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多胜少其实并不容易:百万规模的垓下之战,韩信是怎么打赢的?

野史记录 2023-07-24 08:55:00

自古以来,以少胜多的战例都会受到追捧,认为这是英雄的壮举,值得后世记住。

以多胜少也未必轻松

但同时我们也应该反过来思考一下,历史上又有多少战例是以多胜少呢?其实,具有绝对优势兵力的一方,想要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一场歼灭对方有生力量的大胜,同样不容易。

第一,兵力具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就必须要拥有大兵团作战的指挥者才行。否则,指挥者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兵力优势反而会成为负担。并非所有将领都善于大兵团作战,即便是将星璀璨的解放战争年代,也仅有几人可以做到这一点罢了。

这还是在指挥者下达命令,可以通过现代手段才能够实现,在交通、通讯全都不是特别的发达的古代,指挥大兵团作战将会更加困难。仅仅是下达命令一项,就需要耗费相当的时日,而战争局势瞬息万变,若不能提前预判,恐怕这边命令还没传达到,那边战败的消息就先传了回来。

第二,几十万大军人吃马嚼,辎重军需,兵马调动,以及排兵布阵,这些全都需要照顾到。几十万人的军队,即便与几百人的队伍对峙,一天所消耗的粮草数量也不会有任何减少。想要速战速决,那也得对手同意,或者逼得对手不得不决战才行。

蒋介石当年布置的“铁桶阵”,将中央苏区包围,超过百万的大军,层层包围,步步紧逼,不断压缩中央红军的活动空间,企图毕其功于一役。

一百多万的大军,对阵当时兵力仅有不到十万的红军,这样的兵力对比算是悬殊了吧?同时又运用了“十倍于敌则围之”的兵法,最终结果如何呢?虽然占了一些便宜,却远远没能达到“毕其功于一役”的目标。

红军此次脱困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国民党军耗时耗力,人力物力不知道搭里多少,也只能穷追猛打,进行一些亡羊补牢却战略意义不大的补救行动。

所以说,以少胜多固然是壮举,可以体现出获胜方统帅的智慧和军事能力。这一点无论是曹操在巨鹿之战中,还是项羽在彭城之战中,都有充分的体现。纵观历史也基本可以确定,袁绍、刘邦不仅在巨鹿之战和彭城之战打不过,在任何战场可能也都打不过。

以少胜多的统帅具有超强的作战能力,这是不争的事实,但真正能够完成以多胜少,甚至全歼敌军,斩杀敌首,同样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以逼得项羽自刎的垓下之战为例,这场规模宏大、兵力悬殊之战,刘邦一方取得全胜照样不容易,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韩信究竟是如何打赢这场楚汉争霸的战略决战的!

神勇的项羽

彭城之战前,刘邦一方的各路诸侯整整凑齐了56万兵马,这样的数量在古代已经是绝对的“大兵团”了。自从鸿门宴认怂之后,刘邦就一直很憋屈,直到彭城之战前,刘邦总算是扬眉吐气一回,不再忍气吞声,尽情的活出自我。

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史记》

显然,刘邦小瞧了项羽!上次轻视项羽,差点在鸿门宴丢了命。这次轻视项羽,被项羽的三万人马杀得人仰马翻,溃不成军。刘邦更是为了逃命抛妻弃子,人生再次被泼上洗不掉的污点,若是换成其他人,羞也要羞死,幸好刘邦心大,做这种事情没什么心理负担。

经过这次较量以后,刘邦自己彻底认清了现实,项羽是一个莽夫,却并非徒有虚名,在战场上正面较量,他不可能是项羽的对手。所以,刘邦改变了策略,将自己的兵力分散,他在成皋荥阳战场缠住项羽,韩信趁机攻伐诸侯,彭越袭扰楚军补给线,英布则在九江闹事。

刘邦的应对策略没问题,尤其是彭越的袭扰非常奏效,令项羽也感到十分棘手。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无论是古代战争还是现代战争,保证大军补给线,都是行军打仗必须要保证的前提,否则仗还没开始打,恐怕军中就会先出现哗变了。

但刘邦这个策略也并非无敌,仍然有两个软肋。

其一,刘邦虽然能将项羽大军吸引在成皋荥阳一带,但刘邦大军与楚军的这种纠缠相当被动,始终处于被围困状态。即便项羽分一部分兵离开,刘邦仍然无法组织强有力的反击,只能自保;

其二,项羽的作战能力极强,楚军的战斗力也强,强强联合之下,项羽率领部分兵马,就轻易横扫了梁地,又灭了九江国,令彭越和英布成了无根之萍,战斗力大大降低,再也无法对楚军造成威胁。

