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个架”为何能引爆网络?

新京报传媒研究 2025-04-21 18:10:50

文 | 王可(新京报传媒研究院)

一条“吵架”短视频,似乎总能秒速触发全网的“情绪引擎”。

01

短视频成 “情绪引擎”

近年来,“高铁霸座”“地铁打人”等事件在短视频助推下迅速发酵。手机一端的受众通过短视频镜头,得到了“不在现场,胜在现场”的一线“吃瓜”体验。

为何冲突消息在短视频时代更易“引爆”?

短视频平台依赖 “3秒留存”法则,冲突画面天然适配算法偏好。在动辄“上热搜”的冲突短视频中,当事人激烈的言辞、大幅度的肢体动作,符合“吃瓜群众”的期待。

当这些高刺激性内容被贴上 “高铁戾气”“出行文明” 等标签化叙事时,复杂事件被简化为非黑即白的对立,加速情绪传染。

研究显示,愤怒情绪内容的分享率是中性内容的数倍,远超理性讨论帖。而经过二创的内容,虽然普遍“打码”,却往往更加强化了事件中的情绪部分,点燃公众“情绪引擎”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然而,碎片化传播不可避免地带来认知偏差。多数视频仅截取冲突片段,未呈现事件全貌,导致真相让位于 “高光时刻”。

几十秒、十几秒甚至短短数秒的短视频原片,通过热门话题标签、大V转发、热搜榜单实现初始传播;基于用户行为数据的个性化推送机制,打破信息茧房,使事件从圈层传播走向全民关注;抖音短视频、微博话题、微信公众号解读形成传播闭环,扩大事件影响力。

一条“吵架”短视频在这样的路径下,“引爆”往往只需要短短几小时。

02

舆论场 “道德狂欢”

在舆论场中,各类冲突中“善” 与 “恶”的二元对立简化了复杂的社会问题。而这其中,当信息茧房的作用愈发明显,“利用冲突”就成为了一种新的引流方式。

2023年12月,“给住院婆婆吃泡面”系列视频吸引全网关注。视频中博主以儿媳的身份出场,数落着“婆婆”曾经的不是,呈现出一种前有“恶婆婆”后有“恶儿媳”的因果循环。其情节设计,契合了公众某种追剧心理。而视频呈现出的家庭“纠纷”内容,也符合公众围观看热闹的心态。

同样是在2023年,某平台号“阜阳敏姐”发布一段视频,视频显示其在家中被一男子“殴打”。该女子在某平台直播,称自己被前夫家暴,已经报警。但经当地相关部门调查,该号注册人谭某(女),为博取同情、吸引流量,与其前夫共同摆拍视频,并在直播时谎称报警。

从身份对立、男女对立的角度制造虚拟冲突,引发公众的愤怒情绪,形成 “病毒式” 情绪传播链。这种 “道德狂欢” 虽然凝聚了正义感,但也容易导致群体对立,使舆论场偏离理性讨论的轨道。

03

媒体的流量逻辑

虽然对于“吵架”短视频公众喜闻乐见,但对媒体来说,面临的却是抢发压力与核实缺失的关键矛盾。在视频逐步发酵的过程中,主流媒体一方面不可缺位,但同时也在引导舆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跟进转发警方通报、解读事件处理进展、强调公共秩序不容挑衅,在短视频时代的舆论治理中,相较于制作煽动情绪的冲突事件新闻,媒体更应在后续报道中与多方主体协同合作,共同维护信息的真实性与社会的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短视频时代的舆论场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瞬间凝聚正义感,也可能扭曲事实全貌。对媒体而言,比追逐流量更重要的,是建立一套适配碎片化传播的真相守护机制:用技术对抗剪辑,用叙事平衡情绪,用专业重塑信任。

毕竟,当算法偏爱愤怒时,人类的理性更需要被看见。

校对 | 李立军

0 阅读: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