变:据“汽车像素”大众安徽 CEA 架构的首款车型预计在 2025 年底实现SOP,2026 年上市这个节点不会变。因此ID.与众原本规划明年推出的下一款新车,会延后至上述车型上市之后再推出。
尾声
大众安徽的高层在各个场合下,都曾表达 ID. 与众的首要目的“并不是销量,转而强调这款车对大众安徽的品牌和拓展渠道资源的意义”。而重仓安徽,体现了大众面对全新汽车市场的决心和魄力。那么大众的这一“赌”,究竟能取得怎样的回报呢?欢迎在评论区多多留言呀~
免责声明(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早餐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