这一下,刘邦急了,因为没有了彭越和英布的牵制,他定然不会是项羽的对手。事实也是如此,他很快就败给了项羽,好在韩信大发神威,仅在潍水一战,便将楚军大将龙且斩杀,又灭了楚军精锐20万,重创楚军。

此前被项羽击败的彭越和英布,听闻韩信取得潍水大捷的消息,立刻卷土重来,趁机组织兵力,再次断绝了项羽的补给线。

龙且兵败的消息传来,英雄如项羽也不禁感到惧怕,一向高傲且看不起刘邦的项羽,这一次也不得不低头,主动向刘邦提出停战约定,以鸿沟为界,划分天下归属。事后,项羽按照约定率兵向东,刘邦却并未按照约定领兵向西,而是听取了张良、陈平的计策,毁约追击!

“项羽恐,乃与汉王约”

你不喜欢刘邦也好,痛骂刘邦是背信弃义的小人也罢,但不得不承认,此刻的楚军补给线受损,又遭受重创,军心不稳,正是士气最低的时候。如果说刘邦有机会战胜项羽,此刻就是最佳时机,刘邦撕毁墨迹未干的鸿沟之盟固然不光彩,但他的选择对大局而言却再正确不过。

遗憾的是,即便刘邦做出了正确的决定,把握住了正确的时机,却还是低估了楚霸王项羽的能力,而高估了韩信和彭越对他的忠诚度。

刘邦大军来势汹汹,项羽率领楚军陷入了最落魄的时刻,但项羽有自己的骄傲,楚军将士也有自己的尊严。尽管处境不利,但面对刘邦大军却毫无惧色,在固陵之战中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在人困马乏、缺少粮草的情况下,硬是将士气正旺的刘邦大军围困在了固陵城。

刘邦无论如何也未曾想到自己会有今天,否则他怎么也不敢背弃鸿沟之盟来追项羽。但事已至此,后悔无用,刘邦迅速派人送信给韩信和彭越,让他们火速率兵增援。

如果韩信和彭越此刻率兵来援,与刘邦内外夹击之下,项羽定然不敌,然刘邦没想到的是,韩信和彭越仿佛有某种默契一般,竟然齐齐爽约了。直到张良点明其中利害关系,告诉刘邦他们这是在索要利益,刘邦才恍然大悟,连忙许下重诺,这才得到两人立刻出兵的答复。

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

至此,刘邦、韩信、彭越、英布、刘贾,五路大军齐齐攻伐而来,兵锋直指项羽。其中,韩信采取的是围魏救赵之策,一路杀奔彭城,攻占之后,断掉了项羽的退路,间接解开固陵之围。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刘邦对韩信不喜欢是有原因的,韩信恃才自傲,屡屡抗命,又多次趁机逼迫刘邦给他封赏,在刘邦遭项羽围困时,并不直接出兵援救,仍然讲求战场的利益最大化,不顾刘邦的安危,将剿灭楚军放在首位。

但这些都是后话,当时的情况下,韩信手握三十万重兵,即便刘邦也要忍让三分,加之项羽尚未根除,凭刘邦还不足以一战定乾坤,只能倚仗韩信。所以,韩信虽然嚣张跋扈,却仍是刘邦一方的绝对主力军。

项羽无路可走之际,率领最后的十万大军退至垓下,准备与刘邦等人汇集而来的大军展开最后的战略决战。

韩信是如何打赢垓下之战的?

垓下之战,是楚汉争霸的战略决战,此战的胜败关乎着天下的归属,刘邦一方虽然兵力近七十万(若是算上后勤补给等非战斗单位,此战双方投入兵力绝对已经超过百万)。但项羽一方的十万大军也不是吃素的,刘邦想要一口吞下,仍然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情。

第一,项羽的十万大军虽然被围在垓下,但垓下是一个地区的名字,并非狭窄地区。项羽如果想率兵突围,会有很大的空间。而且,项羽勇猛天下无双,他只需寻找到包围圈的薄弱点强攻,刘邦大军便很难留住他;

第二,刘邦大军虽然声势浩大,但真正能和楚军较量的只有刘邦部和韩信部,其中又以韩信部为主力。原因也很简单,韩信部是胜利之师,刚刚完成歼灭龙且部的壮举,心中对楚军的畏惧荡然无存。

经过此战后,韩信部的将士积累了战胜楚军的作战经验,此次占据优势兵力的前提下,对阵楚军不会落下风。刘邦部虽然未能完成战胜项羽的壮举,但他们长期与项羽对峙,又多次交手,同样培养出了与楚军交战的能力。

