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是什么?山西一座小县城的城隍庙,到底能豪横到什么程度?

探文化古今 2024-08-16 14:06:37

都说地上文物看山西,但是这样的配置你能想象它只是一座小县城里的城隍庙吗?

元代的享亭、明代的献殿、宋代的大殿、清代的寝殿,一座庙集齐了宋、元、明、清四代古建;碑亭与后院更是摆放了可追溯到北魏、隋唐的遗碑造像近百通,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芮城城隍庙

这里就是山西省最南端运城市芮城县的城隍庙,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座全国范围内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县级城隍庙到底有多豪横吧!

01

城隍是什么?

城隍庙,顾名思义是供奉城隍的庙宇,在看城隍庙前,我们要来先了解一下,城隍到底是什么?

城隍之名最早见于《周易·泰卦》:“城复于隍,勿用师。”许慎《说文解字》曰:“城,以盛民也。”“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古代为了抵御外敌入侵,防止绿林匪徒袭扰,许多人口稠密、商旅兴盛的地方,都会取土搬石,筑起四周环绕的高墙作为屏蔽。这些高墙就是最早的“城”。为确保城门不失,人们又在城外挖护城沟,护城沟有水就称作“城池”,没水的就是“城隍”。

芮城城隍庙牌楼

远古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城建活动。城隍是保护城池之神,因而城隍信仰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出现。远古先民对自然的崇拜,加之对自然灾害及疾病的认识有限,城隍信仰同其他古老信仰一样,应运而生。

关于城隍信仰的起源,还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城隍起源于古代天子祭祀的八蜡之一——水庸。《礼记》记载,天子每年在除夕要祭祀八位保护神,其中有后稷、神农氏等,第七位是水庸。水庸是指水和城的合称,水即隍,城即庸。这是最早将城和隍联系起来的记载,也是城隍崇拜的始祖。

另一种说法认为,城隍起源于社稷神,即农业神。社稷是指社和稷的合称,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周朝时,社稷被尊为五谷之神,与天地并列为国家之本。后来,社稷又被用来指代国家或朝廷。由于社稷与土地、粮食、国家密切相关,因此受到各级官员和百姓的敬奉。

城隍神是由“水庸”演化而来更为可信,即最初保护城池的水庸神而进一步发展成为城市的守护神。但无论哪种说法,都说明了城隍与农业、土地、国家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了古代中国以农业立国的特点。

城隍画像

有了城隍信仰,就该建庙了。城隍庙最早的史籍记录源自宋代赵与时的《宾退录》:“芜湖城隍祠,建于吴赤乌二年”。汉代以前是否祭祀城隍我们不得而知,但三国时期吴国就已经有城隍庙了。

现在的芜湖城隍庙

直至南北朝时期,祭祀城隍一事才被明确地记载于史书之中。南梁大宝元年(550),梁武帝子萧纶据郢州时,“数有变怪,祭城隍神,将烹牛,有赤蛇绕牛口出。”此时,已经出现祭祀城隍神,但城隍庙建在何处并无详细记载。

有关城隍的神话最早出现在《北齐书·慕容俨传》中,记载慕容俨得到城隍帮助击退敌兵的事迹:

人信阻绝,城守孤悬,众情危惧,俨导以忠义,又悦以安之。城中先有神祠一所,俗号城隍神,公私每有祈祷。于是顺士卒之心,乃相率祈请,冀获冥佑。须臾,冲风欻起,惊涛涌激,漂断荻洪。约复以铁锁连治,防御弥切。俨还共祈请,风浪夜惊,复以断绝,如此者再三,城人大喜,以为神助,瑱移军于城北,造栅置营,焚烧坊郭,产业皆尽。约将战士万余人,各持攻具,于城南置营垒,南北合势。俨乃率步骑出城奋击,大破之,擒五百余人。

