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旨的太监到了郑颢住的地方,高声宣读:“遵照上天旨意,皇帝诏令。新科状元郑颢学问出众,朕很是赏识,特赐他与万寿公主成婚,即刻遵行。”
传旨太监宣完旨意后,静等对方接旨,然而等了许久都不见动静。过了好一会儿,对方才开口:“这圣旨能不能不接?”
传旨太监怒目圆睁,厉声说道:“别打趣了,这是圣旨。皇帝金口玉言,说出的话哪能更改。难不成驸马爷打算违抗圣旨?”
郑颢并未动怒,反倒赔着笑脸对传旨之人说:“大人,要不您帮我跟皇帝说明下,就讲我长得奇丑,尖嘴猴腮的,根本配不上公主。只要能让皇帝收回圣旨,我们郑家定有重谢。”边说边从怀里掏出一块金锭递给对方。
传旨太监瞧了瞧,态度温和了些,苦笑着说:“这事儿,我只能拼力去办,可皇帝听不听,就不是我能决定的。我实话讲,别人都争破头想当驸马,你倒好,送上门的荣华富贵,居然还不乐意要。”
传旨的太监脑袋晃悠着,脚步匆匆地离开了。毕竟宫里还等着他带回消息,一刻也耽误不得。
郑颢究竟是何方人物?皇帝怎么就挑中他做驸马了?而且,他为啥要拒绝这桩婚事呢?
【郑颢为啥不愿做驸马?】
郑颢背景可不简单,他出身荥阳郑氏。唐朝那会儿世家大族众多,且这些世家大族还有等级之分。其中五姓七望地位尊崇,荥阳郑氏便是五姓七望中的一员。
五姓七望在当时地位尊崇至极,在他们的认知里,哪怕是皇族,也根本不值得一提,可见其自视之高,将自身地位凌驾于皇族之上。
唐朝时,荥阳郑氏相当厉害,出了12位宰相。如此雄厚的实力,成了郑颢敢拒绝皇帝赐婚的依仗,毕竟家族有实力,他才有这份底气去做这样的事。
既然如此,他为何对成为驸马一事躲躲闪闪?原因其实很简单,他身为状元,或许有自己的考量与规划,不想过早陷入驸马这一身份所带来的种种状况。
查阅各类史书能发现,驸马并不少见,在历史长河中经常出现,然而状元驸马却极为稀缺,仅有郑颢一人获此特殊身份。
在古代,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挑选驸马的时候,不会选状元来担当。也就是在驸马的选择上,状元通常不在考虑范围内。
仔细琢磨下,什么样的人最想当驸马?无疑是既没能力又没背景的人。这类人,要么在仕途上难以有所发展,要么根本没机会进入官场。他们原本能获得的成就有限,所以就把当驸马视为美差。
反过来讲,能考上状元的人,肯定都是才华出众的,未来发展一片光明。像郑颢这样背景强大的状元更是如此,基本上宰相之位十有八九就是他的了。
但要是他成了驸马,就表明他和宰相之位彻底没了缘分。往大了说,朝廷里那些重要官员的职位也都和他再无关联。
这主要源于朝廷为防止外戚干预朝政,当上驸马的人通常只能就任没多少实权的闲职。如此一来,郑颢的仕途发展之路就被彻底截断了。
郑颢作为状元郎,本想着好好施展一番拳脚、实现自身抱负,却碰到这么件闹心事儿,换谁能不心烦?因此,他第一时间就想拒绝,这也是人之常情。
【皇帝的小心思】
当时有个不成文规矩,选驸马不选状元。可唐宣宗却选郑颢当自己的女婿,这是为啥呢?实际上,唐宣宗心里有他自己的小算盘。
首先,万寿公主备受皇帝宠爱是毋庸置疑的。唐宣宗一心想给她寻觅一位良配,希望她能有个好归宿,让她未来的生活安稳且幸福。
唐宣宗有十二个儿子和十一个女儿,在这些子女里,他最宠爱的当属万寿公主。这万寿公主本就招人喜欢,更关键的是,她曾有过救唐宣宗性命的大功劳。
唐宣宗由宦官拥立登基,这让一些人心中不服,便有人策划行刺。事发时万寿公主就在现场,她没考虑自身危险,第一个挺身而出,直接冲上去为唐宣宗挡住了刺客的刀。
这事儿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办成的,正因为如此,唐宣宗对这个女儿高看一眼,觉得她十分出众,自然就格外重视她。
有一回,唐宣宗跟宰相白敏中商议这件事。白敏中提了好几个合适人选,唐宣宗都不太满意。一直到白敏中把郑颢的名字说出来,唐宣宗这才瞬间来了精神。
特别是当得知郑颢是刚考中的状元后,他对选郑颢当驸马这一决定愈发满意。
实际上,唐宣宗对科举有着极深的执着。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参加科举考试,并且顺利考中进士。
遗憾的是,由于他的身份缘故,莫说考中进士了,就连参与科举考试的机会都没有。
他曾在宫里的柱子上留下题字,写的是“乡贡进士李道龙”,之后再题字时,便写成了“乡贡进士李某”。
