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早春2月,苏中抗日根据地里,有间很不起眼的土坯房,就在这间朴素的小屋里,刘少奇同志和勇敢的革命女战士王前,因为共同的革命理想,决定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没有华丽的婚礼,也没有热闹的宾客,只有两颗为了革命事业紧紧相连的心。
刘少奇和王前的故事得从1939年讲起,那时候,王前主动走近了刘少奇,两人就这么认识了。在那个时候,刘少奇可是不少年轻战士心中的偶像,王前也是其中之一。
王前这个人啊,跟那些内敛害羞的女战士真不太一样。她性格直率,胆子也大。一旦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刘少奇,她立马就鼓起勇气,直接向刘少奇表白了自己的心意。
刘少奇对王前的大方和勇敢特别有好感,两人感情升温很快,不久就确定了恋人关系,并最终携手成为并肩作战的革命夫妻。
王前不光是位坚定的革命斗士,她还是刘少奇身边一位称职的伴侣。结婚后,见刘少奇总是公务缠身,王前便主动把家里的活全揽了下来,从打扫卫生到做饭洗衣,样样都干。而且,她还特别上心刘少奇的日常,吃的喝的,生活细节都照顾得无微不至。
后来,他们家里添了两个宝贝,女儿叫刘涛,儿子叫刘丁。王前在忙着照顾自己这两个孩子的同时,对刘少奇之前那位妻子留下的孩子也是特别疼爱,就像自己亲生的一样。
他俩的感情特别好,真的是一对让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但可惜的是,后来因为一些实在没办法的事情,这对本来没啥大矛盾的夫妻,最后还是走到了分手这一步。
由于两人感情特别好,到了分别的那天,他们俩都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特别是王前,哭得特别伤心,几乎说不出话来。她内心的那份舍不得和没办法,估计也就只有她自己跟刘少奇心里最清楚了。
在决定离婚那会儿,王前心里一直惦记着孩子们的未来,所以她很坚决地把两个孩子都托付给了刘少奇。那时候,刘丁才两岁大,是1946年出生的小家伙。
一九四九年那会儿,三岁的刘丁和他姐姐刘涛,跟着老爸一块儿搬到了北京。那时候,刘少奇和王光美已经成了家,还有了自己的小孩,这样一来,家里的人数可就猛地增加了不少。
说到对待孩子,刘少奇和王光美两口子那是一点不偏不倚。特别是刘少奇这位老爸,对孩子的教育那是相当上心。他有个习惯,就是每周都会把孩子们召集到一块儿,开个小型的家庭聚会,聊聊家常,也谈谈教育。
刘少奇常常强调,尽管他们出身于干部家庭,但千万别自认为高人一等。他们其实和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没啥两样,别总觉得自己有啥了不起的特权或者不同。
刘丁那会儿还是个孩子,但他老爸的话却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后来还成了他一辈子都记着的行事准则。
刘丁在上学那会儿,刚好碰上国家不太景气的年头。他老爸让他住在学校里,跟大家一起吃食堂的大锅菜,就算菜里没啥油水,也不能有啥怨言。毕竟,那时候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过的也都是这样的生活。
那时候,刘丁老是数着日子等周末,想着能回家享受点好的。但一回家,他那些小期待就泡汤了。家里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都在省吃俭用呢。有人看刘丁正长个子,就想给他弄点好吃的补补,可刘少奇却不同意这事儿。
刘少奇觉得,普通老百姓家的孩子能受的苦,他的孩子也得能承受。就算是多吃点花生米这样的小事,要是被父亲看到了,也会马上阻止。在他看来,孩子们不应该有特殊的待遇,即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行。就像那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他的孩子也得学会吃苦耐劳,不能养成娇生惯养的坏习惯。所以,哪怕是吃点小零食这样的事儿,父亲也会严格把关,不让他们养成奢侈浪费的习性。
刘丁为了填饱肚皮,就跟同学们一块儿,拿米饭和着野菜吃。虽然那味道实在让人难受,吃下去胃里直犯酸,但他愣是没跟父亲开过口,要求吃点别的。
刘丁的老爸管教得很严,这让他从小就变得特别皮实,从不娇滴滴的,遇到事儿也不爱嘀咕,特别能吃苦。小时候可能觉得老爸对自己挺苛刻,但长大后刘丁渐渐懂了老爸的用心。他意识到,老爸给他的这些品质,其实就是最珍贵的财富。
