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见的唐明两代双塔!这座千年古刹到底有什么魅力?

探文化古今 2024-08-03 13:44:47

这是一座来历奇特的寺院,

相传为“白兔衔经”到此,高僧开悟始建,

先后两次受到皇家的封赏!

这是一座以塔扬名的寺院,

唐明双塔,撑天而上,

琉璃镶嵌,传奇众多!

这是一座蜚声三晋的书院寺院,

曾经从这里走出大学士一人、尚书三人、

进士数十人、举人无数……

海会寺俯瞰

这就是山西阳城的千年古刹海会寺,又称龙泉禅院。自明代吏部尚书王国光在海会别院读书成名后,海会书院的名气渐渐大过了海会寺,成为明清时期历代文人的求学胜地,就连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都曾在此读书。

海会寺

01

“白兔衔经”

海会寺变迁史

海会寺具体建造年份已经不可考,但《大周泽州阳城县龙泉禅院记》载有“白兔衔经”的传说:

一日,有白兔驯扰而来,衔所转经文,蹶然而前去,因从而追之。至于是院之东数十步,先有泉,时谓之龙泉,于彼泉后而止。僧异之而感悟焉。因结茆宴坐,誓于其地始建刹焉。亦莫究其年代矣。

主要故事就是有一天僧人正在读经,进来一只白兔,衔起僧人的经书就跑,僧人奋步追到海会寺的泉水处,白兔才放下经书,于是僧人恍然感悟,在这龙泉处建起禅院。就这样,海会寺修建而成。

白兔衔经雕塑

唐朝末年,东蜀和尚顺慜游方到此,便定居下来,逐渐扩建房舍至七十多间,使之成为一个大寺院。那时山谷内的郭峪村叫作郭谷村,寺院俗称“郭谷院”。顺慜和尚向上“申请院额”,唐昭宗“遂降敕文”,赐额“龙泉禅院”。顺慜和尚有功于寺院,圆寂后,弟子们为他建造了千佛塔。

唐明两塔共存,院外较矮的是唐代千佛塔

后周太祖郭威整顿佛事,天下去除佛寺无数,而这座龙泉禅院因为有了唐昭宗所赐敕额,得以保全。北宋初年,朝廷又整顿佛事,宋太宗赵光义反而为其叠加荣耀“敕赐海会寺为额”。

海会寺老和尚

明清时期,海会寺一带的村寨冶铁铸造业高度发达,造就了一批豪商巨贾。富商们祈求产业兴旺、永享富贵,便投资扩建佛寺,到乾隆年间,海会寺已有殿宇房舍200余间、山林400多亩,成为县内最大寺院。

02

罕见的唐明双塔!

四围山色映周遭,

海会禅林景独超。

九曲龙泉环翠竹,

双排雁塔上青霄。

这是清时阳城诗人杨伯朋赞美海会寺绝美风光的一首诗,其中所提到的“双排雁塔”正是说的海会寺双塔。

海会寺寺内现存有两塔, 一高一低,一个色彩靓丽、一个古朴厚重,其中古朴厚重者名为舍利塔(也叫千佛塔),明快靓丽者名为如来塔(现在多称之为琉璃悬阁宝塔)。

中国的“比萨斜塔”:舍利塔

舍利塔建于天佑十九年,即后梁龙德二年(公元922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从外观来看,小塔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不设棚板,交叉辟有门洞,对向通透。塔身外壁密布佛龛,龛内原嵌铁铸佛像,数量近千尊,形态各异,所以称作“千佛塔”。

前面矮的是舍利塔,又叫“千佛塔”

此塔建成之后,由于这里地下水丰沛,塔基建在松软的黏土混合物上,到明代时出现了倾斜现象,好像随时有倒塌的可能。

这时,一个人的出现,挽救了“斜塔”的命运,并为它送上了新伙伴,这个人就是后来自号“双塔主人”的李思孝。

舍利塔,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倾斜

如来塔:我是给舍利塔压地基的

李思孝字云楼,润城白巷里下庄人,继承父业经营铁货,家累巨万,富甲一方。当他看到当时海会寺的殿宇整体建筑历经风雨破旧不堪,尤其是寺东的舍利低塔已经倾斜,不可久支时,便主动提出修复建议,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隆庆二年(1568),历经三载,捐银6000两,修缮旧殿,新修佛殿,加固舍利低塔,并在距低塔不远的功德院内建起如来琉璃塔,使其与低塔成比配对。

如来塔八角十三层,高约57米,底部三层,用坚固的砖体包裹, 墙体布有侧脚,以增强底部对于上层压力的承受。墙头做成类似城墙的垛口,用于防御外敌,体现了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

如来塔

在塔底南面留有塔门,不仅便于登高揽胜,亦有观察敌情之效,门框、门枕皆用青石雕凿,图案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鱼、狮等吉祥物,有的浮雕、有的线刻,清晰逼真、生动活泼,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艺术审美特点。

