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这是释道济的《辞世颂》。
释道济,别名济颠和尚,世人多称其为济公,他少年时在灵隐寺落发,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酒肉,行为若狂,人称济颠。
据传上面这首诗是他离世前所作,算是对自己一生的归纳。
我年轻时候读过此诗,当时不知滋味,中年后再读,才懂人生如何。
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有个迷茫和探索的过程,很多人一辈子都是浑浑噩噩,不知自己是谁,不知自己想做什么,最终稀里糊涂而去。
只有少数人才能大彻大悟,在临终前就想明白“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些问题。
而哪怕一个人有慧根,有悟性,聪明智慧不缺,也不可能在懵懂少年时就想明白。
要知道红尘如火,在这万丈红尘之中,难免遭遇种种境遇,经受各种诱惑和引导,心神不由自主,为人、事、境地所迷,以假为真,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因此,人生在世,岂不就是狼藉一片,寻寻觅觅,颠倒梦想,不知身在何处?
从小到大,从这个地方到那个地方,从这个人到那个人,从这件事到那件事……人生劳苦,忙忙碌碌,不得清闲。
入世其实是一个受环境熏染的过程,随着后天之“我”对先天之“我”的压制,我们就会以为自己是某个人,实实在在就是某个角色,然后行为举止都以这个角色的设定去做。
在梦幻泡影之中,自然就会扭曲真实,搞不清本质,看不透虚假,所以有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是非恩怨,爱恨情仇。
生死之间有大疲劳,人们在其中浮浮沉沉,不得安宁。
等到什么时候清醒过来,才明白自己原来一直在梦中,人生如梦,醒来才知自己本来什么面目。通常,这要在生命走到尽头的时候才能如此。
重点是“收拾”,这就是修行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如何去收拾自己才行啊。
简单来说就是回顾从前,种种杂乱潦草荒唐的地方,一笑置之。一辈子活得乱七八糟也不用怕,无非是处处碰壁而已。
以前种种譬如灰尘被扫帚一扫而空一样,看破了,也就放下了。所有的妄念、期待、爱恨纠葛……统统一扫而光,吹散浮云澄玉宇,心如太空,万念如浮云。
想一想,我们所遭遇的喜怒哀乐,不管荣耀还是耻辱,何尝不是各种“境”,或者称其为“业风”,为的是扰乱我们的心,遮蔽我们的本来面目,让我们醉生梦死。
所以“收拾”是很难的,过程会很长,这需要我们在人生的各种境遇中保持觉察,不为风所吹动,对自己有个掌控。
譬如你在公司突然被人辱骂,你能否保持安宁的心态,不顾面子,不争对错,淡然应对?要想达成这样的修养,还是非常难的。
平常人都是被境转心,没有说遭遇损失和挫败后还能心如止水的,要是有人说有,那也不是真修养。
因为心如大海,不增不减,永远有风在吹,也永远有波浪在起伏,平常是轻微的波澜,但在我们盛怒和狂喜的时候,内心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样了。
所以我们要能以心去转境,这就是说,不管多大的风,不管起多大的浪,我们的本心都能不偏不倚,跟大海的主体一样,淡然处之。
还是有欢喜,还是有愤怒,但我们已经能抽离出来,让自己具备置身事外的视角,可以“旁观者清”。
心境改变了,人生就改变了。当我们连生死都置之度外的时候,就像鲁智深一样找回了自己,“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