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名牌货只剩一层皮,一块腐乳下不去半拉馍,王致和怎么了?

书雁飞史 2025-02-14 14:37: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2025年蛇年春晚,李子柒惊艳登场,让非遗技艺和国货老品牌成为焦点,仿佛一阵春风,预示着它们将迎来新契机。

在这股浪潮中,“老字号”王致和,已经借着这股东风,重回大栅栏。

在老北京人的记忆深处,王致和腐乳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那句“臭腐乳,香满楼”是他们儿时最熟悉的味道。

并且王致和的魅力不仅局限于国内,还漂洋过海,成为外国人餐桌上的“东方奶酪”。

可如今在国内,它的日子却不太好过,销量一路下滑,还老是被吐槽,说“腐乳里只剩一层皮,一块腐乳下不去半拉馍...”

这就不禁让人纳闷了,拥有三百年历史的王致和,到底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样子的呢?

以前的王致和

想当年,王致和腐乳那可是风光无限,是经过慈禧老佛爷的御用点评的。

创始人王致和本是进京赶考的举人,没考上后,就靠着家传的豆腐手艺在北京卖起了豆腐。

偶然间,他发现了发酵豆腐的独特风味,经过改良,王致和臭豆腐就诞生了。

就凭这独特的味道和精湛工艺,王致和腐乳很快就火了,不仅老百姓爱吃,还进了宫廷,成了御膳房的贡品,慈禧太后赐名“青方”,状元郎还题了“致和酱园”的金匾。

那时候,王致和腐乳价格亲民,是家家户户的下饭神器。

早上青方配白粥,晚上红方就馒头,那味道,绝了!

后来,王致和腐乳畅销全国,还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王致和”,这可不是吹牛。

2008年,它的酿造技艺还被列入国家非遗保护名录,这含金量,杠杠的!

但谁能想到,曾经这么辉煌的王致和腐乳,如今却陷入了“一块腐乳下不去半拉馍”的尴尬境地。

变味了?

现在再去各大电商平台和社交网络上看看,关于王致和腐乳的评论,那是吐槽声一片。

有人说太咸了,像吃盐巴;有人说打开瓶盖是刺鼻的酒精味,没了豆香;还有人说豆腐块软趴趴,一夹就碎。

很多从小吃到大的忠实老顾客都失望透顶,说再也找不到小时候的味道和快乐了。

曾经的“国民酱菜”,如今口碑崩塌,消费者的信任也在慢慢流失。

为啥会这样呢?主要是品质下滑了,这和生产工艺、原料的改变有很大关系。

以前,王致和腐乳用的是传统工艺,精选大豆,石磨研磨两小时,再经过20多道工序,100天自然发酵,那味道,充满了岁月的沉淀。

但随着市场需求增长,传统工艺的弊端就出来了,效率低、周期长、成本高。

为了跟上市场,王致和开始工业化生产,2013年全部工艺实现自动化,效率是提高了,成本也降了,可味道也变了。

工业化生产的腐乳发酵时间不够,风味物质形成不足,自动化流程又缺乏人工精细把控,温度、湿度等关键环节控制不好,口感和质地就参差不齐,没了传统工艺的灵性。

原料也有变化。以前对大豆品质要求极高,用的是优质非转基因大豆,颗粒饱满、蛋白质含量高。

现在呢,为了降低成本,大豆的选择似乎没那么严格了,消费者都怀疑用了品质差的大豆,导致腐乳豆香变淡、口感粗糙。

生产基地变更,水源也变了,这对腐乳风味肯定有影响。

而且发酵过程中,温度和时间控制也很关键。传统工艺是在适宜自然环境下长时间缓慢发酵,微生物相互作用产生丰富风味物质。

工业化生产为了追求效率,缩短发酵时间,人工调控温度,快速发酵让腐乳无法充分发酵,口感和风味自然就大打折扣。

这还没完,在2013-2015年,王致和还遭遇了食品安全风波,差点跌落神坛。

出问题了?

2013年,有消费者爆料刚买的豆腐乳一晚就生蛆了,消息一出,舆论哗然,超市纷纷下架。

王致和官方说是消费者打开后二次污染,但这解释很难让人信服。

2015年,同样的事情又发生了,消费者对王致和的信任彻底崩塌。

曾经年入10亿、盈利6000-8000万的王致和,销售额骤降,甚至一度亏损8600万,线上投诉率4年暴涨300%,二股东撤股,上市计划也泡汤了。

再之后王致和的销量持续下滑,2015-2017年,经营主体连年亏损。

虽然2021-2023年销售额稳定在10亿元以上,利润也在增长,但市场竞争还是很严峻。

销量下滑导致市场份额缩小,品牌影响力也跟着下降。

这不,为了维持份额,王致和加大营销投入,可最终效果不佳。

竞争激烈

如今的腐乳市场竞争激烈,江苏扬州的三和四美,坚持传统工艺,还不断创新口味,糟方、红方、玫瑰、火腿等系列产品很受欢迎;

广东的广合腐乳,百年工艺,品质口感堪称典范,畅销国内外;老才臣传统工艺结合现代技术,腐乳口感细腻。

这些竞争对手在产品特色、价格、营销策略上各有优势,王致和在竞争中逐渐处于劣势。

面对这些困境,王致和也在自救。

不仅在产品创新上,推出低盐、玫瑰、减盐腐乳,还开发料酒、芝麻酱、火锅底料、辣椒酱等产品,想打造多元化调味品帝国,

甚至在营销方式上,紧跟网络潮流,发力电商和直播带货,成立电商团队,和网红主播合作,

可惜用户对品牌认知度低,再加上市场竞争激烈、又没有这方面经验,

市场反应并不好,消费者很难接受。

并且线上销售渠道也频频出现问题,直播带货效果不稳定,社交媒体营销也不足等等。

开始改革

不过,王致和也有好消息。

它意识到品质的重要性,重启45天发酵周期的传统工艺,虽然产能下降,但能恢复传统风味。

还在河北建立专属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严选东北大豆,高价收购保证原材料供应和质量。

这些举措对恢复品牌声誉和消费者信任很有帮助。

王致和还推出了一系列结合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试图在保留传统的同时,赋予品牌更多的现代元素。

这些举措确实吸引了部分年轻消费者的关注,提升了品牌的文化价值。

结语

未来,国货老品牌王致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品质是根本,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创新是活力源泉,要紧跟市场变化;还要注重品牌建设和文化传承,面对危机及时公关。

只有这样,老字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源:

北京日报客户端《一块青方穿越古今!老字号王致和重回大栅栏》

BTV青年《青年探秘者之追寻记忆的40年,王致和的不老秘密》

优选消费者报告《“王致和”被欧盟召回,这种细菌为什么偏爱豆腐乳?》

现代消费导报《销售渠道拓展 产品不断推新 355年老字号王致和活力在线》

华商韬略:《一块小小的腐乳撑起一个价值10亿的品牌》

0 阅读:8
书雁飞史

书雁飞史

精彩内容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