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将妻子的骨灰放在枕边,夜夜共眠33年,遗嘱感人肺腑

浮生若梦居 2024-12-28 16:28:39

“从前车马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他是中国当代文坛的巨匠,所写小说多次被收录在语文课本中。

感情上,他将深情贯彻始终。结婚28年他与妻子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度过最难的日子。

妻子癌症去世后,他将她的骨灰放于枕边日夜相守,直至自己也去世。

这名作家就是巴金先生。

巴金与萧珊的相识

1904年11月,巴金出生于四川成都,自幼酷爱文学。他以"巴金"为笔名,陆续出版了多部小说。

直到《家》问世,一举成名,成为万千青年心中的偶像。

彼时,他未来的妻子萧珊还在上中学。她活泼开朗,非常喜欢课外活动,尤其醉心话剧表演。

常常在学校话剧演出中饰演重要角色,很受同学喜爱。

萧珊第一次读巴金的作品,就被作者描绘的故事所吸引,后来直接变成了巴金的忠实粉丝。

她发现巴金笔下的每一个故事总能引起她的共鸣,点燃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于是,萧珊提笔给巴金写了一封长信,信中她以"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署名。

真诚地表达了对巴金的仰慕之情,也坦陈了自己的烦恼与梦想。

巴金读罢萧珊的来信,内心受到强烈触动。他被这个女孩的真挚打动,决定给予她真诚的回复。

此后,二人开始频繁通信。巴金总是博学而又温暖的帮她解答问题,为她指点人生方向。

这让萧珊对他更是发自内心的仰慕。

每次都眼巴巴等着先生的回信,对每一封信萧珊都反复研读,受益匪浅。

1936年的某天,萧珊鼓起勇气,在信中约巴金在新雅饭店见面。

为表真心,她还附上一张自己的照片,照片背面还俏皮的写着。"给我敬爱的先生留个纪念"。

见面那天,萧珊难掩内心的激动,滔滔不绝地向巴金倾诉自己的家庭烦恼。

原来,萧珊父亲管教甚严,她感到十分压抑,甚至萌生了离家出走的念头。

巴金听后语重心长地劝导,离家出走并非明智之举。

萧珊应以读书求知为重,将精力放在学业上,日后方能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幸福的人生。

萧珊连连点头,她发现眼前的巴金远比想象中平易近人,为人坦率真诚。

两人虽相差十几岁,却一点没有隔阂,相谈甚欢。

自此,萧珊成了巴金的常客,她时常出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和巴金的住所霞飞坊。

向巴金请教写作翻译,倾吐生活烦恼。巴金总是微笑倾听,给予鼓励安慰。

渐渐地,文化圈都知道了这位"巴金小友"的存在。

1937年初夏,巴金邀请萧珊等友人去苏州青阳港游玩。

骄阳似火,大家划船尽兴嬉戏。不一会儿,大家都出了不少汗。

萧珊见状体贴找出手帕,轻轻为巴金拭去汗水。

面对如此善良体贴的女孩,巴金又怎能不动心。

这一刻,他意识到自己对这个女孩,已产生了特殊的感情。

然而,巴金只觉得自己与她年纪相差颇大,没思考周全,不敢轻易追求她。

在他看来,萧珊还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担心她一时冲动,做出影响终身的决定。

于是,巴金选择压抑内心感情,静静守候在萧珊身边。

转眼两年时光流逝。萧珊的家人已经为她物色好婆家。

萧珊不愿接受这桩包办婚姻,她明白自己的心早已属于巴金。

终于有一天,萧珊鼓足勇气,向巴金表明了心意。

巴金十分慎重地说:"萧珊,你人生的路还很长,我怕你后悔。等长大成熟了,如果还愿意跟我在一起,我们再说,好吗?"

萧珊听后热泪盈眶,她终于知道,自己的爱慕并不是一厢情愿的。

而后几年里,他们以笔代口,以心交心,让彼此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与日俱增。

爱情让阅历丰富的巴金重焕青春活力,也让单纯可爱的萧珊愈发成熟稳重。

巴金与萧珊的坚贞爱情

"七七事变"后,巴金和萧珊毅然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他们或奔走呼号,或挥笔疾书,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938年,巴金创作小说《秋》时,内心十分沉重。

旧时故事勾起了他尘封已久的伤痛,一遍遍经受着回忆的煎熬。

是萧珊不时的来信,如一缕暖阳驱散了笼罩在巴金心头的阴霾,让他备感温馨。

巴金在《秋》的序言中特意感谢了萧珊。

由此可见,萧珊在巴金的生命中已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高中毕业后,萧珊在巴金的鼓励下,投考了西南联大。