另外,他常拿着新写的文章问大臣,自己这水平能不能中进士。要是大臣说能中,他就高兴得手舞足蹈,跟孩子似的。要是大臣说中不了,他便垂头丧气,好几天都情绪低落。
每到大考年份,他都会换上便服悄悄出行,和参加考试的举子们交流。他通过以文交友的方式,去发现有才能的人。
毫不夸张地讲,唐宣宗对进士、状元的喜爱近乎痴迷。所以,当他打算为万寿公主挑选驸马时,将目光投向状元,这一行为也就不难理解了。
【自从郑颢当上驸马,宰相可就倒了大霉】
唐宣宗本觉得自己赐婚这事稳操胜券。哪成想传旨太监回来,说郑颢无论如何都不接旨,这一情况让原本志在必得的他瞬间呆立当场,一时反应不过来。
皇帝赐婚,迎娶公主,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荣耀,正常情况下谁会拒绝呢?唐宣宗对此十分费解,实在搞不懂为何会有人不接受这等好事。
他心里已经有了主意,铁定要给万寿公主挑个状元当驸马。可按以往情况来看,科举考出来的状元大多岁数偏大,很难找到像郑颢这般和公主年龄相当、十分般配的人。
随后,唐宣宗又一次下旨赐婚。这回,为展现诚意,他准备的嫁妆相当丰厚。此外,唐宣宗还承诺给郑颢高官厚禄,试图以此来安抚郑颢的情绪。
见皇帝决心已定,郑颢多次试图抗拒,可都无济于事。在无法改变局面的情况下,他只能无奈面对现实,最终迎娶了万寿公主。
唐朝公主大多个性鲜明。唐宣宗顾虑万寿公主婚后和驸马处不好关系,便在其大婚前夕把她召来。他叮嘱公主:“到了驸马家可不能再任性,凡事多听驸马的,多迁就他。要是你们吵了架,我可不会帮你撑腰。”
好在唐宣宗有这番嘱咐,不然万寿公主嫁入郑家才一个月,就会和郑颢起冲突。要是没有唐宣宗的交代,这小两口估计早就闹得不可开交了。
郑颢从一开始就对这门婚事满心不情愿,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压根不跟万寿公主交流。两人关系冷淡到什么程度呢,就连吃饭都不在同一间屋子里。
自郑颢成了驸马之后,便终日游手好闲,没有正经事儿可干,完全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
唐宣宗给郑颢的“高官厚禄”,不过是让他做礼部侍郎。礼部属六部之一,侍郎地位仅次尚书,看似风光。但礼部没多少实权,主要管些没紧要的事。这种日子让郑颢觉得像活受罪。
他每天的生活状态基本就是除了吃饭和睡觉,其余时间都用来骂宰相。吃饭、睡觉之余,宰相成了他“发泄”的对象,持续不断地遭受他的责骂。
吃饭睡觉这事儿不难懂,毕竟他实在太闲了。而他骂宰相呢,一方面是他认为这宰相确实该被骂,另一方面,郑颢可没那个胆量去骂皇帝。
这位倒霉宰相是白敏中,当初正是他向唐宣宗推荐了郑颢。在郑颢心里,要不是白敏中,自己也不会入唐宣宗的眼。所以,郑颢隔三岔五就弹劾白敏中,把气都撒在了他身上。
面对这种情况,唐宣宗和白敏中都很无奈,却又对郑颢毫无办法。时间一长,唐宣宗被搞得烦不胜烦,实在没辙了,只好把白敏中派到外地去做官。
即将出发时,唐宣宗拉着白敏中的手说,让他受委屈了,可若不这么做,驸马不会善罢甘休。让他在外面待上几年,等驸马的火气消了些,就把他调回朝廷。
白敏中脸上露出无奈苦笑,随后表达了一番感激之情,以言语诉说了对相关情况的谢意。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郑颢或许是认了命,又或许是被万寿公主感化。不管怎样,他和公主的感情开始慢慢升温。后来,两人的关系愈发亲密,整天都黏在一起,难舍难分。
白敏中这才成功返回朝廷,再度担起宰相之职,在朝堂之上继续履行他的职责。
唐宣宗为补偿郑颢,让他担任礼部尚书,还多次委派他负责科举事务,为朝廷选拔人才。如此安排,也算是充分发挥了郑颢这位状元的才能,没让他的才华被埋没。
郑颢对这份工作极为用心,事无巨细都亲自去做。在他的努力下,朝廷选拔到了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为朝廷注入了新鲜且有能力的血液,为朝廷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860年,郑颢离世,朝廷追封他为太师。自那以后,状元驸马这一身份便再未出现过。郑颢成为历史上唯一获此殊荣之人,凭借这独一无二的经历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