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一史学家,起了个奇特的名字,一生坎坷起伏多传奇

此生读写伴 2023-05-18 21:28:57

文\常清君

郑重申明:常清君在自媒体平台发布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以本人的专业知识、自身经验以及人生阅历等,经过独立思考后,认真撰写并反复修改的原创作品。

常清君导读:人生在世,历经春夏秋冬的四季变换,遍尝酸甜苦辣咸的五味杂全,不同的人自有不同的心态和不同的表现,而谓之“文人”这一群体,更以其鲜明的个性、独有的气质和雅异的言谈,留下了诸多难忘的故事,令人心动感叹,常清君特以“倘若是文人”系列来叙述点评。

“倘若是文人”系列:

01

在一个家庭里,当有孩子出生的时候,家人长辈们一般都会一起好好商量着给孩子取一个儒雅有文气、独特有意义的名字,有时还会为此专门去查阅汉语词典、古诗词鉴赏等之类的书籍。

而在隋末唐初时期,有一位在文学、诗歌、历史等多个领域皆有造诣成就的文人墨客,却起了一个似乎看上去既没有什么文气,又显得并不儒雅的奇怪的名字“百药”,是的,他就是李百药,字重规,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人,一说博陵安平(今河北省衡水市安平县)人。

初听这个名字,可能还会以为他家里是开中药铺的。其实,李百药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书香门第之家,其父李德林,于北齐天保年间举秀才,官至散骑侍郎。北周灭齐之后,颇受周武帝礼遇,授内史上士。隋朝建立后,辅佐隋文帝,授内史令,封安平郡公。李德林曾参与主持修撰《齐史》二十七卷,史籍评价其“善属文,辞核而理畅。”

那为何家人要给其取这样一个名字呢?这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就身弱多病,为了图个吉利,他的祖母就特地为他取名叫“百药”,意即希望有无数的药材来保佑他健康平安,药到病除。

说起李百药一生的经历命运,可谓跌宕起伏、一波三折。

李百药自幼受到家庭熏陶影响,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富于独立见解。在他还只有七岁的小小年纪的时候,就已经能独立写文章了。

有一次,李百药父亲李德林的朋友陆乂、马元熙来家里作客,彼此谈诗论文。当客人阅读陈朝著名学者徐陵的文章,对其中这句“既取成周之禾,将刈琅邪之稻”,感觉有些迷惑不解,不知出自哪部经典。小百药在一旁说道:“《左传》称‘鄅人藉稻’,杜预注‘鄅国在琅邪郡开阳县。’”客人听后大为惊叹。

02

隋朝初期,李百药继承父亲的爵位,世袭安平县公,拜东宫通事舍人,又被左仆射越国公杨素、吏部尚书牛弘非常看重,保荐为礼部员外郎,进入仕途,其后做东宫学士,成为陪伴太子杨勇的学者。

后隋文帝第二子杨广篡夺兄长的太子之位后,曾欲召李百药为幕僚,被李百药称病推辞,导致杨广对其怀恨在心。

公元604年,隋文帝去世,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立刻对李百药实施打击报复,将其贬出京城为桂州(今广西桂林)司马。刚当上桂州司马没多久,朝廷又罢州置郡,李百药的司马一职也被免去,只好回归乡里闲赋在家。

公元615年,李百药又被任命为建安(治所在今福建省建瓯)郡丞,就在李百药前往建安赴任途中,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于江都(今扬州),隋朝统治机构随即陷入混乱,导致李百药没能到达建安郡就职。

这时各地势力趁机起兵割据,在兵荒马乱、流离失所的处境下,李百药被迫也加入了地方武装势力,他先是跟随占据了长江以南十几个郡的沈法兴,沈法兴也的确很重用他,可不久沈法兴被另一地方武装李子通打败,李子通任命李百药为中书侍郎、国子祭酒等职;不久之后,李子通又被另一地方武装杜伏威打败,杜伏威又任命李百药为行台考功郎中等职。

03

在常清君看来,这些地方武装虽然换了不同的主,但都愿意重用李百药的原因,无非是他超人的才能。但有些人可就生了嫉妒之心了,无中生有的向杜伏威举报李百药,杜伏威听信谗言,就把李百药免职抓捕起来并关在狱中,李百药于是写了一篇《省躬赋》,请人送给杜伏威,以此表明自己的清白,杜伏威看了之后,深为触动,经过调查了解,得知李百药的确是被诽谤冤枉的,于是释放了他,并将其官复原职。

杜伏威占有江南地区,而此时北方地区的李唐王朝势力逐渐壮大起来,唐高祖李渊派使者前来南方招抚杜伏威,李百药力劝杜伏威归唐。杜伏威听从了他的建议,决定亲自前往京城长安面见李渊,并命命令部将辅公祏与李百药一起留守总部。

