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6岁白血病男童,花400万治病,去世家属才知被当小白鼠

静雅檐铃响月寒 2024-12-31 10:03:37

400万换来一场“活体试验”?医疗乱象正在透支最后的信任

6岁的白血病男童范裕喆,从进医院的那一刻开始,就不是一个普通的患儿了。他被贴上“受试者”的标签,却全然不知自己只是某种医疗实验的“小白鼠”。最终,他不仅没能被治愈,还因为多器官衰竭而失去生命。而他的家人,倾尽家财四百万,卖房卖车,甚至为了一线生机不惜借债,最后却只能捧着一张“受试者”的单据,心碎无言。

医学本该是救命的,可它怎么变成了掠命的?

每一个患儿,尤其是身患重症的孩子,背后都有一群决意与命运抗争的父母。范裕喆的父母相信医生,相信医院,因为他们认为,这是孩子仅存的希望。然而,就是这种信任,被北京博仁医院利用得淋漓尽致。家长原本是冲着“权威”来的,却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对症治疗,而是一场医学实验。更荒唐的是,这场实验不仅毫无透明度,还让家属支付了高达200万元的费用。

这是医学伦理的倒塌,更是信任链条的断裂。医学伦理的基本原则中有一条“知情同意”,患者或家属必须对治疗方案有充分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尤其是像范裕喆这样的临床受试者。然而,医院用“事急从权”这四个字试图解释一切,试问,谁赋予了你拿一个6岁孩子的生命作为权宜之计的资格?

“阴阳颠倒”的诊断,是治病还是坑人?

最让人愤怒的是,孩子在治疗期间竟然经历了化验单结果与医生诊断完全不一致的情况。这种“阴阳颠倒”的混乱操作,是医疗领域最不可容忍的低级错误,但却真实发生在范裕喆身上。一张阴性的化验单,硬是被诊断为阳性,由此启动了一连串不必要的治疗和过量用药。抗生素的大量使用,加重了孩子的免疫负担,引发了一连串无法挽回的后果。

这里的问题不止是技术上的疏忽,而是权力滥用与对生命的轻视。你能想象,一个靠着卖房借钱治病的家庭,听信医生的每一句话,乖乖支付每一笔治疗费用,却因为医生的误判和草率用药,把孩子推向了不可逆的深渊。人命关天的医疗环节,怎么能允许这种“错把生死当儿戏”的诊断和治疗?

孩子成了商业利益的牺牲品

医疗本该是仁心仁术的代名词,但在一些逐利的医疗机构里,却成了赤裸裸的商业操作。范裕喆的遭遇,不仅暴露了医疗信息不透明的问题,还揭开了部分机构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对患者权益的践踏。让一个患儿成为临床试验的对象,本可以提前告知家属,也可以让家属选择是否接受实验性治疗。然而,医院选择隐瞒真相,让家属支付天价费用,甚至误导治疗决策,这本质上是一场权力掠夺。

更讽刺的是,这场实验的结果没有任何交代,家属甚至在孩子去世后才发现这份“受试者”单据。也就是说,他们从头到尾被蒙在鼓里。掏空了钱,失去了孩子,还被告知:“我们是在试验。”这样的事,换做是谁都无法接受。

医患关系能否回到信任的起点?

范裕喆的遭遇,刺痛了无数人对医疗体系的信任。患者家属将生命托付给医院,期待的是真心实意的治疗,而不是把患者当成实验数据。当医疗伦理被商业利益绑架,当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被践踏,医患关系还能回到互信的起点吗?

医疗行业需要信任,而信任的基础在于透明。在这起事件中,医疗信息的不透明、诊断与治疗方案的随意操作、知情同意的缺失,都让这个家庭深陷绝望。可以说,这不仅是一个悲剧家庭的故事,更是对整个医疗行业的一次警醒。

医院是否应该为这场实验负责?是否应该为他们的不当诊断和治疗买单?为什么“知情权”在范裕喆的治疗中变成了无稽之谈?

那么,最后想问一句:花400万买一场隐瞒和试验,医疗的底线到底在哪?你怎么看?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