然而,战火无情,萧珊的家境因战事而破败,父亲不得不返回宁波老家,弟弟则参加了新四军。

萧珊离家求学,却不久后便收到母亲病逝的噩耗。

巨大的打击并没有击垮这个坚强的女子,她始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用知识武装自己。

彼时,巴金远在桂林,主持文化生活出版社分社的编辑工作。

战乱频仍,朋友们先后离开了出版社,巴金感到前所未有的悲凉与孤寂。

1942年10月,萧珊不等大学毕业,便来到巴金身边。

她握着巴金的手,坚定地说:"先生,您不要难过,我会永远陪伴在您身边。"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如一泓清泉,滋润了巴金的心田。

1944年,巴金和萧珊在桂林结为夫妻。

他们没有举办盛大的婚礼,而是低调地印制了结婚通知,寄给亲朋好友。

新婚之夜,他们在贵阳郊外"花溪小憩"旅馆度过。

在柔和的灯光下,他们从容地碰杯,搛菜,四目相对,内心充满柔情蜜意。

婚后第二年,他们有了爱情的结晶。

初为人父母的喜悦,伴随着物质匮乏带来的压力,笼罩着这个小家庭。

为了让巴金安心创作,萧珊默默承担起照料家庭的重任。

女儿和儿子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几许温馨与欢笑。

每当巴金因公务远行,他总会给妻子写信,倾诉思念之情。

他曾对萧珊许下承诺,要做一个值得她爱的好丈夫。

然而,20世纪50年代末的政治运动,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打破了这对恩爱夫妻的宁静生活。

巴金被下放劳动,萧珊也未能幸免,遭受批斗,被关入"牛棚"。

在那些苦难的日子里,是彼此的关怀与鼓励,支撑着他们度过难关。

"要坚持下去,终会迎来胜利的曙光。"萧珊总是这样安慰巴金,给他以无穷的勇气。

但没想过二十二年后,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巴金和萧珊身上。

萧珊离世

1972年,噩耗降临,萧珊被确诊罹患直肠癌。

巴金闻讯赶到医院,握着妻子的手,泪水止不住地流淌。萧珊虚弱地躺在病床上,眼神却依然坚定。

临进手术室前,她凝视着丈夫,声音微颤:"看来,我们要分别了......"

简单的一句话,如利刃般刺痛了巴金的心。手术后的第五天,萧珊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在弥留之际,她轻唤着丈夫的名字,带着对丈夫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

巴金瘫坐在太平间,泪流满面,悲痛欲绝。他不敢相信,相伴多年的妻子就这样离他而去。

一夜之间,巴金苍老了许多,鬓角的白发也多了起来。

萧珊离世后,巴金把她的骨灰盒安放在自己的卧室里。

从此,骨灰盒就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写字台上,萧珊的照片静静地凝视着他。

床头,萧珊生前翻译的几本小说整齐地摆放着。巴金常常对着妻子生前的物品发呆。

为了纪念爱妻,巴金先后写下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等文章。

字里行间满是对妻子的无尽思念。

巴金把萧珊的骨灰盒放在枕边,夜夜与之共眠,这一守就是33年。

他曾说:"她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她的骨灰里也有我的血和泪。"

对巴金而言,失去萧珊就像失去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

唯有日日夜夜与她在一起,才能稍稍抚平内心的创伤。

巴金的离世

2005年,巴金在101岁高龄时驾鹤西去,结束了传奇而又坎坷的一生。

按照他的遗嘱,人们将他和萧珊的骨灰混合在一起,撒入茫茫大海。

从此,这对跨越生死的恩爱夫妻,再也不会分离。

回首巴金和萧珊的一生,尽管经历了战乱、离别、贫困等种种磨难。

但他们始终不渝地践行着年少时的誓言。

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他们的爱情如一座丰碑,矗立在时光的尽头。

结语

巴金和萧珊完美诠释了爱情的真谛,他们相爱时许下的诺言也一一实现。萧珊追求真爱的勇气值得所有人学习,巴金的忠诚也值得敬佩。希望他们故事能鼓舞更多人勇敢的追求真爱,珍惜身边的爱人。

参考文献:

1.北京日报:《看巴金与萧珊年轻时的情感故事,体会时代风云中的爱情》2019-04-28

2.北晚在线:《巴金写完激流三部曲萧珊还在上学,他们爱情经历了什么?》2019-04-28

0 阅读:0
浮生若梦居

浮生若梦居

感谢各位的关注与支持,期待与您共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