但杜伏威走在途中的时候,生性多疑的他又犹豫后悔了,反而迁怒于李百药,指令让李百药喝石灰酒,李百药因此得了严重的痢疾差点死掉,可没想到反而因祸得福,身体上的旧病竟然都逐渐痊愈了。

杜伏威得知喝了石灰酒的李百药居然没有死的消息之后,又写信密令辅公祏直接杀死李百药,幸亏杜伏威的养子王雄诞对李百药一直心存钦佩,极力保护他,阻止辅公祏的行为,李百药才得免一死。

随后,辅公祏胁迫李百药一同起兵反唐,于是,有人向唐高祖李渊举报李百药与辅公祏共同谋反,李渊为此大怒。待唐朝军队平定辅公祏之乱后,李渊就打算治李百药的罪,这时又恰好发现了杜伏威命令辅公祏杀死李百药的密信,李渊才怒气稍平,但仍以反唐罪名,将李百药流放泾州(今甘肃泾川北)地区。

在唐高祖在位期间,李百药始终未获重用。

04

直到唐太宗即位后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才被重新起用,召为中书舍人,而此时的李百药已经是年满63岁的花甲高龄了。

之后他又被唐太宗任命为礼部侍郎,参与修撰《五礼》及律令,撰写北齐史书。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迁太子右庶子,辅佐皇太子李承乾。

起初皇太子对学习经籍颇有兴趣,后来耽于享乐,嬉戏过度,于是李百药便作《赞道赋》一文,对李承乾漫游无度的行为进行纠偏。唐太宗见到此赋,非常赞赏,对李百药说:“我在东宫见到你献写的赋,以历来储君成败之事告诫太子,很是精辟切实。我选你辅佐太子,你非常称职,希望能善始善终。”并赐给李百药彩绢五百段。

唐太宗晚年曾作《帝京篇》,让也进入晚年的李百药以此题另作一篇。李百药的同名文章写成之后,唐太宗极为赞叹,对李百药说:“卿何身之老而才之壮,何齿之宿而意之新?!”意思是说爱卿你为什么身体衰老却才思如此壮健,年纪老大却诗意如此清新呢?

写到这里,常清君不禁想到了同为唐初才子的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那经典之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惜王勃英年早逝,去世时才年仅27岁,而李百药一直活到了84岁高龄,远超过古稀之年了。

贞观末年,李百药因年老执意辞官,回归故里。

05

历史典籍记载李百药以才学和操行闻名于世,受到各方名流的敬重。他为人沉静寡言,乐于引进青年,提携后辈,又不喜欢聚敛财富,所得俸禄收入,大多分发给亲朋挚友。

常清君感觉李百药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即使如今拍摄成影视剧,肯定也相当精彩耐看,收视率较高。

06

在个人成就上,李百药有所谓“一疏一史一群诗”。

其中的“一疏”指的是他写给唐太宗的《封建论》这篇奏疏。疏,一般是指古代大臣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贞观初年,朝廷中有一次重大的政治辩论,即是实行封建制还是实行郡县制。李百药在《封建论》这篇奏疏中,具体分析了分封制的危害,认为时代变了,制度也须改变,实行郡县制是必然趋势。李百药的这篇文章中的深刻睿智的政治见解,深深打动了唐太宗,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其中的“一史”指的是由李百药主持编修的《北齐书》这部历史典籍。《北齐书》共五十卷,大致记载了东魏、北齐(534—577)时期的历史。在此之前,其父李德林曾主持编撰《齐史》二十七卷,可惜全书未成而卒。李百药后来编撰而成的《北齐书》,也算是完成了他父亲的夙愿。

其中的“一群诗”指的是李百药流传至今的几十首诗歌,他尤其擅长创作五言诗。限于篇幅,常清君谨在此录其几首我所欣赏之作,今后再另抽时间单独赏析点评。

春 眺

疲疴荷拙患,沦踬合幽襟。

栖息在何处,丘中鸣素琴。

咏 蝉

清心自饮露,哀响乍吟风。

未上华冠侧,先惊翳叶中。

杂曲歌辞·少年子

少年飞翠盖,上路动金镳。

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

少年不欢乐,何以尽芳朝。

千金笑里面,一搦抱中腰。

挂冠岂惮宿,迎拜不胜娇。

寄语少年子,无辞归路遥。

秋晚登古城

日落征途远,怅然临古城。

颓墉寒雀集,荒堞晚乌惊。

萧森灌木上,迢递孤烟生。

霞景焕余照,露气澄晚清。

秋风转摇落,此志安可平。

晚渡江津

寂寂江山晚,苍苍原野暮。

秋气怀易悲,长波淼难溯。

索索风叶下,离离早鸿度。

丘壑列夕阴,葭菼凝寒雾。

日落亭皋远,独此怀旧慕。

常清君云:自小体弱病,百药护身多传奇。

常清君用心用情写好每一篇原创文章,期待着您的关注、点赞和评论

原创作品,如若转载等,请标明文章作者、出处等信息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