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梁太祖朱温之死存着重大的疑点,朱友珪弑父篡位的说法难以成立

惊心探索古今 2025-03-15 07:52:38

后梁太祖朱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也是开启五代十国时代的首位皇帝。他本是跟随黄巢起义的义军首领,被唐朝击败后投降,成为了宣武军节度使。然后他从唐朝的藩镇一步步的成为权臣,最终废杀唐昭宗和唐哀宗两位皇帝,终结了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中最为强大的唐朝,建立了五代十国第一个朝代后梁。在梁晋争霸期间,朱温率领军队南征北战,占据了大半个北方,力压晋王李克用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政权。与后梁在对外作战的强势不同,后梁内部却陷入了皇位传承的纷争之中,朱温也因此被儿子朱友珪杀死。

朱温的儿子很多,但在他建立后梁后,却没有一个儿子有能力继承皇位。就连他自己都承认,自己的儿子其蠢如猪,远远比不上死对头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因此一直到晚年,朱温都没有立太子,后梁也就陷入了皇太子之争中。按照史书的说法,朱温为了立太子之事很头疼。他最看重的儿子是长子朱友裕,但因为在讨伐杨崇本叛乱时病死,所以在传位问题上留下了隐患。后梁建立后,朱温认为亲生几个儿子都难成大器,所以一直没有立皇太子。他后来最看重儿子叫朱友文,但这不是亲生儿子,而是养子,所以一直很犹豫。

朱温到了晚年病重的时候,意识到传位的事情不能再拖下去了。于是他把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叫到身边,把传国玉玺交给她,让她去东都大梁召回朱友文。朱温安排这个事情的时候,他的另一个儿子朱友珪的妻子张氏就在身边。张氏机敏的意识到朱温打算把皇位传给朱友文,便回去把事情告诉了朱友珪。朱友珪是朱温的次子,被封为郢王,官职是洛阳的控鹤都指挥使,负责洛阳皇宫的宿卫。朱温派走王氏后,怕朱友珪争夺皇位,又下诏调朱友珪出任莱州刺史。朱友珪当即意识到这是剥夺他的兵权,为朱友文继位提前安排。

朱友珪为此很不安,和妻子张氏后决定行险一搏。他打扮成庶民潜入龙虎军,与老部下韩勍商量弑父夺位。然后两人带领亲兵五百人,换上控鹤军的服装潜入宫内,在半夜发起了突袭。当夜朱友珪带着亲随闯入了朱温居住的宫殿,命令马夫冯廷谔刺杀了朱温,将其尸体埋在寝宫的地下。然后朱友珪秘不发丧,派供奉官丁昭溥向镇守大梁的朱友文传出伪诏。第二天早上,朱友珪在大朝会上向百官宣布伪诏,声称朱友文谋反,派军队入宫行刺。然后他在伪诏上说朱温病情加重,以朱友珪为监国,处理军国大事。

四日后丁昭溥返回洛阳,禀告已经令朱温第四子,均王朱友贞处死了朱友文。朱友珪确认朱友文已死,便公开了朱温的死讯,并宣布继承皇帝位。朱友珪的做法引起了群臣震怒,尤其是接替朱友文镇守大梁的朱友贞最不服。朱友贞便联合了姐夫赵岩、堂兄袁象先、后梁第一名将杨师厚发动政变,起兵讨伐朱友珪。朱友珪派军队拦截,却被朱友贞的军队打败并劝降。最后袁象先率领几千军队冲入洛阳的皇宫,将朱友珪及其皇后张氏处死。此后袁象先携带传国玉玺道大梁,迎立朱友贞继承皇帝位,追废朱友珪为庶人。

从上述过程来看,朱友珪弑父夺位几乎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但却有几个疑问难以解答。第一点,朱温为啥不把皇位传给亲生儿子,非要传给养子朱友文?这个问题在古代皇位传承中很关键的,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就算朱友珪再不成器,他还有个弟弟朱友贞,难道两个都不行?既然不信任,他为何让朱友珪掌握控鹤军,负责洛阳皇宫的宿卫?如果说朱温早就有意将皇位传给朱友文,为什么朱友为镇守东都大梁,而大梁的兵权却在朱友贞手里?这种不合情理的矛盾,让史书上这段关于朱友珪弑父的记载难以自圆其说。

第二点,在朱友珪弑父前的一系列谋划中,存在着重大的不可能的事实。朱温被杀前,派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帶传国玉玺去大梁,要将其召回继承皇位。这里面有个细节描述,说是朱温晚年荒淫无道,将自己的几个儿媳召唤道身边陪侍,其中最宠爱朱友文的妻子王氏和朱友珪的妻子张氏。朱温向王氏安排事情的时候,张氏就在床边,所以朱友珪提前得到消息,抢先发动政变。但仔细一想却不可能,朱温当时已经病重起不了床,怎么会让两个儿媳陪侍呢?朱温一身征战,什么女人没见过,非得在两个儿媳身上找乐子?