刘少奇不光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们管得严,碰到原则性问题时,那更是严格得不得了。记得有那么一回,刘丁就差了两分,没能考上北京的一所重点高中,这事儿让刘少奇特别不满意。
见刘丁一脸郁闷,工作人员心里琢磨着,要不背着刘少奇给校长通个电话,看看能不能给刘丁开个绿灯,特别录取一下。但还没等他拿起电话,这事儿就像长了翅膀似的,飞到了刘少奇的耳朵里。刘少奇一听,立马就拦下了工作人员,不让这么干。
后来,在老爸的耐心劝说下,刘丁决定去北京的技校念个农业中专,还是那种可以边上班边念书的模式。在技校的日子里,刘丁一边打工一边学习,这样一来,他的本事涨得飞快,连学费都是自己挣出来的。
刘丁毕业后,听从安排,去了北京一所位于山里的学校教书。虽然那地方挺艰苦,但刘丁从没想过要啥特殊待遇。在那不大点儿的讲台上,他一教就是二十多年,把自个儿的青春全搭在了教育上。
在刘丁心里,不管事儿是大是小,只要是能给老百姓带来好处,他都愿意豁出去干。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时候刘丁被安排到了国家科学技术学会,摇身一变成了个挺有分量的科研工作者。
刘丁这个人啊,干啥工作都一样,他那颗乐意为大家付出的心从没变过。不管是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一样的努力,一样的自我鞭策。勤奋劲儿,那是一点不减。
刘丁人生旅程中的最后一份差事,是长沙市商业银行北区支行里二把手的位置,虽然手握大权,但他还是跟往常一样,行事不张扬,生活简单朴素。在这个岗位上,刘丁没有半点架子,他就像是支行里的一名普通员工,默默耕耘,从不炫耀自己的职位。他的衣着打扮也十分简朴,没有华丽的装扮,只有那份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沉稳和谦逊。同事们都说,刘丁是个难得的好领导,他不仅工作能力强,而且对待下属也十分关心。他总是以身作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和鼓励着周围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北区支行的工作氛围变得越来越好,大家也都更加用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尽管身处高位,但刘丁的心始终跟普通员工在一起。他时常深入基层,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困难,并尽力为他们提供帮助。他的这种亲民作风,赢得了员工们的尊敬和爱戴。总的来说,刘丁在长沙市商业银行北区支行的这段时光,是他人生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低调和朴素,也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好多同事压根不知道,他其实就是刘少奇的儿子。他这种对身份的“低调处理”,也是遵从了老爸的意愿。刘丁作为他的儿子,一辈子都按照老爸传下来的家规来要求自己,管着自己。
刘丁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没听过,特别是跟他的兄弟姐妹比起来。他第一次走进大家的视线,是在2006年。那一年,他受邀去了人民网的一个叫先锋论坛的地方,跟大家分享了他的想法。
在这个论坛里,刘丁跟大家聊起了他的父亲。那时候他爸走的时候,他还只是个20岁的小伙子,但这么多年过去了,他对老爸的那些记忆,却一点都没模糊。
刘丁讲起他的父亲,总是说他是个大忙人,经常加班到很晚。在老爸心里,国家和老百姓的事儿比啥都重要。他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咱们中国的老百姓,那可是顶呱呱的!”
刘丁的老爸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教导,让他变得特别谦虚、脚踏实地,还有守规矩。这样一来,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碰到啥情况,刘丁都能稳稳当当的,心里不咋起波澜。
2019年的时候,72岁的刘丁因为生病离开了人世。在他还清醒的时候,特意跟妻子交代:“千万别给组织添乱,我的后事就简单办一下,不用开追悼会了。”妻子听了,眼里含着泪答应了。
刘丁这一辈子,始终牢记老爸的教诲。他活着的时候,一门心思扑在为人民服务上,等到离世了,也坚持简办后事,不铺张浪费。这种精神品质,真的是值得咱们好好学习和传下去。
务实
家风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