至于彭越和英布两人麾下的兵马,虽然可能在卷土重来后招兵买马扩充了兵力,但也只能算是乌合之众罢了。以这样的军队与楚军厮杀,不仅不会有多大助力,甚至在战场上还有可能成为溃败的导火索,甚至重蹈彭城之战的覆辙,被项羽再次以少胜多也并非不可能。

所以,刘邦当时虽然声势浩大,气势如虹,但他最终能否将兵力优势转化为胜势,一举将项羽麾下的楚军歼灭,仍然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双方作战单位和后勤单位全部加在一起,兵力已经超过百万规模的战争,到底该如何打?恐怕刘邦自己都不清楚,张良、陈平也无计可施。

楚汉之争打到这种程度,刘邦其实也就只有一个选择了,那就是将军队的全部指挥权交给韩信。韩信是什么人?统领千军万马不在话下,别人统兵数量有上限,他带兵数量多多益善,这一点是项羽也无法与之匹敌的,所以后世才将韩信奉为兵仙。

那么,韩信是如何打赢这场垓下之战的呢?不得不说,韩信指挥作战,堪称艺术,若非有韩信在,相信垓下之战未必就是项羽最后的绝唱。即便有韩信在,项羽依然不好对付,两军交战之初,韩信还是碰了一鼻子灰,退了。

后世史学界的主流说法是,韩信善于佯败诱敌,所以此次交锋时退却,应该是韩信的计谋。尽管此种说法是主流,但直接证据并没有,真相究竟如何,谁也无法确定。唯一能够肯定的是,项羽即便在被围之际,仍然具备反击之力。

“淮阴先合,不利,却。”

韩信不希望项羽突围,因为错过这次机会,下次再想赢项羽有太多变数。但前文也已经说了,一旦强行围歼楚军,项羽只需寻找薄弱点突围,便很难将其留住。所以,韩信虽然兵力优势极大,却并未执行“十倍于敌围之,五倍于敌攻之”的策略,而是摆出了一个“五兵阵”。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从该图中可以看出,彭越、英布和刘贾的兵马并未被韩信布置在“五兵阵”中。为何如此?因为他们麾下的士兵,战斗力不强,被韩信安排在了楚军侧面,作为策应,“以壮声威”。有读者朋友可能会问了,战斗力再弱,让他们当炮灰不可以吗?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古代战争,两军对垒时讲究的是一个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为何屡屡出现以少胜多的案例,其中原因就在于此,狭路相逢勇者胜。

如果安排乌合之众与楚军率先交锋,被楚军杀得丢盔弃甲,四散而逃。届时,楚军如同猛虎下山,刘邦大军则会因为对前面发生什么产生未知的恐惧,很可能会出现大军跟着逃跑的现象。

韩信深谙兵法,自然不会在这种关键的战略决战中实施这种小计。他根据当时的情况,定下的决战策略是,不打包围战,改打消耗战,充分发挥优势兵力的作用,不给项羽喘息的机会,以“五兵阵”冲击项羽率领的楚军。

如果不包围,项羽率领十万大军跑了怎么办?彼时,楚军侧翼有彭越、英布和刘贾的兵马在,虽然无法力战,却可以暂时拖慢楚军的行军速度。同时,韩信安排在两翼的孔将军和费将军,也有阻击项羽突围的作用。

韩信摆出五兵阵的意图明显,是阳谋而非阴谋,摆明了就是要和项羽消耗,项羽跑我就围追堵截,项羽反击,我就和你消耗。项羽虽然神勇,但在如此打不过,摆不脱的处境下,也难有作为。

项羽勇猛,头脑或许没有韩信那样聪明,但他身为主帅,也看出了如今大势已去,这才选择率领八百骑兵突围。可惜,即便项羽左突右冲,身边跟随的骑兵也都是精锐,怎奈灌婴的骑兵部队也不是吃素的,一直紧追不舍,终于逼得楚霸王项羽走上绝路。

“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综上,垓下之战虽然听起来似乎赢得轻松,但事实上,若没有韩信这样的大兵团作战指挥者,想要一举逼死项羽,恐怕难上加难。刘邦与项羽之间正面交手数次,结果已经证明了,刘邦毫无胜算,只可惜一生百战百胜的项羽,仅垓下之败便无法再续传奇了!

0 阅读:42

评论列表

郭洪霖

郭洪霖

2023-07-24 11:29

没有四面楚歌这计,项王绝对还能扛住,人心全被这歌弄散了

野史记录

野史记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