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只壶:千年泥火铸“壶王”,方寸之间见乾坤

建义看文化生活 2025-03-26 02:43:49

紫砂壶中,有一款器型以古朴端庄、气度非凡而封神,这便是掇只壶。它被誉为“光素器的巅峰之作”,既是茶席上的实用雅器,也是紫砂艺术的精神图腾。

掇只壶的诞生,与清代制壶宗师邵大亨密不可分。其设计灵感源自宜兴民间盛放调料的“掇子”——一种广口陶罐。邵大亨以匠人慧眼捕捉生活之美,将实用器皿升华为艺术经典,壶名“掇只”实为宜兴方言“掇子”的演变,意为“堆叠的容器”。

据《宜兴县志》记载,邵大亨性情孤傲,“一壶千金,几不可得”。他创作的掇只壶尺寸惊人:壶高逾20厘米,容量达2500毫升,堪称紫砂壶中的“巨无霸”。其作品以泥料精纯、线条洗练著称,南京博物院藏有的“一捆竹壶”等作品,至今仍被视为紫砂艺术的标杆。

掇只壶看似简约,实则暗藏玄机:

1. 壶身高挑:身形挺拔如钟,上敛下阔,重心偏高却稳若泰山,与仿古壶的扁圆低矮形成鲜明对比;

2. 圈足点睛:底部外撇的圈足设计,既平衡视觉又增强稳定性,与壶口双线呼应,展现从容气度;

3. 壶钮玄机:球形壶钮形似围棋子,线条曲率上下渐变,暗合书法“变中求谐”的美学,被誉为“壶之眼”;

其最大特色在于“光素无饰”——无雕花、无刻绘,仅凭泥料质感与线条韵律征服世人,恰如顾景舟所言:“大亨壶刷一代纤巧糜繁之风”

清代文人以壶铭“试阳羡茶,煮合江水”抒发超然物外之志,让掇只壶成为茶道与哲思的桥梁。

掇只壶,它从清代的市井巷陌走来,承载着邵大亨的傲骨、匠人的执着与文人的哲思,在茶香中诉说“大道至简”的东方美学。正如藏家所言:“壶中有春秋,茶中见人生。”掇只壶的存在,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缩影——传统从未消逝,只是在岁月长河中不断生长出新的意义。

0 阅读:35
建义看文化生活

建义看文化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