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决战之后》角色扮演者与原型产生趣闻看看李法曾葛优的经历

南莲看过去 2024-01-05 09:42:01

1991年上映的影片《决战之后》,距今已经三十三个年头,应该算是老电影了。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12月,82岁的著名演员李法曾不幸病逝;而在2021年8月,以擅长拍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的长影著名导演李前宽撒手人寰,享年80岁;在更早一点的2012年9月,81岁的原西安电影制片厂编剧郑重先生安然离世。

正是这几位艺术家牵头联手,在三十多年前出色完成了纪实性和艺术性巧妙结合的优秀影片《决战之后》。

这部影片上映后,收获海内外无数赞誉和好评。据说至今仍然在评分网站保持着9.1的高分,堪称主旋律电影的一部巅峰之作。

影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国民党战犯从阶下囚脱胎换骨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历程,把战犯改造这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公诸于世人,使当代一批有功有过、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活生生再于在观众眼中。

这是一场“决战之后”没有炮火硝烟的余战,是一场战场之外的意志较量。

即使是三十多年后重看这部影片,仍觉得新鲜、引人入胜,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历史的机会。

《决战之后》曾获得第1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三项提名,而影片的幕后故事也同样迷人。

《决战之后》里的绝大部分角色,在中国现代历史上都是有名的国民党军将领,饰演他们的也都是演艺界出色的老戏骨和著名特型演员。诸如古月、黄凯、孙飞虎、刘锡田、智一桐、傅学诚、李法曾、葛优、刘龙、赵小锐、林农、许守钦、石维坚、郑大年等。

(演员角色定妆照)

影片锁定的故事地点,是建国初位于北京的“功德林监狱”。

但影片拍摄时,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监狱)早已不复存在。片中的“功德林”,是参考旧时图片资料临时复建的场景。

虽然这部影片不需要专门找特型演员饰演战犯,但为尊重历史,所有入选演员首先考虑的还是形似,然后才是神似。

战犯原型之一文强,在其《口述自传》中回忆:“这个人在俄国留过学,叫姚伦,现在从公安部也退休了,他和我两个人还在一起拍过电影,是很好的朋友了。”

文强所说的一起拍电影,就是指参与这部《决战之后》的拍摄。

姚伦是片中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李所长的真实原型。文强则是功德林中关押过的战犯之一。

姚伦是影片《决战之后》唯一署名的顾问,文强实际也是顾问,虽然没有给他署名,但却以真名实姓出现在影片里。饰演他的演员是当时名气不大的葛优。

文强的历史背景比较特殊。他是文天祥的23世孙,还是毛主席的舅表兄弟,黄埔军校四期毕业。被俘虏时是国民党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中将副参谋长、军统局北方区区长。他1975年获得特赦。曾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和全国政协委员。

《决战之后》是西影厂编剧郑重,根据作家黄济人的长篇纪实文学《将军的决战岂止在战场》改编的。

黄济人以创作当代热销纪实文学作品而闻名遐迩。他的父亲黄剑夫是投诚将领,曾任国民党第76军少将副军长,在影片《决战之后》中有他在解放军军事学院上课的情景。

黄济人还是功德林中战犯邱行湘的外甥。正是通过舅舅邱行湘的引见及讲述,黄济人实现了对杜聿明、黄维等著名战犯的采访,并完成了战犯改造题材纪实文学作品的创作。

(黄济人)

影片的一号主角是杜聿明将军,饰演他的是著名演员李法曾。

李法曾的名字,对于许多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早些年风靡全国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就是他主演的。

李法曾196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中央实验话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他曾出演过影视剧《被控告的人》、《他没有风雨衣》、《新来的监督长》、《梅岭个星火》、《红楼梦》等,得过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最佳男主角奖和首届电视十佳演员奖。

