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书:对于那些我喜欢的小说作家,我更喜欢称呼他们的笔名

风斯若之 2024-11-14 17:12:38

最近在整理自己收集的武侠小说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关柳残阳的一些作品,网友们始终认为并非柳残阳所写,但是在公开出版物当中,柳残阳却说是自己的真作。我试着去读过这些小说,发现有些小说的写作风格和柳残阳的大部分作品确实完全不同,我非常困惑于这种状况,想了很久,才发现了一种最合理的解释。

从逻辑上来看,柳残阳所作的武侠小说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一种,柳残阳这个笔名所代表的仅是高见几本人,毕竟最早使用“柳残阳”的正是高见几;另一种,柳残阳所代表的只是一个笔名,凡是和出版机构签约使用这个笔名进行创作并发表的作品,都可以划在柳残阳名下。对于那些认为柳残阳只代表高见几的读者而言,自然要在意某部武侠小说到底是不是“柳残阳”的作品,但是如果我们把武侠小说当作一种商品的话,那么凡是正规出版且书名“柳残阳”的,都是真作。

在那个武侠小说盛行的年代,很多知名的武侠作家都有过“别人代笔”的情况,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的是因为出版社要利用名人效应来“带货”,有的则是因为作者真的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又不愿连载出版物停刊(比如倪匡代笔金庸的《天龙八部》),无论哪种原因,都会造成“代笔作品(或部分)”与原作者的文风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后来,随着信息传播技术越来越发达,我也通过网络弄清楚了很多之前我以为是某某某的作品其实是他人所作。但是,即便我弄清楚了某本武侠小说的真实作者的真实姓名,我还是会把这部小说划归在某一笔名之下,比如署名古龙的《圆月弯刀》,虽然我知道这部书是熊耀华与张祖传合写而成,但是在我的认知当中,这部作品的作者只是古龙,而在阅读的时候,我也不会刻意地去区分哪里是熊耀华写的,哪里是张祖传写的。

在我看来,笔名与作者本人并非“等于”的概念,甚至连“约等于”都算不上。就比如倪匡,曾经写过许多武侠小说,但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让他风靡于北京高中校园的小说却是以“卫斯理”为笔名的《卫斯理系列》。我认为卫斯理就是卫斯理,这个笔名所代表的只是同名系列小说的作者,代表不了倪匡,甚至都代表不了倪匡的其它“科幻小说”。

梁羽生、金庸、古龙、司马翎、司马紫烟、卧龙生、诸葛青云、柳残阳、慕容美……,这些名字对于我来说都是武侠小说的作者,我并不会去关注他们在其它领域的行为或者表现,看金庸的作品,不代表我对查良镛这个人有什么了解;喜欢古龙的小说,也不意味着我会去关注熊耀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同理,在说起“金庸的作品”的时候,我已经忽视了《天龙八部》曾经被倪匡所代笔;在谈到“古龙的武侠”的时候,我也并没有把黄鹰、申碎梅、丁情、于东楼、司马紫烟……所撰写的章节区分出来。我觉得既然这些作者(或作者组合)选择了以笔名作为出版物的署名,我就应该接受并尊重。因为我喜欢的是小说,而不是要去研究“小说创作史”。

把一部小说只当作一部小说去读,会让我更加专注于小说本身,这样做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效率,同时也可以让我在阅读时可以享受到那种单纯且纯粹的快乐。

0 阅读:2

风斯若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