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好了情绪也就处理好了关系,它们就做到了这一点

Penny贝妮 2020-02-09 17:06:55

在我年纪较小的时候,我常常觉得自己总有很多没来由的情绪,我会莫名觉得开心、忧郁、烦躁、愤懑……

但到了现在这个岁数,我开始意识到,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也没有莫名其妙的情绪,那些个莫名其妙,不过是自己没搞清楚内心真正在想什么罢了。

更或许,有些莫名其妙,是一直以来藏在内心的羞于启齿或不愿碰触。

比如说,喜欢上了一个男同学,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承认,骗过了别人也骗过了自己,却没想到自己的心情还是会受其影响,看到他、听到他的好消息就不知不觉内心愉悦,见到他跟别的女生谈笑风生却从不搭理自己就忍不住无限怅惘。

还有那些觉得自己不该计较的小问题却在内心深处计较,譬如被别人(哪怕是自己)不小心弄丢或者弄坏了某样心爱的东西,生气了会让人觉得小肚鸡肠,可不生气又实实在在心疼。于是,只能莫名其妙地低落一会儿情绪。

是了,人其实是有各种情绪的,有开心的、不开心的,有积极的,当然也有消极的。

可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和身处的环境告诉我们,消极的情绪是不对的,不应该有,更不应该表现出来。

于是,我们就想办法隐藏起这些情绪,结果藏着藏着,就连自己都不知道它是从哪来的了。

可如果有一天,你看明白了情绪在心里发展的这个过程,甚至发现别人也看明白了这个过程,更令人惊讶的是,对方还不会因此嫌弃你,没有产生你想象中的那种不好的反应,而是认同了你的情绪。

你就会突然感受到某种巨大的难以言喻的喜悦,你会觉得,终于有人懂你了!

这是在我看过《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辑)》这套绘本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事情。

这套绘本,我自己读了一遍,又给儿子读了一遍。

在读这套绘本之前,我就知道这套绘本很有名,据说它的作者嘉贝利•文生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画家,这是她化名后画的第一套绘本作品,却引起了巨大轰动,得了很多奖项,在国际上广受好评,深受家长和孩子们的喜爱,甚至还被翻拍成动画片。

可是当我读过两遍之后,我却始终没有解开心中的两个疑问:为什么这套书会如此畅销?为什么它会打动那么多人?

我给儿子读过之后,问他,你最喜欢这四套里面的哪一本?儿子憋了很久回我《西蒙不见了》,问他为什么?他说不知道。

而刚巧,《西蒙不见了》是这套书的第一本,也是反响最强烈的一本。

于是,我更好奇了,这套书究竟有什么魔力?这个如此简单的小故事,究竟是怎么火起来的?

角色代入

一开始,我真的想不出来。

《西蒙不见了》这个故事太简单了,不过是一只叫赛娜的小老鼠把她的玩具——她起名为西蒙的布娃娃——弄丢了,然后她的家长——名叫艾特的大棕熊,想了很多办法把西蒙补回来的故事。

我觉得这只叫赛娜的小老鼠有些矫情,她丢了那只布娃娃,伤心我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艾特明明一直在努力哄她呀,给她买了那么多补偿的娃娃,她还坚持它们都不是它,她的西蒙是独一无二的。直到艾特最终亲手做了一个跟西蒙一样的布娃娃,她才满意。

而这只大棕熊艾特,居然可以对赛娜如此包容,不但一点都没有责怪赛娜(明明是她自己弄丢的),还想方设法补偿她,直到人家满意为止。

这太夸张了,敢问我能对孩子做到这一点吗?我扪心自问一下,答案是否定的……

思考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灵光一闪——我是在不自觉地代入角色,并且我的代入就是以我自己作为母亲的身份,自然代入了大棕熊——这个家长的角色。

那若是我把自己代入到赛娜这个角色中去,又如何呢?

这样一代入,我就激动了。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最完美的童话故事。

它比灰姑娘、白雪公主这类经典童话故事,来得温馨、完美一百倍。因为它用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构筑了一个最美好的相处模式。

我不得不承认,如果我是赛娜,同样经此一事,我能得到的最完美的照顾和抚慰,就是艾特熊做的那样。

而我之所以会激动,是因为我这辈子都没人对我这么好过啊!这对我来说,就是美好得不像话的童话世界啊!认真代入的话,我真的会感动到哭啊!

那么,按照我这个“大人自动代入大人角色”的逻辑,那么小孩自动代入小孩角色的话,孩子是不是不知不觉就被故事暖到了呢?当然,他们这么大是不会如此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可他们一定会觉得好——“不知道为什么好”的那种好。

如果他们从小存有了这样的印象,是否就能比我们这种从小没有此种印象的人更懂得:什么叫温暖,什么叫包容呢?

不知道,但请让我留有一丝期待吧。

至于我们成人,又何尝不能躲进这样的世界,想象自己成为那一只小老鼠,接受大熊最温柔的呵护呢?

所以,我突然明白过来,为什么它会吸引这么多人了。

它也许并不是一个让人一见倾心的故事,却是一个足以让人无穷回味的故事。

大熊和老鼠的奇怪组合

在童话故事中,把动物指代人物是很常见的。但通常来讲,如果是一家人,一般就是同一种动物,比如兔爸爸兔妈妈和兔宝宝。但像这样大棕熊和一只老鼠生活在一个屋檐下的情况确实少见。

这让人难免会去猜测:这里面是否有什么含义?

