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杏花村传奇

大辰动态 2024-09-29 14:57:09

人间八月天,秋风轻徐,杏花村里已无杏花,倒是满街巷的酒字招牌,凸显了这里的与众不同。

1000多年前,在大唐的落日余晖里,“长安公子”杜牧在《清明》诗里为杏花村做了一个最长情的告白,天下便有了最令人神往的酒乡。

山西的酒,清香、绵厚,就像它的历史一样回味悠长。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汾酒集团)是清香型白酒的领军企业,走进它便走进了酒的“家春秋”。

在过去的5年里,这家曾几度浮沉的百年老字号企业强势崛起,营收从100亿元飙升至300亿元,续写了新的传奇。

我们此行,试图对其中的奥秘做一些探索,所察不周,姑浅记之。

一诗一酒,历史长河千古不息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的杏花村,还需要牧童指路吗?从文旅的角度看不妨可以有,毕竟来访者多少有些诗境情怀。

驱车来到位于山西省汾阳市的杏花村,一下高速,便看到一大片气势恢宏的仿古建筑群——中国汾酒城。沿主街道一直往前走,路两边大大小小、品牌各异的酒厂、酒庄、酒坊、酒肆鳞次栉比,仿佛陷入了酒的汪洋。

杏花村,因诗而名,因酒而兴。诗酒文化,在这里汇聚起了历史长河,千古不息。

虽然各大名酒都有自己的文化历史体系,但汾酒作为中国白酒的滥觞是被多数人认可的。

(汾酒集团牧童遥指杏花村雕塑)

到这里,必说《清明》诗,无论是在酒厂、酒店、公园、博物馆……目之所及,它都是避不开的话题或主题。

虽然,杏花村在哪里,存在地望之争,杜牧写过《清明》吗,有存无之辩,但都不影响山西杏花村及其汾酒的声名远扬。

有史家考证,这首诗是杜牧到汾州祭拜凭吊曾祖父杜希望和“汾阳王”郭子仪时写下的。

汾酒首席文化专家王涛认为,这首诗拨动了中国人骨子里的“三个共情”——“清明时节”拨动了“根祖共情”,“借问酒家”拨动了“诗酒共情”,“杏花村语”拨动了“春天共情”。

“一部全唐诗,半部山西史。”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说,晋语区是唐诗的重要产区,《全唐诗》中记录的山西诗人作品有5000多首,占总量的十分之一。

距杏花村不到百公里的太原,曾是唐朝“三都”之一的北都晋阳,盛世繁华,歌舞升平。王勃、王维、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等山西籍诗人,举樽吟唱,站在了喧闹的历史舞台中央。

“诗仙”李白是公认的“酒仙”,他流传下来与酒有关的诗就有300多首。《汾阳县志》里记载“太白何尝携客饮,醉中细校郭君碑”,佐证其曾两次游历太原,每次都会携客到杏花村品尝“干和”酒。这是当时杏花村地区首创的一种固态酿造白酒。

在更早的南北朝时期,《北齐书》中,有武成帝高湛与河南康舒王孝瑜谈论“汾清”的记载,“帝在晋阳,手敕之曰:‘吾饮汾清二杯,劝汝于邺酌两杯’,其亲爱如此。”

这封家书,表明汾清酒已经成为宫廷用酒。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被载入二十四史的名酒,汾酒由此开始了1500年的成名史。

酒史6000年,酒诗3000载。杏花村汾酒是见证中国白酒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在汾酒博物馆里,一个形如梭,小口、细颈、深腹、尖底的陶瓶,宛若一个芭蕾舞者静静地立在橱窗内。这就是经考古界、酿酒界认定的“中国最早的酿酒发酵容器”——小口尖底瓮。

(汾酒博物馆里陈列的小口尖底瓮)

1982年,在山西杏花村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仰韶、龙山、夏商文化时期的酒器具,包括浸泡酒料的陶质大口瓮,蒸粮用的甑、鬲,以及盛酒器壶、樽、彩陶等,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这个造型独特的小口尖底瓮。