1991年,李前宽和妻子肖桂云应邀接手《决战之后》导演任务后,敏锐感到:这是一部描写阶下囚的戏,镜头要对准的是战场上的失败者。影片将通过战犯在改造中的变化和反思,折射出胜利者的博大胸怀,进而构成影片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人物性格特点确定上,编导既遵重史实又有艺术塑造,下了很多功夫。比如,把片中的战犯杜聿明,定格为----能将气度、内向;黄 维---刚烈虎将、外向;王耀武---重于表现自己;沈 醉---善于察言观色;康 泽---老练待重;张 淦---刁、嘎、怪;文强---高傲顽固等等。

为了准确再现杜聿明这一历史角色的儒将风度,绘形传神地塑造出他在国共决战的最后关头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剧性格,李前宽导演力邀时任中央实验话剧院副院长李法曾来出演杜聿明。

李导演看中了李法曾身上那种与生俱来的“儒将”气质,为此,对李法曾也“三顾茅庐”相邀。

李法曾虽然外表形象与杜聿明有区别,但他的气质、内在却很相似,演技更不用担心。他刚刚在电视剧《诸葛亮》中因成功扮演诸葛亮而获了飞天奖优秀男主角奖殊荣。

《决战之后》定角时,李前宽导演三次登临李法曾居住的8楼家中邀请,深深感动了李法曾一家,其家人和儿子都力劝李法曾出演此剧。

李法曾后来回忆说:“一个演员最幸运的,莫过能遇上好本子、好导演、好角色。我喜欢《决战之后》和杜聿明这个角色,为有幸被邀出演这个角色而高兴。所以,我推掉了系列剧《三国演义》的片约,立即投入了杜聿明这一角色的创作。”

(剧照)

李法曾为了演好杜聿明,作了许多功课。

杜聿明曾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国民党军将领,是人民阵营的对手。但他又在抗战中立过战功,属于抗日名将之列;既身居高位镇守一方,又时时受着国民党内陈诚派系排挤;既痛恨国民党的堕落腐败,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同流合污;既看到了国民党将亡的悲哀前景,又不得不紧紧追随着蒋介石为其在战场上卖命;既看出了蒋介石的虚伪,又为自己的被“重用”沾沾自喜。

在淮海战场上,杜聿明曾将毛主席起草的《敦促杜聿明投降书》撕碎。被俘后,还企图杀身成仁。到了功德林监狱,他更觉失落、沮丧,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罪恶。

然而,他的另一面是不投机、不陷害人,是一个儒将,一个重感情的人。

李法曾把握住了影片人物的思想基调,决定着力刻划好杜聿明的内心世界。

拍摄中,李法曾根据不同的规定情景,不同人物关系,而展示角色不同心态,让人物的特点跃然在镜头前,

李法曾说:“观众对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历史是熟悉的。但对与人民为敌多年的国民党战犯被改造成公民、人民代表、其地点和过程又都是集中在'功德林'中,则感到新鲜和神秘。我想,这是影片视角新的一个重要依据。”

李法曾在拍摄中,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角色。他回忆认为,用改造战犯来反映中国共产党人博大的胸怀,这种折射的意义,不仅是历史的,更重要的是现实的和未来的。

李法曾说:“我觉得,毛主席有段话,应该说是点睛之笔。主席说:'这些战犯不是没杀之罪的,好些国家像我们的老大哥也是不留沙俄军官的。依我看,消灭一个肉体容易,要改造一个灵魂就困难喽。改造人,包括改造战犯这样的人就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李法曾感受到,《决战之后》的编导就没有拘泥于外在形似的追求,而是侧重于人物的内在神似。李前宽导演正是认准了他的气质很像杜聿明才找他出演的。

于是,“依靠对人的内心的剖析,个性的展示和‘只有这一个’的艺术处理”,成了李法曾演好、演活杜聿明的前提。

李法曾患有较重的支气管疾病,加之又是冬季拍戏,给他的创作增加了不少困难。

但他一进剧组,就以艺术家的责任感开始忘我工作:认真分析人物特点,虚心听取编导演讲解,查找资料,阅读原著,反复看剧本。决心要让观众认可片中的杜聿明而不是演员李法曾。

