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主席接见许世友,听取汇报时突然问道:胡宏到哪里去了?

玖歌看历史 2024-10-25 21:26:55

文弱青年奔赴抗日前线

1972年,在南京一次看似平常的工作汇报中,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让整个会议室陷入短暂的沉默。毛主席突然向许世友问起:"胡宏到哪里去了?"这位曾三次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为江苏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四川籍干部,因"文革"动荡而被打倒。当许世友谨慎地回答"在下面"后,毛主席意味深长地说道:"那个四川籍书记是个知识分子,很懂农业,过去干得不错嘛。"这简短的对话,让胡宏重返工作岗位,再次为徐州的发展贡献力量。这位从文弱书生到革命战士,始终践行"实事求是"的地方领导干部,他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在重庆一个富裕家庭中,胡正禄出生并度过了童年时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这个安静的少年突然展现出不一样的一面。

在一节体育课上,当教员含泪讲述日军在东北的暴行时,年轻的胡宏内心翻涌着强烈的爱国情怀。放学回家后,他对二哥说出了"中国人要团结起来,支援义勇军,杀日本鬼子"的豪言壮语。

1935年,胡宏远赴上海求学。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和上海的沦陷,其他四川学子纷纷返回家乡,但胡宏选择了一条不同的道路。他毅然决定留在复旦大学参加军训,每个夜晚都奔赴前线参与救护工作。

在家人的焦急寻找中,胡宏看到了登在报纸上长达三个月的寻人启事。为了不让家人卷入危险,他选择了沉默,只在经过汉口时给父亲写了一封长信,表明了自己投笔从戎的决心。

1937年,胡宏来到陕北抗日根据地,在吴堡青训班接受革命思想的洗礼。三年后,他跟随黄克诚从太行山转战到苏北抗日前线,由此与江苏这片土地结下不解之缘。

在淮阴县政府担任党组书记和秘书期间,胡宏展现出过人的工作能力。他不顾自己大学生的身份,常常穿着不合身的衣服和大布鞋,深入群众之中开展工作。

在张集区担任区委书记时,胡宏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通过分析斗争形势,提出了武装斗争和发展生产两个工作重点。为了避免敌人的袭击,他经常在一夜之间多次变换住宿地点。

在攻打日伪据点的战斗中,胡宏独创性地提出了争取伪军家属的策略。通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成功瓦解了敌人的军心,最终不费一枪一弹就消灭了这个据点。

抗战胜利后,胡宏被任命为掖县县委书记。在解放军胜利渡江后,他率领工作人员从镇江抵达南京,成为江宁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开启了他在江苏地区新的工作征程。

多次晤面毛主席知遇之恩

1956年的一个夏夜,胡宏接到一通紧急电话,毛主席的专列将在当晚驶经徐州,要求地委负责人到专列上汇报工作。时间紧迫之下,胡宏带上专区专员梁如仁立即赶往火车站。

专列缓缓驶入站台,走进车厢的胡宏发现里面布置得如同会议室一般庄重。毛主席亲切地与两人握手,请他们坐下后表示深夜打扰是想了解徐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

在汇报过程中,毛主席突然问起一个汉字的读音,那是"四"字底下一个"南"字该如何发音。胡宏凭借在苏南工作的经验,准确说出了"lǎn"这个读音,并解释这是一种捕鱼和捞河泥的工具。

关于徐州的农业生产情况,胡宏如实反映了当地东西部发展不均衡的状况。毛主席听后强调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要求发动群众,制定长远规划,把水害变成水利。

第二年春天,毛主席再次来到徐州。这一次,胡宏与陶有亮等人在蒙蒙晨光中登上专列。毛主席见到胡宏时风趣地说,你是四川人,是朱总司令的老乡,今天咱们算是老朋友了。

在这次会面中,毛主席重点了解徐州的工业生产情况。他对徐州的煤矿、铁矿发展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同时强调要兼顾轻工业发展,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会谈结束后,毛主席破例邀请三人共进早餐。面对三人的推辞,毛主席笑着说:"这么早,你们在什么地方吃的?不要客气,民以食为天嘛!"早餐虽然简单,但氛围十分温馨。

1958年3月,已调任省里工作的胡宏再次被毛主席记挂。当毛主席视察徐州时,还专门向梁如仁询问:"你们那位地委书记、四川人,去哪里了?"得知胡宏正在参加全省农业大检查后,毛主席表示欣慰。

1962年,在江苏省中山陵召开的座谈会上,毛主席再次与胡宏相见。毛主席记得他们在徐州的两次见面,询问胡宏在扬州的工作情况。面对毛主席的提问,胡宏如实汇报了扬州面临的种种困难。