以正常人的身体状态看,在那么病重的情况下,朱温还有心思干这事,说明病得并不重嘛,这岂不是与朱温病重的说法相矛盾?以朱温的地位,既然决定了皇位传承,那一定会找大臣走正常流程召回朱友文,为什么让啥身份都没有的儿媳妇去?这也太不合情理了。况且召回朱友文只需一封诏令就行,根本不需要王氏帶传国玉玺去。后来袁象先是从洛阳皇宫夺取传国玉玺,带到大梁让朱友贞即位的,这说明传国玉玺没被王氏带到大梁。还有个疑点是,朱温下诏让朱友珪去当莱州刺史,奇怪的是史书上有记载,却没有正式的官方文件。

从史书上看,记载此事的基本史书内容有着很大的差异。《旧五代史》上只说了朱友珪存在谋逆,其他则一笔带过。而且文章最后著明,关于这段史实在后梁官方的史书上并没有记录,只是按照以前《宋书》的惯例这么写的。《新五代史》就比较夸张了,简直是武侠小说的翻版。欧阳修写得特别细,把朱温如何宠爱王氏和张氏,张氏如何得到信息,朱友珪夫妇如何密谋,朱友珪率军进宫后如何弑父都写得一清二楚。最为奇怪的,就连弑父过程中朱温如何躲,朱友珪的马夫砍了几刀都写了,就跟在现场看见的一般。

欧阳修是在一百多年后写这段历史,他显然不可能看到这些,那他是从哪里得到这段资料的呢?在他之前写《旧五代史》的薛居正是从后梁官方史书得到的资料,但他也著明了后梁官方不存在具体的弑父内容。后来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在欧阳修的基础上各种发扬,完全把这段政变历史变成了宫廷武侠小说。这种做法显然不是写史书的态度,而且他们所写的这些朱友珪弑父细节,也没有在其他史书中得到印证。以历史学界孤证不立的原则,《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上关于朱友珪弑父这段的可信度是非常低的。

诚然朱温是非常残暴的皇帝,他弑杀两个唐朝皇帝取而代之,在历史上是很令人憎恨的。但是站在史学的严谨角度看,这些毫无根据的花边新闻充斥着史书,是非常不应该的事。不论是欧阳修,还是司马光,在宋朝都是大名鼎鼎的。但他们的史书显然缺乏严谨的考证,靠着异想天开博出位。按照后世史学家的评论,《新五代史》的史学价值一直存疑,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欧阳修在其中夹带了不少私货,写了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以个人好恶而篡改历史,这在史学界看来是难以接受的,也是对历史的亵渎。

综合各方面的史料看,对于朱友珪弑父的事情是存在极大疑虑,很多文章都是猜测作为依据,并不会将事情说得这么确定。除了《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并没有其他史书如此确实的认为朱友珪弑父夺位。朱温之死的确让人意外,但要说暴毙并不是不可能的。朱温生性残暴,生活上没有节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身上旧伤很多,这些都会在他老年后成为致命的危害。至于朱友珪矫诏杀朱友文的事情,这是可以确定的。因为就当时的皇子地位而言,除了朱友文,没人能比得上朱友珪。在朱温未留下传位诏书的情况下,先下手为强是很正常的。

因为朱友珪掌权后第一个除掉朱友文,就说朱友文是朱温意向中的太子,也是难以信服的。虽然按照五代十国的惯例,养子和亲子一样具有法律上的继承权,但皇位传承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传给养子的。五代十国时代流行收养义子,但真正从义子做到皇帝的只有后周世宗柴荣。这还是因为柴荣是柴皇后的侄子,而郭威的亲子在政变中被杀绝了。而朱温的情况与郭威完全不同,他不但有着好几个亲生儿子,还有好几个养子,所以朱友文并不是唯一的选择。从当时的政局来看,朱友珪选择除掉朱友文,是因为其东都留守的特殊身份。

总的来看,朱温理智上的第一选择还是朱友珪,否则不会让他掌握控鹤军的军权,同时又负责宿卫洛阳皇宫。这个安排说明朱温对朱友珪是非常信任的,也是第一顺位的继承人。因为没有正式的皇太子诏书,朱友珪想即位必然遭到各种质疑,所以他选择抢先动手是合情合理的。

当然朱友文是朱温养子的事情也有很多人质疑,有人认为这是朱友贞为了争夺皇位而给自己创造的潜台词。但这些都只是后世学者根据当时史料的合理推测,并不能够直接认定。从现有史料看,朱温几个儿子争夺皇位是可以确定的,但是否弑父篡位,里面又有多少阴谋诡计,则是缺少实证的。

0 阅读:4
惊心探索古今

惊心探索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