影片一开始,杜聿明乘坐铁路闷罐车被押到北京那场戏,要求角色下车时跌跌撞撞站不稳,却又倔强地推开来搀扶的小战士,坚持自己走···

李法曾既表现出人物长途颠簸的疲劳,以及身体衰弱的一面,又表现出国民党高级将领此刻那种不肯服输的神态。

李法曾回忆,这场戏,导演把自己和其他几个演员一同关在又冷又脏的闷罐车里闷了好长时间,为的是让大家体会人物外在与内心的感受,以便以准确的形态和神情出现在画面中。

李法曾自己入戏很快,完成的镜头感觉洽如其分。

影片从揭示战败者的最初心态切入,随着剧情发展而把视点聚焦于他们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心灵博弈上。通过人物命运的变化,而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

片中,从杜聿明对狱中战犯的“打架”冷冷喝出“献丑!”二字,到自己拒绝吃药,以及在医院与黄维谈话的态度,再到后来回到监狱时轻松地说“四种顽疾一起根除”时的喜悦心情,层次鲜明地再现了角色情绪的发展变化。

当几个国军将领和日本战犯在功德林展开“小煤山大战”时,杜聿明很自然抛出一句“弟兄们吃亏了没有?”显得大将气派十足,威风不逊当年。

后期还有他与战犯康泽在花园的谈话,参观一汽亲自驾驶汽车,乐观劳动,最后特赦,以及到人民大会堂同国家领导人会面时发自内心的真诚话语,完整准确地演绎了杜聿明这个历史人物整个思想变化全过程。

李法曾认为,杜聿明作为儒将,那种不甘示弱的劲头是源自骨头里的。然而,由于他对亲生女儿没尽到做父亲的义务,做梦都想要和女儿合好团圆,那也是藏在心底的痛点。

所以,他在功德林期间看到女儿从美国的来信后,愧疚难以掩饰。加上共产党不惜花费金条从国外为他进口药品治病,以及对李所长亲身遭遇的知晓,终使其幡然悔悟,将保持所谓对“党国尽忠”的气节信念丢弃一旁。

李法曾在表演中还意识到,真正让杜聿明形成思想转化的节点,应是李所长要杜聿明写下昆仑关战役的历史这件事。

当杜聿明听李所长说到:“历史缺少哪一部分也不完整!”时,惊异不已。

走出办公室后,他心潮涌来,思绪把他带回当年的昆仑关战场。此时角色内心的潜台词是:“共产党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佩服!”

事实上,昆仑关战役的确是杜聿明将军指挥获胜并引为自豪的一次战役。

随着影片中一大组现实与历史交叉起来的组接画面,杜聿明坐在房间里跟同仁说出了发自内心的感慨:“败在敌人手里可以挽回,败在人民手里就不能挽回了!”

李法曾还对媒体朋友讲述过在人民大会堂拍摄杜聿明应邀参加周总理、陈毅外长宴请蒙哥马利元帅一场戏的过程,以此诠释表演细节的重要。

拍摄时,在现场的功德林“同事”沈醉摇着手对李法曾说“不对,不对!”沈醉说:“当年杜聿明与周恩来握手时,并非腰板挺直,仍一副将军风采;而是十分谦恭,双手握着总理一只手。”

这组镜头拍了三次才成功。李法曾说,在饰演杜聿明的过程中,自己因循着不只表现人物得唯唯诺诺的轨迹。要知道,过去国民党的将军是手握生杀大权的,一拍桌子就要你人头落地。所以不会一下子变得乖乖听话的。然而,经过数年的教育改造,杜聿明已经基本改变了自己,从高傲回归了平凡。尤其是在周总理面前,他一直谦卑以学生自居。

李法曾说,自己从演诸葛亮到演杜聿明,也好像成熟多了,这是不断学习和实践的结果。

李法曾在《决战之后》演的杜聿明形象,不仅得到了观众、评论家的认可,还得到了包括沈醉、文强等原国民党战犯中健在的许多人认可。看影片时,有人情不自禁说:“真实的杜长官又回来了。”