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毛主席对胡宏留下深刻印象。在座谈会上,毛主席听完胡宏的汇报后幽默地说:"老天爷单欺负你呀!"随后对他的工作作出重要指示。

这几次会面展现了毛主席对基层工作的重视,也体现了胡宏务实肯干的工作作风。每一次交谈都不是简单的领导与下属的对话,而是充满了对地方发展的关心和对干部的培养。

从1956年到1962年,这短短几年间的多次会面,为后来毛主席在1972年过问胡宏的情况埋下伏笔。正是这些接触让毛主席对这位四川籍干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他后来重返工作岗位创造了条件。

文革劫难终获重新启用

"文革"的阴云笼罩下,许多优秀干部遭受冲击,胡宏也未能幸免。这位曾多次受到毛主席接见、为江苏革命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干部,被迫离开工作岗位,度过了几年艰难的日子。

1972年,毛主席的专列途经南京时,一场看似普通的工作汇报,却让形势发生了转机。当时,许世友正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情况。

汇报进行到一半,毛主席突然话锋一转,问起了胡宏的去向。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让在场的人都没有准备。

许世友思考片刻后,谨慎地回答说:"胡宏在下面。"这简短的回答背后,是一位优秀干部被打倒的无奈现实。

毛主席听到这个回答后,目光深邃,语气中带着些许惋惜:"那个四川籍书记是个知识分子,很懂农业,过去干得不错嘛。"这句话虽然简单,却传达出对胡宏工作能力的肯定。

毛主席的这番话,不仅是对胡宏个人能力的认可,更是为他重返工作岗位指明了方向。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最高领导人的一句话,往往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很快,相关部门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开始着手胡宏的"解放"工作。这个过程并不复杂,因为胡宏的工作能力和政治立场都经得起考验。

重返工作岗位后的胡宏,展现出了更加成熟的工作作风。他没有因为曾经的遭遇而消沉,而是继续保持着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在后来的工作中,胡宏始终牢记毛主席对他的期望。他深知自己是带着重任重返工作岗位的,要用实际行动证明毛主席的信任没有错。

这次"解放"不仅让胡宏个人重获新生,也为徐州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干部,他对如何推动地方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

从被打倒到重新启用,胡宏的经历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这段经历也让他更加珍惜工作机会,更加用心地为人民服务。

毛主席的过问和关心,不仅改变了胡宏的人生轨迹,也让更多人看到了拨乱反正的希望。这段历史告诉我们,正确对待干部、善待人才的重要性。

在胡宏重返工作岗位后,许多人都看到了一个标志性的信号:一些冤假错案开始得到纠正,一批有才能的干部开始重新被启用。这预示着政治生态正在逐步改善。

两度为民勤勉尽职责

1974年,正值徐州局势最为复杂的时期,胡宏再次被派往这片熟悉的土地。这是他第二次担任徐州地委书记,肩负着重振地方发展的重任。

虽然胡宏对徐州的情况了如指掌,但新的形势带来了新的挑战。当时的徐州百废待兴,各项工作都需要重新理顺和规划。

面对复杂局面,胡宏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他组织地委同志认真学习文件精神,深入基层调研,摸清实际情况。

在工作中,胡宏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他大胆为被错误打倒的干部平反,较早地将一大批干部"解放"出来投入工作。

为了扭转徐州的被动局面,胡宏创新工作方法。他组织同志们传阅学习班简报,通过互相交流促进团结。这种方式收到了显著效果,仅仅两个月时间,大多数人的思想认识就有了质的提升。

在胡宏的带领下,徐州的工作局面逐步打开。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干部队伍重新焕发活力,群众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

1975年9月,胡宏调往省委工作。虽然他在徐州的第二次任期不长,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稳定了局势,发展了生产,为徐州的后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胡宏两次出任徐州地委书记,都恰逢徐州最艰难的时期。他带领徐州人民完成了三大改造,推进了粮食统购统销等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

在工作作风上,胡宏展现出了难得的品格。他对工作要求严格,标准很高,但从不居高临下对待下属。他也从不搞特殊化,而是以身作则,事事带头。

胡宏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经常深入农村、工厂,了解群众的真实想法。通过各种渠道倾听民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

时光流逝,但胡宏在徐州的口碑始终不变。无论是在任时期,还是调离几十年后,徐州人民对他的评价都极高。当地一位曾在他领导下工作的县委书记说:"要说胡宏同志的缺点,几乎想不出什么。"

这种口碑来之不易,是胡宏多年来坚持为民服务的结果。在徐州工作期间,他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际成效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

从文弱书生到抗日战士,从地方领导到革命老干部,胡宏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岁月。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人民公仆。

在徐州这片土地上,胡宏的名字已经成为清正廉洁、为民服务的代名词。他的事迹不仅是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更是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

0 阅读:18
玖歌看历史

玖歌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