“这一发现将杏花村的酿造历史,推进至6000年前的仰韶时期。”汾酒博物馆讲解员张媛说,甲骨文中的“酉”字就是小口尖底瓮的象形,后在文字的演化中由“酉”成“酒”。

觥筹交错,时光如梭,杏花村酒受历代众多王侯将相的宠爱,武则天也曾对其交口称赞,她的家乡紧邻杏花村。

明清时期,晋商扬名之万里茶道,就是一条散发着芬芳的汾酒之路。

汾酒及其酿造技艺随着他们的行囊走向大江南北,以诚信示人的晋商精神也随着汾酒的“落地生根”,一路传扬、承续。

人类最伟大的传承,就是精神的传承。百年晋商,何以生生不息?

汾酒,从历史深处款款走来,不时迎来高光时刻。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来自山西杏花村的“高粱汾酒”一举夺魁,荣获“甲等大奖章”,从此蜚声海内外。

据国家图书馆珍藏的《中国参与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纪实》记载,此次万博会最高奖项为甲等大奖章,而获得此奖的中国白酒品牌,仅汾酒一家。

如今,这张百年前印有汾酒获巴拿马太平洋博览会大奖章、奖状的得奖通告,被放大展示在汾酒博物馆的中央。

驻足端详,不由心生敬意,也掺杂着对旧中国的历史怅然……

几度辉煌“汾老大”,归来清香彻

酒,也是一个“江湖”,几多“英雄”起起落落。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汾酒是业界公认的“老大”,是白酒行业的“领头羊”。

一些圈内人士认为,“汾老大”的称号,主要源于汾酒集团1988年-1993年营收上的“六连冠”。

其实,在六连冠之前,汾酒开创并推动的明清500年中国白酒酿造技艺全国大传播,已经深深种下了“汾老大”的种子。

在汾酒博物馆,可以看到当年全国多地生产的汾酒,如汉汾、豫汾、川汾、秀水汾、湘潭汾……它们都得到了汾酒酿造技艺的真传。

(当年全国多地生产的汾酒的商标)

王涛说,晋商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一套独特的经营管理模式,两权分离,注重品牌、管理法则等,从根本上保障了汾酒的优秀品质和经营的高效有序。

(杏花村镇东堡村的汾酒老作坊)

人人都说汾酒好,世间何处不醉情?

新中国成立后,汾酒是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宴席酒,是连续5届国评的“国家名酒”。

1987年,新华社的一篇稿件中写道,杏花村汾酒在全国有四最:一是每年的出口量大,等于全国其它名酒出口量的总和;二是名酒率最高,达99.97%,全国每斤名酒中就有杏花村汾酒厂(汾酒集团前身)的半斤;三是成本最低,因而也就价廉物美;四是得奖最多。