李法曾认为,杜聿明是剧中规定的角色人物,也应该是导演和观众的,能达到银幕上下的认同和共鸣才算成功。

凭借《决战之后》片中杜聿明这一角色,李法曾不仅成了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还得到了杜聿明女婿杨振宁的高度评价。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1950年结为夫妻,1957年他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轰动世界。

作为杜聿明的女婿,杨振宁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多次与岳父接触,无疑对杜聿明非常熟悉。

影片《决战之后》公映前,李前宽导演拉着饰演杜聿明的李法曾一起陪同杨振宁观看即将面世的这部作品。

见面时,杨振宁虽听李导演介绍李法曾是著名演员,也只是敷衍地点点头。

但随着观看进程,杨振宁不时地擦眼泪,最后竟被影片情节感动得失声痛哭。他激动地抓住李法曾的手不放,连连说,越看你越像我家父!。谢谢你、谢谢你!

杨振宁由衷地说:“影片拍得好,很真实,很多场景就是当年那样。我很激动,此片一定会受到海外欢迎的。”

再来说说葛优饰演的文强。

文强是这部影片没有署名的拍摄顾问。作为历史背景极其复杂的战犯,文强以配角出现在片中,但戏份不多。

文强经历了战犯改造的全过程。片中李所长的历史原型姚伦邀请文强参与电影《决战之后》的拍摄,应该是旁人代替不了的选择。

1991年的葛优,还不是演员大腕,刚凭借电影《顽主》出了点名。

在《决战之后》剧中,使用葛优饰演文强是让导演费了一番考虑的。当时葛优尚未完全定型为喜剧演员,他在《顽主》中扮演的杨重一角已经深入人心,并因此获得第9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而他扮演的文强,则是一个经历十分复杂的历史人物,出身名家、黄埔四期毕业、中将军衔且是军统头目,也是当时功德林中自暴自弃、顽固不化的战犯典型之一。

作为演员,葛优的内向沉稳和机警以及说话“叨骨头”的特点比较突出,可能这些特点与监押改造中的文强的个性比较接近。且在剧中文强的戏份不多,说是点缀也不为过。

文强特赦后在1983年发表的回忆录《新生之路》中说:“1975年3月19日,我获得了特赦,当时曾以‘顽石点头’四字,来表达新我与旧我的彻底决裂。”

从1949年1月在淮海战场被俘起,文强经历了长达二十六年多的教育改造,整个过程是非常曲折艰苦的。

1983年5月,已经特赦八年的文强荣幸被选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他在回忆录中感慨写道:“昔日是战犯,是阶下囚;今天是文史专员,全国政协特邀委员,真是天上地下。回想起近二十七年的改造过程,···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总结成一句话: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威力无比!”

后来,文强还担任了了全国政协文史专员学习组组长、文史军事组副组长,为争取早日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作了许多工作和努力。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文强在功德林监狱的“春节联欢会”上表演京剧反串女角,头戴绿巾身穿红衣的葛优,将这一情节演绎得极其诙谐,在严肃的氛围中营造出几分欢快。

现实中的老年文强瘦高个,长相清奇,年轻的葛优比较接近文强在五十年代的身材和相貌,选他出演文强,也会赢得观众喜爱。

也有影评认为,导演让葛优饰演文强这个角色,也是为了体现人物生涯轨迹曾经的荒谬感。

年轻的葛优在片中确实展现了出色的表演天赋,他把文强那种阴阳怪气、清高自傲的形态演绎的很到位。

而文强先生本人看了葛优的表演,评价也不错,还认为“他比我好看”。

纵观这部影片中的特型演员,大都参演过电影《开国大典》,包括饰演毛主席的古月,饰演周恩来的黄凯,饰演陈毅的刘锡田,饰演蒋介石的孙飞虎,饰演张治中的智一桐,饰演傅作义的张连伏,饰演邵力子的老林农等。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0

南莲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