塔门雕刻

塔的每一层都修建有门窗,既有利于空气流通,保持室内清新,也有利于观赏外部风光。门是从塔内过道进入各层内室的出入口,为了不使整个建筑平淡无奇、索然无趣,门因层级的不同开口于八角的不同方向,窗棂也随之变化,使得整个建筑毫无沉闷之感。

每层都有门窗,而且每层门开的方向不同

如来塔内部场景

穹窿顶减少压抑,四周有砖雕佛龛

在艺术特点上,门窗均雕凿成传统木结构建筑的板、槛、框等式样,内室皆用条砖砌筑成穹隆顶以减弱局促狭小的空间给人带来的压抑感,地面用方砖错缝铺墁,光滑平整。在内壁四周八面均有砖雕佛龛,用以祈福、保佑平安。

外墙与内壁间的楼梯,非常狭窄

限于塔体体积,外墙与内壁之间的盘旋式阶梯通道窄,仅可容人,可沿着条砖实砌通道逐层直达顶层。塔刹内置,贯穿各层,登临十三层后,可以一窥塔刹的筑造特点。

如来塔十到十三层,可以看到很多琉璃制品

如来宝塔的内部如此匠心独运,外部的式样如何呢?宝塔的外部形象给人的印象和视觉美感远远胜出内部。在塔的外部形象塑造上,除了各种样式的砖雕外, 还装饰有琉璃制品,以充分利用琉璃色彩绚丽、抗风雨侵蚀久的特性。

塔外墙的琉璃装饰

塔的各层顶部均向外伸延砌出仿木结构的平板枋,其下8个转角处皆下垂有砖雕垂花柱,其间为砖雕阑额,阑额上雕饰出双凤朝阳、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枋上的沉泥砖做成斗拱式样,斗拱之上为砖雕椽飞、勾头滴水。

砖雕阑额

各式砖雕阑额

很多游客在砖雕上乱刻乱画

塔身顶部的塔刹用黄铜制成,分为刹座、刹身和刹顶三部分,刹身由刹杆、相轮和伞盖等组成,刹座的上面树立着刹杆,而刹杆之上又套贯着相轮,相轮上置宝盖、圆光、仰月、珠玉等。这些构件虽经过百年的风雨侵蚀,依旧光彩照人、熠熠生辉,表现着佛法的宏大、崇高。

塔刹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塔的第十层,采用悬阁式样,当初的建造者在设计时特意把第九层檐顶建造成平座,用于观景,八面立檐柱24根,用来支承上层挑檐之重。檐柱用熟铁精心打造,外部饰以琉璃制绿色蟠龙。柱间围以黄绿二色琉璃栏板,显示出飘逸洒脱、巧夺天工的艺术神韵。

如来塔第十层檐柱

著名古建筑专家、建筑史学家张驭寰教授曾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我国楼阁式塔,做得美观而又表现出一种‘空中楼阁’之意,首推阳城龙泉寺塔”。

03

明清时期的“清北”:海会书院

在海会寺中,这个书院也许是很不起眼的一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却是山西阳城最辉煌的一所书院。阳城明清两代的高官名宦,大多是在这里饱读诗书之后步入仕途的。

进士院

明嘉靖年间,王国光就在这里读书,后来一举成名,官至吏部尚书,在他的影响下,三庄的王家、李家、杨家,润城、屯城的张家,北音的延家,郭峪的张家、陈家都争相把子弟送到这里读书。清初做到刑部尚书的白胤谦,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故地重游,还留下了《过龙泉旧读书处》的诗碑。明朝末代,张慎言从小在这里读书,后来做到南京吏部尚书,退隐归来后,又在这里读书讲学,就连康熙皇帝的老师陈廷敬都曾在此读书。据宋金以后的县志记载,阳城全县出过123名进士,仅在海会书院就走出了68名。

海会书院进士榜

04

阳城古八景之一:海会龙湫

阳城古八景分别是:九女仙台、沁渡扁舟、望蟒孤峰、析城乔木、灵泉松月、盘亭列嶂、修真古洞和海会龙湫。古八景之一的海会龙湫就坐落在海会书院之中。

海会龙湫

在过去,龙泉的水位很高,水量也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亭子后面原来有一个龙头,水从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深潭之中,形成一道飞瀑,景色十分壮观。清朝雍正年间的泽州知府朱樟到这里游览,曾写下这样的诗句:“雁荡曾劳山水梦,犹如身到大龙湫。”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知名度非常高。

从“白兔衔经”,到“双排雁塔”,再到思孝修塔,最后到别院兴盛,龙泉禅院海会寺一步一步走过了千年风霜,谱写了一页又一页的崭新篇章。

海会寺

0 阅读:60

探文化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