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教的“五德始终”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被秦皇汉武所笃信!

晓梦阁Ⅱ 2017-05-21 23:42:50
.isc11 {margin-top: 19px; margin-bottom: 19px; 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1px; text-align: start; white-space: normal;}.isc12 {margin-top: 19px; margin-bottom: 19px; color: rgb(0, 0, 0); font-size: 14px; line-height: 21px; white-space: normal; text-align: center;}.isc21 {font-size: 16px;}.isc22 {text-align: center;}

【原创声明】:晓梦阁只做原创内容,晓梦阁出文必属精品,禁止盗用违者必究。

 文/晓梦阁主

我们常常说儒释道三教是一家,这里说的是儒教、佛教和道教。对于后两者,我们都非常熟悉,而对于儒教作为宗教,我们似乎比较陌生。而儒教往往会跟历史紧密联系,跟王朝兴衰有很大关系。像“天人合一”就是儒教提出来的,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五德始终”一说。

那究竟什么是儒教的“五德始终”说呢?

“五德始终”是一种以阴阳五行观念解释历史变化的学说。五行,即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的概念出现的比较早,先民认为这五种物质不仅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而且还决定了世界的性质。

战国以前,五行便被人们附会上了神秘的性质,用以解释季节,方位和颜色的转化关系。战国有个阴阳思想家叫邹衍的,最开始用五行来解释历史的发展,他按照五行排出相生相胜的序列,相生序列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序列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该序列的递变决定了历史王朝的出没,而任何朝代都必须具备与五行中的一种物质相应的德性。

根据《吕氏春秋》记载:“黄帝之时,土气胜,故其色尚黄,其事则土;及大禹之时,木气胜,故其色尚青,其事则木;及商汤之时,金气胜,故其色尚白,其事则金;及文王之时,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代火者必将水,天且先见水气胜。水气胜,故其色尚黑,其事则水。”水后又是土,如此,便完成了五行的一个循环。由土开始,以后又重新回到土,即是所谓的“五德始终”。

五德始终学说在中国古代影响极大,秦汉时期帝王将相尤其笃信。在《史记》中就记载着:“周为火德,秦继周而起,乃以水德自居,更命河水为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所以,我们现在看电视机中,比如《吕不韦传奇》、《大秦帝国》里面的秦国的士兵的衣服和旗帜都是黑色的,秦始皇的龙袍也是黑色为主。就是这个原因。

汉兴的时候,传说汉高祖刘邦斩杀白蛇起义,被人称之为赤帝子,故自以为火德,旗帜和衣服都是红色的,直到汉文帝的时候,公孙臣提出“始秦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于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就下旨,“汉改历,以正月为首,而色上黄。”改为土德,意思就是土胜水,汉胜秦。

五德始终的学说虽然非常有趣,看上去是那么回事,但是真正推动朝代更替的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施政者治理国家的政策,秦二世而亡不是因为土德生水德而是暴政为根本原因!

0 阅读:0
晓梦阁Ⅱ

晓梦阁Ⅱ

听晓梦阁主说说奇玄志怪之事,谈谈古今神魔精道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