唐朝时期,城隍祭祀在江南比较盛行:“吴俗畏鬼,每州县必有城隍神。”而唐代许多士人如张说、张九龄、韩愈、杜牧等皆撰有祭城隍文。由此看来,唐代时期,城隍信仰日渐盛行,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

韩愈像

宋代,城隍祭祀得到进一步推广。据《宋史》载:

自开宝、皇佑以来,凡天下名在地志,功及生民,宫观陵庙,名山大川,能兴云雨者,并加崇饰,增入祀典……其他州县岳渎、城隍……皆由祷祈所感应,而封赐之多,不能尽录云。

这是城隍信仰开始官方化的重要标志。南宋赵与时的《宾退录》中也记载道:“今其祀几遍天下,朝家或赐庙额,或颁封爵。”由此可见,城隍庙的建设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芮城城隍庙寝殿内城隍坐像

元代基本承袭宋代祀典,对城隍神更是崇祀有加。元世祖至元五年(1268),上都建城隍庙;至元九年(1272 )大都城建成,立城隍庙,敕封元大都城隍神曰佑圣王。虞集《大都城隍庙碑》载:“自内廷至于百官庶人,水旱疾疫之祷,莫不宗礼之。”由此可见,元代,不仅仅官方祭祀城隍神,民间对城隍神的祭祀活动也很频繁。

明朝时期,城隍信仰及城隍祭祀达到鼎盛,因为明太祖本人尤其信奉城隍神。洪武二年(1369),大封天下城隍。分别赐予都、府、州、县城隍神王、公、侯、伯的称号。但洪武三年(1370),又革除封号,止称某府某州某县城隍之神,同时制定相应的庙制,府州县城隍庙与当地官府衙门相当,形成阴阳两套统治秩序。

至于明太祖为何如此崇祀城隍神,原因就在这:

太祖制中都城隍神主成,谓宋濂曰:“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朕则上畏天,下畏地,中畏人,自朝达暮,恒兢惕自持。夫人君,父天母地,而为民父母者也,苟所为不能合天地之道,是违父母之心,不能安斯民于宇内,是失天下之心矣。如此者,可不畏哉!”

由此可见,太祖崇祀城隍是为了使人们心中有所畏惧,遵守国家法制与传统的礼制,维护统治秩序。至此,在明太祖的推崇下,城隍神、城隍信仰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进行推广,城隍信仰普及并且制度化,以致祀遍全国。清朝沿袭明制,城隍的信仰也就延续下来了。

芮城城隍庙

02

一座城隍庙,四朝建筑史

芮城城隍庙是集宋、元、明、清四代古建筑风貌于一处的建筑,其布局为四进院落,沿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是山门、戏台、享亭、献殿、大殿、寝殿,享亭两侧各有廊房九间,寝殿两侧各有厢房三间。山门和戏台都是现代建筑,我们暂且不说,今天主要就来讲享亭、献殿、大殿和寝殿。

享亭是元代建筑,俗称“看台”,位于城隍庙建筑群最南端,是历代信众的祭祀之处。其面宽五间,进深三间,为单檐歇山顶。从外形来看,享亭有着元代建筑的雄浑之风,檐下六根立柱粗细不一,巧妙弯曲,顶着一根尺寸夸张的额枋。这些木头都是就地取材,并且保存原木的形态,外观粗犷,没有修饰,正是元代风格。

享亭

享亭外的基座两侧镶嵌有两只角兽,角兽下刻有“大定廿年五月”的字样,证实其修建年份是金代。

角兽,砖石右部有刻字

值得一提的是,享亭东侧还有一座八蜡庙,廊壁上刻有清代乾隆二十年的碑文《改建刘猛将军庙记》。由碑文可知,刘猛将军为驱蝗神、昆虫神。八蜡指八种与农业相关的神祇,有先啬(神农)、‌司啬(后稷)、农、邮表辍、猫、虎、坊、水庸(城隍)、昆虫。“驱除虫害,抗灾御患”,八蜡庙的存在代表了一种古时的农耕文化,体现出古代人民对生活的美好祈愿。