然而,从历史中一路稳稳走来的“汾老大”,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陷入发展困境。

目前,业内传言最多的,还是汾酒当年那场“名酒变民酒”事件。而这场失误,有很多偶然和必然因素,也有更多无奈。

上世纪80年代末,国家对“酒类管制”放开,白酒开放定价,一众名酒厂纷纷上调产品价格。汾酒不仅降了价,还提出了“名酒变民酒”。

汾酒销售公司财务总监田永康回忆说,当时汾酒的目的就是“要做老百姓喝得起的名酒”。

汾酒还在全国登报,向消费者公布降价信息。一段时期,“国民酒、百姓价”成了汾酒的标签。这为后来的整个“汾酒战略”和“汾酒机遇”,埋下了价格导向和品牌发展的隐痛。

汾酒在苦苦寻找新的破局。1997年,汾酒集团决定开发高档陈酿——青花瓷年份酒,挺进高端市场,再塑高品质形象。

1994年-2008年这15年,是中国白酒业最为乱象丛生的时期。十七大老名酒七上八下,七零八落,各种品牌传播底线被突破,“联营、贴牌”等各种商业模式层出不穷。

“这15年,正是‘汾酒复兴战略规划’前的蛰伏期,看似平静,实则已在为起飞‘修跑道’。”田永康说。

之后,一场变革持续了10余年之久,业界称为“中国酒魂时代”和“汾酒复兴战略导入期”。

2017年,山西汾酒迎来了山西省加快国资国企改革的历史机遇。山西汾酒作为撬动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榜样,再次站上潮头。当年2月,汾酒集团和山西国资委签订目标责任书,省国资委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对汾酒集团充分放权。汾酒集团则承诺了业绩目标。

2018年,山西汾酒参与实施了多项资产重组。到2020年底基本完成了酒类资产整体上市的目标。

2022年,“汾酒复兴纲领大会”绘制了“新蓝图”,吹响了“总冲锋号”。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自2017年以来,山西汾酒集团营收和利润持续两位数双增长,并连续跨过100亿、200亿、300亿三道门槛。2023年,山西汾酒(上市公司)实现总营收319.28亿元,同比增长21.8%;今年上半年,实现营收227.46亿元,同比增长19.65%。

目前,若以销售瓶数计,汾酒集团亦是白酒行业第一。仅普通玻璃瓶装汾酒,年销售超2.7亿瓶。

2023年,青花汾酒占比46%,达到147亿元营收,同比增长47%。其中,青花20大单品首次突破百亿元,这也是酒业第6个百亿大单品。

百姓的酒,百姓自然是爱的。若得人间清香,何愁不沁人心?

扎得下深根,大地无处不芬芳

刘江生是个挑剔的食客,饭菜稍有一点不新鲜,必定能尝出来。那是因为,30多年的品酒师工作,使他的味蕾超常人的敏感。

在汾酒质量检测中心刘江生技能大师工作室,只见57岁的刘江生坐在一杯汾酒样品前,静坐调息,待精神集中之后拿起酒杯,先摇晃以观色泽,再将酒杯靠近鼻子闻香,随后将酒送入口中,却不咽下,而是让酒充分接触舌头,最后才下咽少许,品其味。

经过一系列庄重而有仪式感的过程后,刘江生从色泽、香气、口味等方面对这杯酒进行了定级,并记录到电脑上。

“品酒是保证质量的重要一关。”刘江生说,质量检测中心感官检评室共有30多人,一天要品几百个样品,每个样品都被密码编号,以维护公平。

成为一名品酒师是不是酒量要大?刘江生摇摇头说:“成为品酒师要经过层层考验,不仅要求视觉、嗅觉、味觉敏锐,更要做到品行端正、大公无私、实事求是!”

品酒要有品、有心、有诚,做酒又何尝不是呢?

1200公里外,祁连山脚下,被雪水浇灌了几个月的大麦陆续成熟,河西大地弥漫着丰收的味道。

而在汾阳杏花兴旺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文军正忙着招呼工人将从祁连山下运来的大麦晾晒、入仓。8个巨大的粮仓高高矗立,里面装着来自甘肃的大麦、内蒙古和山西的豌豆。

(汾阳杏花兴旺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工人正在晾晒粮食)

捧起一把麦仁,色泽金黄、颗粒饱满、麦香扑鼻。不久后,它们将被运到不远处的汾酒集团,做成琼浆。

有人说,汾酒是种出来的。这话不假。汾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而制曲则选用大麦和麻豌豆。

为了确保汾酒生产和用粮安全,汾酒集团在2012年成立了山西杏花村汾酒原粮基地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原粮公司),这在白酒行业是首家。

在原粮公司的办公室,总经理李安定在地图上,从东北向西南画出了一条斜线,“这里是北纬35度到45度之间的汾酒高粱基地:沁县基地、汾阳基地、内蒙古河套基地和东北基地。”

