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旅游待几天合适?这是无解的,一天两天三天,再长的时间,一些地方也不一定转完。
这就是历史文化名城的底蕴。
早上我们第一个打卡的是忠王府,其实还是苏州博物馆。奇怪吧,告诉你一个秘密:苏州博物馆我们免费预约了两次,就是怕行程安排不过来。
忠王府昨天在苏博没有去忠王府,我有些心不甘,所以今天早上的预约不能浪费。
忠王府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也是中国历史上遗存下来最完整的农民起义军的王府。
里面有其他的展出,我主要是看看各个房子的样式,走马观花附庸风雅,我对建筑是不懂的,印象深的就是供奉天父天兄神主、举行礼拜仪式的“圣殿”。
另外感兴趣的就是所谓“文征明手植紫藤”:惆怅春归留不得,紫藤花下渐黄昏。
昨天从外面过的时候我就惦记上了,心里就想要是四月份,这四百年的紫藤花开,印在白墙上,那是何等的风雅?
虎丘从忠王府出来,坐地铁直奔虎丘,没有换线路,很方便。
苏东坡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我来苏州打卡虎丘理所当然,虎丘号称“吴中第一名胜”,有二千五百多年悠久历史。
下了地铁走几百米就到景区,首先看到的大大的石头上写着“海涌”。虎丘原名海涌山,远古时期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当潮起潮落,虎丘也就若沉若浮。
春秋时候吴王阖闾葬于虎丘,葬后三日有一只白虎蹲在山上,所以改名为虎丘山。
虎丘门票70元,游览就是沿着台阶往上走,景点都在两侧,不要坐什么车子,想想虎丘虽有“江左丘壑之表”,实际海拔34米多,就是跑步也不累,何况一步一景的往上走。
第一个看到的就是写着“虎丘禅寺”的断梁殿,这里正梁是分两段接合而成的,说是乾隆皇帝南巡修建虎丘庙门,没有找到合适的大梁,老木匠用此巧构终于如期的完工。
旁边山坡就是拥翠山庄,这可是赛金花丈夫、苏州状元洪钧发起兴建的。在墙上刻有“龙、虎、豹、熊”,是是苏州唯一一座无水的园林,转完原路返回。
直走路左是憨憨泉,说憨憨法师是庙里的挑水和尚,有一次他挑水经过这里,踩在了青苔上摔了一跤,于是他就在这里挖土寻找泉眼,村民笑他傻说“如果能挖出泉水,我就变成一只大青蛙守在这里。”结果肯定是泉水出来,村民变青蛙。
从拥翠山庄下来,路右面一块大石头中间裂了一条直直的缝隙,这就是试剑石。当初干将、莫邪夫妇铸剑不成,莫邪跳入炉中化作一缕青烟,终于铸成了干将、莫邪一对雌雄宝剑。吴王。吴王挥剑试刃,将身旁大石一劈为二。
旁边的古真娘墓看了一眼,这可是从我们长安城流落异乡的可怜女子。
左边大长条石头就是枕石,是当年唐伯虎携秋香游虎丘,走累了枕靠睡觉的地方,据说抛石子上去石子掉下来就会得女,石子是留住了生男。
右手上面是孙武亭,是苏武教练宫女的地方,成语“三令五申”就是出自此典故。
你看看,这个虎丘山不高,故事倒是多。
不过这里最有名的就是千人石了。
说晋代的高僧竺道生(生公),讲经说法却没人听,但是虎丘池中的石头却听的点头,冬日池内白莲花开,后来吸引千人前来听法。
所谓“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白莲花开”著名典故就是出自这里。
这个地方是一片很空旷的地方,打卡点多,故事也多,像吕洞宾和陈抟老祖的“二仙亭”、颜真卿手书“虎丘剑池”,以及众多的刻石题字,什么王羲之什么米芾的。
当然最神秘的就是这个剑池了,一条窄窄的水池,两岸壁立,终年不干,清澈见底,可以汲饮。据说下面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考古专家都不敢深挖,怕影响虎丘塔的稳定。
说到虎丘塔,这可是苏州的风水塔,该塔为仿楼阁式砖木套筒式结构
虎丘塔北宋建成,七级八面,塔身高47.7米。昨天我在苏州博物馆看到是秘色青瓷莲花碗就是发现于这座塔。
不过这座塔最大倾斜度为3度59分,虎丘斜塔也被称为“中国的比萨斜塔”。
故事说不完了,没办法,谁让人家虎丘有两千年的历史,苏州文人也多,随便一编就是一个故事。
在虎丘转悠了快三个小时了,出来在景区大门外吃个饭,休息休息,打个车前往寒山寺,其实路程五公里多,天太热。
寒山寺名气太大,游人太多。路上先去免费的寒山钟苑,看到了两个“大”:一是三层古钟楼,钟楼内悬挂着一口的巨大仿唐古钟,被誉为“天下第一佛钟”。
二是钟楼前竖立着一通“天下第一诗碑”,碑的正面,镌刻有清俞樾所书张继的《枫桥夜泊》诗,在大碑的背面,镌刻有乾隆皇帝手抄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
钟楼和诗碑均入选“吉尼斯”名录。这里是免费参观,不过可以花钱听个声:20元钱敲三下。别说,这个钟声听着确实宏大悠远。
寒山寺门票20元,中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很到位,认识汉字的都会背《枫桥夜泊》,所以黄墙前寒山寺三个字前到处是人拍照。
就是寒山寺大门前的枫桥,也是人挤人。
唐代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寺内古迹有张继诗的石刻碑文,寒山、拾得的石刻像,文徵明、唐寅所书碑文残片等。
庙里的建筑就不说了,有些还在修建,加上游人众多,一份安静都没有。
有意思的是这里是《枫桥夜泊》诗碑,政界军界商文化界经济界宗教界,凡是有些名气的这里都有石碑,就是找不到最有名的文征明的残碑和俞曲园的诗碑,我在里面转了几圈,最后终于找到,对着玻璃罩子却拍不出来。
“一本正经”“百炼成钢”的铜鼎前也是人,算了,这个地方我不能待了,赶紧离开。
“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张继看到这样,估计诗也不会写了。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