八蜡庙

改建刘猛将军庙记石刻

献殿面宽五间,进深两间,为单檐卷棚悬山顶。献殿前檐设有插廊,檐下有木雕装饰,前后设门通往大殿,其为明代所增建,民国二十四年有重修。

献殿

插廊,檐下有木雕装饰,非常精美

大殿与献殿几乎快衔接在了一起,两殿房檐交汇处仅有一缝,在此抬头望天,便可看到“一线天”。阳光明媚时,一缕阳光映照在大殿与献殿之间,景观独特。

大殿和献殿非常近,只剩“一线天”

大殿檐下斗拱,虽被纱网保护但依然可以看到

大殿是主体建筑,创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顶。走进大殿,殿内梁架结构精美,整体形制古朴典雅,斗拱硕大,拱瓣清晰,是典型的宋代规制,而梁上彩绘是明代的。

大殿内部,可以看到梁上彩绘

由于献殿大殿几乎连在一起,阳光照不进来殿内比较黑

殿内梁架结构

站在寝殿前回看大殿顶,只见大殿屋脊正中的瑞兽和两端的鸱吻,琉璃异彩,难得的是中间的琉璃瓦上刻有“云涯咫尺”,四个字颇有意蕴。大殿歇山顶处的琉璃山花“二龙戏珠”也是非常精美,是明代嘉靖三十年重修的。

屋脊瑞兽和鸱吻,中间的琉璃瓦上有字

歇山的二龙戏珠琉璃山花

最后就是寝殿了,寝殿内供奉城隍和城隍夫人,是城隍休息的地方,结构比较简单,面宽五间,进深一间,为单檐悬山顶。

寝殿院内

寝殿内部场景

03

你见过这么可爱的石狮子吗?

人们常见的石狮大多张牙舞爪,气势威严,而这尊元代石狮,外形憨态可掬,观察它的五官,有点像现代的Q版卡通形象,整体体态圆润,歪着脑袋,带有一丝俏皮娇憨之感,可以说是全国罕见了。

萌狮

石狮獠牙在外,胡须卷曲,胸前一个圆润铃铛,沿着铃铛的绑绳纹路转到石狮的后背,可以看到绑结是一个可爱的蝴蝶结。再沿着后背往上看,石狮的毛发左右分别是顺时针和逆时针的卷纹,有点像现代人烫头发的样式。石狮左爪抓着一只小狮子,常见的石狮一般都是压在爪下,而这只石狮的掌心向内回扣,像是往自己怀里揽,显得更具母爱。

石狮后背绑着蝴蝶结

04

一廊近百碑!

芮城城隍庙除了历代建筑外,还有很多的石碑和石刻,由此在庙内修建了一条碑廊。

碑廊

碑廊坐落在城隍庙后院,藏碑90余通,陈列有北魏、北周、隋、唐、宋、元至明、清的历代名碑、造像碑、墓志铭等。其中最具价值的是唐代的《中条山敬院道堂铭》碑和北魏四面造像碑。

碑廊局部,还能看见琉璃山花

《中条山敬院道堂铭》碑碑文叙述虢州刺史太原王颜,晚年以自己的官俸收入在中条山修建靖远道堂的概况,还有王颜本人的籍贯迁徙等经历。石碑篆字的是陈郡袁滋,据考系唐代工篆、隶书家,碑文全为小篆体,书法委婉圆转工力甚佳,是唐代篆书碑中之珍品。

《中条山敬院道堂铭》碑

为了让大家看清楚

小探君找来了《中条山敬院道堂铭》碑拓片

北魏四面造像碑

芮城城隍庙坐落于小县街市之中,在热闹的环境衬托下,平添了更多历史的厚重感。作为供奉一方神祇的建筑,芮城城隍庙数百年来历经风雨仍然矗立在这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

芮城城隍庙

0 阅读:1

探文化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