到2023年,汾酒集团专用原粮基地面积达到130余万亩,所有基地获得了绿色认证,从源头上确保原料质量。

粮为酒之本,好酒之源在于好粮。

“不同的高粱,做出的酒是不一样的,如果原粮不稳定,那酒的风味就不稳定,酒体质量会变。”柳青山是山西首席杂粮专家,也是汾酒原粮公司专家组的组长。

原粮公司成立后聘请了一批国内知名杂粮专家,专门为汾酒研发原粮品种。目前,汾酒集团已经选育并命名了8个高粱新品种。

好粮酿好酒,还得有好水。

在位于杏花村镇东堡村的汾酒老作坊内,一口看似寻常的古井却被当地人称之为神泉。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傅山曾与好友在此饮酒,并挥毫写下“得造花香”四字,飘逸劲健,至今仍镌刻在古井上方。

(汾酒老作坊内的古井)

正是用此井水得造的花香之酿,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大放异彩。

但随着汾酒大规模生产用水,古井淡出了历史舞台。

很多人不知道,山西其实有着华北水塔、千泉之省之称,而其第4大泉域,郭庄泉域,就在吕梁东麓、太原盆地的西南,杏花村就在此范围内。

在郭庄泉域上游的岩溶水重点保护区,汾酒集团先后打出了多口井,井深都在800米左右,井水清澈透明、清洌甘爽。

有好粮、好水,那这“清香纯正、绵甜爽净”的汾酒是如何酿造出来的呢?

走进汾酒集团的生产车间,你一定会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直径0.8米、深1.2米的陶瓷大缸,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划一地埋在地下,犹如古战场上的庞大兵阵。

这是汾酒酿造的独门利器——地缸。

中国白酒三大主流香型的发酵容器有很大区别——清香用地缸,浓香用泥窖,酱香用石窖。地缸的养护也很有讲究,要“洗五遍澡”,还要用一定浓度的开水泡的花椒水再冲洗杀菌一次,去除异味。

正因为这些严格的要求,才确保汾酒能够“清字当头,一清到底”。

汾酒的酿造则要遵循六艺基本法,一磨、二润、三蒸、四酵、五馏、六陈。2006年,山西杏花村汾酒的传统酿造工艺,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找到汾酒清香爽劲的秘诀,上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微生物学家方心芳来到了杏花村,与当时义泉泳(汾酒集团前身)大掌柜杨得龄促膝交谈,创新总结出酿造汾酒独特的“七必秘诀”:人必得其精、水必得其甘,曲必得其时、粮必得其实,器必得其洁、缸必得其湿,火必得其缓。

后来,汾酒酿酒师傅对传统酿造技艺不断改良和丰富,又增加了三必:料必得其准,工必得其细,管必得其严。

这十大秘诀,至今被汾酒集团及诸多酒厂奉为圭臬。

实、洁、准、严……酿酒的秘诀,不也正是做人的准则吗?

古往今来,杏花村里美酒如泉。那醇厚绵柔、馥郁芬芳的缕缕酒香默默诉说着汾酒“用心酿造,诚信天下”的坚守。

杏花村不是村,酒业成链“香”四方

酒以城名,城以酒兴。

杏花村不是“村”,是汾阳市辖镇,是清香型白酒产业集聚镇。

“近年来,以汾酒集团为龙头的汾阳白酒产业集群集聚发展的势头越来越强劲。”汾阳市市长贾永祥说。

凭借深厚的产业基础、良好的发展态势,2022年,杏花村汾酒专业镇被列入山西省重点培育的十大专业镇之一,这对于早已美名在外的杏花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

借助政策东风,汾阳市立足白酒产业资源禀赋,持续在重塑产业梯队、贯通产业链条、释放品牌价值、提升服务效能方面加大力度,铆足力气推进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做大做强。

据贾永祥介绍,2023年,杏花村汾酒专业镇实现产值264.37亿元,占全省首批十大专业镇总产值的近40%,到2025年努力实现500亿级专业镇建设目标。

穿行在杏花村的田野阡陌,红红的高粱漫山遍野,硕实的穗头骄傲地高昂着,直刺苍穹。

不由想起几乎同纬度的莫言家乡,高密的红高粱也该熟了吧?