并且,故事中的角色之间以姓名互称,尽管互动看起来像亲子,可他们究竟代表了什么关系,也是一桩值得玩味的事情。

儿子觉得赛娜是女儿,艾特是爸爸。

可是,他们显然不是亲生父女。在《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辑第三本《赛娜的困惑》中,作者隐约交代了他们的身世背景。艾特熊告诉赛娜鼠,他是在一个垃圾桶里发现小赛娜鼠的,然后就把她带回了家。

这很像捡到一个孤儿并把她养大的故事。但在我们传统文化印象中,做这种事的又往往是女人,或是成家的男人,而这个艾特熊显然是男性角色,又是单身,所以,在我们眼里,这样的组合真的挺特别的。

这又加深一层好奇,作者究竟为什么会设置这样一对角色呢?

不过,在这点上,我只能望洋兴叹,我并没有一位朋友那样高超的侦探搜查能力,能够翻便所能翻阅的中外网站,去把作者的创作灵感挖掘出来。

我只能随意揣测,也许作者只是一时兴起吧。

这让我想起之前学PS作画时候的一次灵光乍现。那是一个描绘两个人物(或动物)互动场景的一个线描小作业。我本来想着临摹一副,却在给儿子洗头的时候,突然想到一个画面。那个画面是一只小老鼠在给一条巨龙洗头。因为我属老鼠,而我儿子正好属龙。

老师曾经强调过画面要有大小的强烈对比才更有冲击力,因而我觉得这个画面就是很棒的构思。

于是,我就把脑海中设想的画面给画了出来,尽管自己的技能还远远达不到能够表达脑海画面的程度,可画出来的粗糙线稿仍然让我一阵激动。

不过,后来交上去老师的评语说这样的组合很怪。我想,如果她知道我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估计就不会觉得怪了。因为知道寓意的朋友们都觉得那幅画很温馨。我给儿子看了,他也眼睛一亮,哈哈笑开了。

但也是这次经历,让我觉得创造真是特别有趣和愉快的事情,也让我明白,很多创作背后也许有更多的故事可以说。

至于这种想要探究的神秘感,不妨就留在心里默默揣测吧,我们的想象,也是创作的雏形呢。

回到最初的情绪

《艾特熊和赛娜鼠(第一辑)》这套绘本,无论是《西蒙不见了》《相片的故事》,还是《赛娜的困惑》和《度假小屋》,它们贯穿始终的一条线都是赛娜的情绪。

《西蒙不见了》赛娜丢失了布娃娃西蒙,所以伤心、难过,直到最后艾特熊亲手做了一个一样的,她才转悲为喜。

《相片的故事》赛娜从好奇翻开了艾特锁上的抽屉,看到了艾特跟别的小老鼠拍的照片,开始情绪低落、胡思乱想,直到艾特熊解释了原因,带赛娜去拍了照片,她才又重新高兴起来。

《赛娜的困惑》中赛娜一直耿耿于怀自己的身世,就连艾特熊也在担心赛娜迟早会问出哲学二问:我从哪里来?我究竟是谁?直到他们坐下来好好沟通这件事,艾特又特地带她去了第一次发现她的地方,他们才彻底消除心中的芥蒂,变得更加亲密无间。

《度假小屋》中,赛娜和艾特的游戏,因为有了陌生人的闯入,赛娜变得不开心,但在艾特的诱导下,他们一点点和陌生人互动,赛娜开始觉得温暖又有趣。

赛娜的情绪被画家画得栩栩如生,她或者瘫坐在沙发上不愿动弹,或者眉毛眼睛倒挂、脸带忧郁,她像极了每一个会闹脾气的少女。她们总是在无人处吐露着难以名状的哀怨,又希望有人能够从她们的肢体语言中觉察到她们内心的想法。

这种欲语还休、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姿态,虽说有些矫揉造作,但谁都不会否认,那是少女独有的魅力。

而随着我们长大成人,更多地领略了世间的风景,我们开始不再表露情绪,开始在自己觉察到情绪之后就立刻先自己解决它,不再期待有人能发现并接纳。我们更加独立和成熟了,这是一种新的魅力,可这两种魅力,究竟哪种更有魅力呢?恐怕谁都说不上来吧。

但不论如何,情绪被认识、被接纳,不论是外人做的还是自己做的,对个人来说,都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为消极情绪只有被认识、接纳之后,才会真正消散。暂时的隐藏,只能让情绪越积越多,酿成巨大的情绪团。

而被别人接纳情绪显然比自己处理来得更有幸福感,这是因为在消除消极情绪的同时,还带来了来自别人支持所带来的积极情绪,这就好像一个家扔掉了坏东西又增添了好东西,不好才怪。

《艾特熊和赛娜鼠》尽管简单,却是把这种日常里的情绪产生、被发现、被接纳,再然后情绪转变的经过展现得一览无遗。

所以,如果想变得更幸福,那就学着先认识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吧,试着扮演属于自己的大熊艾特。然后,再期盼遇到一个像大熊艾特那样的另一半,相信,当你具备了自我接纳情绪这个能力,你就可以从人群中识别出那个像艾特熊一样的人,从而收获美好的幸福。

而我们对子女的期盼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