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崩盘后,中产父母发懵:卖琴的倒了,教琴的跑了,学琴的哭了

永贞观看世界 2024-10-30 18:43:37

曾经人头攒动的琴行门可罗雀,朋友圈里晒娃弹琴的盛况也不见了踪影。那个被认为是高雅艺术象征、中产阶级标配的钢琴,现在好像成了没人想接的烫手山芋。

朋友圈里家长们议论纷纷,有人调侃这是“中产的滑铁卢”,也有人感叹“韭菜”被收割。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钢琴热”

时间回到十多年前,那时的中国,经济腾飞,中产阶级崛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

大概在2008年,国家推出了一项艺术特长生加分政策,其中钢琴达到九级以上的考生可以在中考中加十分。

这对于“分分计较”的家长们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

现在,钢琴成了孩子们进入名校的捷径,也成了中产家庭的标配课程。

家长们花大价钱,给孩子买上几万甚至几十万的钢琴,再送去培训班,一节课要三四百元,一年的学费就得几万。

信息来源:光明网评论员:读懂“学琴的人都消失了”背后家长心态的变化——光明网

更不用说那些为了孩子放弃工作,全职陪练的父母们,他们付出的时间成本更是难以估量。

到了2017年,我国城镇每一百户家庭平均拥有的钢琴数量达到了5.82台。

当年全球钢琴产量为48万台,其中38万多台是中国制造的,而大部分都在国内销售。

整个钢琴市场的规模接近两千亿,堪称“黄金时代”。

不过,在这热闹的表象背后,其实藏着不小的泡沫。

神话破灭

2018年,国家不再给钢琴九级以上水平的学生加分了。

这项政策的调整,确实给火爆的钢琴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信息来源:中国钢琴市场,真的崩盘了吗?|争鸣——音乐周报

那些原本指望通过钢琴加分,让孩子进入好学校的家长们,一下子失去了方向。

与此同时,疫情也加快了钢琴行业的优胜劣汰。

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人们的消费观念更加理性,不再盲目追求“高雅”和“身份象征”,钢琴不再是家庭消费的“刚需”。

曾经人满为患的琴行变得门可罗雀,很多琴童因为失去了升学的“动力”,也放弃了钢琴学习。

过去人人羡慕的钢琴老师,现在也遇到了收入减少、找不到工作的难题。

2023年,钢琴行业的领头羊珠江钢琴在前9个月的业绩下滑明显,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减少了31.47%,营业利润更是锐减了超过九成。

海伦钢琴这家民营企业最近也遇到了难关,2023年整年的净利润为负数,预计亏损在七千七百五十万元到九千七百五十万元之间。

曾经被视为“中产梦”象征的钢琴,如今似乎成了“弃儿”。

信息来源:去年一年的销量不如以前一个月,钢琴卖不动了!——极目新闻

乐器市场整体遇冷,钢琴何去何从?

事实上,钢琴行业的困境并非个例。

近年来,整个乐器市场都呈现出下滑趋势。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包括各类乐器制造在内的全国规模以上文化装备生产企业的营收为6282亿元,比上一年下降了2.6%。这是国家文化产业中唯一出现负增长的领域。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人们的消费更加谨慎;另一方面,也是家长教育理念的转变。

过去,家长们热衷于让孩子学习各种“特长”,希望他们能“全面发展”,但在经济压力下,家长们更加注重孩子的“核心竞争力”,更加理性地看待“兴趣班”。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钢琴行业如何才能走出困境?

钢琴热的减退,并不意味着钢琴就要消失。

恰恰相反,这可能是个机会,让钢琴行业更加真实,回归艺术的本心。

过去,很多家长让孩子学琴,是为了加分、考级、将来走专业路线,但真正能走上专业道路的,只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孩子,只是把钢琴当作一项“任务”,缺乏真正的兴趣和热爱。

与其让钢琴成为孩子身上的“负担”,不如让它成为孩子生命中的“礼物”。

当钢琴不再是“身份象征”或“升学工具”,而是回归到音乐本身,成为人们表达情感、享受艺术的载体时,它才能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

面对市场的变化,钢琴行业也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一些钢琴大厂开始进军电子钢琴市场了。

例如,珠江钢琴从2008年开始进军电子钢琴市场,目前已经在二级以下城市开设了96家直营店,电子钢琴的产量和销量都实现了20%的增长。

一些线下培训机构也开始探索线上教学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更多人提供学习钢琴的机会。

此外,一些小型音乐会、社区演出等活动也开始兴起,为钢琴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展示自我的平台,也让钢琴艺术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钢琴热的退潮,其实是市场规律的自然结果,也为钢琴行业带来了转型和升级的机会。

当钢琴回归艺术本质,与时代同频共振,才能奏响更加动听的未来之声。

0 阅读:0

永贞观看世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