随着兴盛的白酒产业对酿酒高粱的需求日益增大,粮农尝到了甜头。

从以种植玉米为主到以种植高粱为主,杏花村镇武家垣村的底气来源于好产业、好政策。

武家垣村村支书王世杰说:“政府免费发放优良种子、有机肥,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并给予保险补助、高粱补贴。”

武家垣村还采取“党组织+村级经济组织+农户”托管模式,高粱种植既省心省力,又实现了丰产增收,解放出来的大批农业劳动力转移到酒链企业上班,一举多得。

54岁的村民李继富把家里的24亩地流转了出去,同时又在附近的制曲厂上班。不再为种地的事分心的他有了两份收入:2023年,土地流转收入近5万元,在制曲厂的年收入六七万元。

“汾酒集团是龙头,专业镇其他相关企业是龙身,龙头舞得好,满盘皆活。”汾阳市副市长任万伟说,当前,三产深度融合、联动,整个产业链生机勃勃。

距离杏花村镇10里地外的汾阳市美耀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注浆、刮缝、磨口、上釉……流水线上的工人忙碌不停。

(汾阳市美耀瓷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女工正在手绘酒瓶)

自2010年成立以来,这家公司一直为汾酒集团制作酒瓶,目前日产4万个青花汾酒瓶,2023年营收8000万元。

走进杏花村镇东堡村乡村e镇,琳琅满目的白酒产品摆满直播间,主播们滔滔不绝地推介,后台下单、发货有序进行着,直播间变身产品线上“体验店”,网络“高速路”正把杏花村各类白酒推向全国各地。

(乡村e镇直播运营团队的主播正在直播介绍酒品)

乡村e镇直播运营团队负责人郭学平说,2023年销售收入达到1.2亿元。

汾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数据显示,到2023年底,汾阳市白酒及关联企业1012户,其中白酒生产企业101户,规上企业13户,包材企业35户,粮储企业6户,物流企业10户,销售企业858户。

一个杏花村,一个酒产业,养育了多少做酒人?这棵千年“大树”,如今持续不断地开枝散叶,荫庇着这片“芳香”的土地。

今问酒家何处去,风雨无阻关山路

参访汾酒集团的“中国汾酒城”,得坐着车转,因为太大。

其建筑面积约10个故宫,城楼齿缺,高大巍峨,青砖高墙内是一排排古色古香建筑,恍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的一个古城。

(从高处俯瞰汾酒集团的“中国汾酒城”)

北京的故宫是把几个朝代混杂在了一起,这里则是按唐宋明清分区有序摆布,可谓用心良苦。

其实,中国汾酒城,就是汾酒集团的一个新厂区,有25座生产车间,每年可产10万吨成品酒,6.6万吨原酒,周围环绕的近10公里的古城墙是规模巨大的储酒库,总量可达20多万吨。

山西人都是艺术家,就像他们的先辈一样,一个酒作坊也要打造成精致的“大院”。

站在城墙上眺望,不远处有一个大型工地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中。那是汾酒集团斥资90多亿元建设的汾酒2030技改原酒产储能扩建项目(一期)。这个占地近2000亩的项目建成后,原酒总产量将达到20万吨,原酒储量达30万吨。

一切都是一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景象,正如汾酒集团那一路飙升的增长数据。

然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汾酒人很清楚,现在还远未到歇歇脚的时候。

“白酒市场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不进则退。”田永康分析,“白酒企业总体数量在下降,从2016年规上白酒企业1500多家到2023年的900多家。现在头部5家企业占白酒销量的70%-80%。白酒市场高度竞争,压力和风险巨大。”

一些老员工说,过去汾酒人偏居一隅,营收有所增长已经满足了。但现在不一样了,他们有了更高的目标和追求。

“在‘十四五’末,汾酒要进军白酒行业第一阵营,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一’。”汾酒集团董事长袁清茂的话掷地有声。

为实现这一目标,汾酒集团提出了汾酒复兴总纲领和第一阶段主要纲领,包括发展、市场、品质、文化、改革、管理、人才和民生八大纲领。

在袁清茂看来,汾酒保持增长,实现复兴的关键在于管理、市场和人才。抓好品质是基础,同时还要抓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改革激励机制,工资收入向一线工作人员倾斜,同时不断创新推出新品,“让传统的更传统,现代的更现代”。

灵琼、帝鉴、诗问、御载、万赏、华典、华章,不久前,在2024中国杏花村国际酒业博览会上,汾酒集团新品“巨匠”系列闪亮登场。这个系列的目标是打造成为白酒品质的标杆、高端产品的代表和文化名酒的典范。

“品质+文化=汾酒,是我们不变的价值理念。汾酒‘巨匠’系列将传统工匠精神与现代创新思维相融合,为汾酒品牌注入全新的时代活力,打造出一场历史文化与艺术美学的品质盛宴。”袁清茂在发布会上这样说。

汾酒技术中心副主任刘荣说,现在新产品研发,各相关部门配合越来越紧密,流程步骤也更加顺畅。

事实上,创新一直是刻在汾酒人骨子里的基因。

提到改革创新,不能不提当年义泉泳的大掌柜杨得龄。他先是继承了傅山先生配制竹叶青酒的独特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大量开发新产品,先后试制成功“茵陈”“五加皮”“木瓜”“佛手”“玫瑰”“白玉”“状元红”“三甲屠苏”等10多种汾酒配制的露酒。

在1919年,中国的企业现代化刚刚起步,年过花甲的杨得龄组建了具有现代企业制度的股份制有限公司——晋裕汾酒股份有限公司,还在65岁时注册了中国白酒业的第一枚商标。

遥想当年,晋商在全国各地经营票号、当铺、钱庄、茶庄、镖局盛极一时,但时至今日,都已曲终人散,只有香清绵长的汾酒,依旧一花独放,生机盎然。

不断创新,方得始终,这是汾酒的历史逻辑。

然而,也有人说,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爱喝高度白酒了,以后白酒还有市场吗?古老的汾酒靠什么来吸引年轻人呢?

初夏时节,上海外滩,汾酒上演的一场快闪活动给出了答案:以消费者为中心,增强体验感,拉近白酒与年轻人的距离,将成为破题的关键。

专业调酒师以青花版汾酒为基酒,创造出了五款各具特色的“微醺时‘汾’”系列创意特调,将时尚生活与传统工艺完美结合,也让年轻一代领略到了汾酒的潮范儿。

在年轻化、时尚化之外,汾酒也在积极“出海”。

当地时间7月18日,汾酒文化中心于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图书馆内正式开馆。这是汾酒国贸公司在海外的首座文化中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展览、互动体验活动等形式,让外国人亲身体验到中国白酒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无穷魅力。

汾酒国贸公司总经理张维栋告诉记者,经过多年持续深耕,汾酒的足迹已经遍布五大洲的多个国家,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了100多家海外经销商,设立了9000多家终端门店、180多家国外免税店和中国离境免税店。

在汾酒老作坊的墙上,挂着一幅当年的酒商走向全国、世界各地的路线图。如今,拥有百年国际名酒史的汾酒,正以更多元的方式与国际接轨,将触角伸向全世界。

但一切都并非易事。面对海外消费者巨大的文化差异和关税壁垒,面对年轻人越来越多元的消费需求,面对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竞争态势……汾酒复兴之路必定艰难,但也是志得可期。

悠悠汾河水,千百年来执着不息地流淌,不仅仅是为了滋养三晋大地,也是为了拥抱大河,奔向大海。

来源:山西日报

0 阅读:0

大辰动态

简介:最新动态,你我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