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李涉〔唐代〕《题鹤林寺僧舍》
话说李涉被贬夷陵宰后,遇赦放还,漫游吴越时的某个春日。他来到镇江的鹤林寺,与寺中的高僧一番闲谈,心中的苦闷竟在不知不觉中消散。于是,他提笔在寺院的墙壁上,写下了这首诗。
最近整日里,我昏昏沉沉,只觉终日在醉梦之间徘徊,时光悄然流逝,竟不知春天已近尾声。
不经意间,忽然惊觉,再不出去走走,大抵我会错过美好春光了。
他强打精神,拖着疲惫的身躯,勉强登上了山。
或许,是想在这春日的尽头,抓住最后一丝生机,定要把春留住。
山间的小径蜿蜒,穿过一片竹林,尽头是一座寺院。竹影婆娑,清风徐来,偶遇一僧人。
我与僧人闲谈,话语间,竟不知不觉解开了心中的郁结。
那片刻的清闲,像是从纷扰的世事中偷来的,短暂却珍贵。浮生如梦,而这半日的宁静,却让我感到一种难得的真实。
古往今来,尽管人在虚无的悲论如缕不绝,可是劝人生爱惜光阴的教诲更是谆谆在耳。
困顿之时,走进大自然,千万别窒息了生命的乐趣,或许你可以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面对世事的无常,用平和心态,笑对人生,就让那些闲情闲绪都湮没在这清寂的自然之中吧。

02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宋代〕《游园不值》
春日里,我踏着木屐,轻轻走近那座园子。脚下的苍苔柔软而湿润,我小心翼翼地叩响柴门,生怕惊扰了园中的宁静。
门扉紧闭,久久无人应答。或许,园主是担心我的木屐会踩坏那一片片他珍爱的青苔吧。
我站在门外,心中不免有些失落,却又隐隐觉得,这园子里藏着一片我未曾见过的春色。
正当我准备转身离去时,忽然瞥见一枝红杏从墙头探出头来。那花朵开得正艳,像是按捺不住满园的春意,迫不及待地要向世人展示它的美丽。
这首诗的创作时间已难以考证,有人说是纯粹的记游之作,有人说是赞美隐士的高洁,也有人说是对封建压迫的无声反抗。然而,无论背景如何,这首诗都诗意盎然地将春日游园的期待、失望与惊喜娓娓道来。
那紧闭的柴门,像是某种阻隔,让人心生遗憾;而那出墙的红杏,却像是一种启示,告诉我们,美好的生命与生机是无法被遏制的。
一枝红杏,满园春色,生命中的一切美好,终将按照自己的节奏,冲破束缚,绽放光彩。

03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宋代〕《夏夜追凉》
宋孝宗乾道四年(公元1169年),杨万里已年逾不惑,回到故乡闲居。夏夜,他常常漫步到一座廊桥上,纳凉赋诗。这首诗,大约便是在这样的夜晚写下的。
他没有直接诉说暑热的难耐,而是将笔触轻轻落在“追凉”细腻在捕捉夏夜中那一丝若有若无的清凉。
夏夜的热气,像是从午后延续而来,依旧闷热得让人难以入眠。推开房门,独自站在月光下,试图寻找一丝凉意。夜色如水,月光洒在地上,。远处的竹林深处,树影婆娑,虫鸣声此起彼伏。
忽然,一阵微凉的感觉悄然袭来,却不是来自风。那凉意,像是从竹叶间、从虫鸣声中、从月光的缝隙里渗透出来,轻轻地抚过肌肤,带来片刻的舒爽。
这微凉,不是风的馈赠,是人摒弃喧嚣后的恬适,只有清闲淡雅富有诗心的人,生发出静中生凉的意趣。

04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杨万里《秋凉晚步》
秋意渐浓,世人常道悲凉,然而在他的眼中,这微凉的天气却别有一番韵味。轻寒拂面,恰似温柔的手,抚慰着每一寸肌肤,令人心生欢喜。这样的时节,想必正是天地间最宜人的时候。
漫步在绿意未褪的池塘边,荷花已落尽,昔日的红艳不再。再细细看去,水面上竟还浮着几片新生的荷叶,小巧如铜钱,圆润可爱,甚是好看。
人在这样的景致中缓缓前行,能感受到那微凉的秋风,看到那绿池中悄然绽放的小荷叶,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喜悦与安宁。
这便是杨万里的秋天,一种别样的美,一种深入人心的温暖。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淡然与豁达。
常人常以秋气道悲凉?未必。他眼中的秋天,是轻寒中的温暖,是凋零中的新生。荷叶虽小,却承载着无限生机,正如他对生活的态度,乐观而从容。

05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公元1044年的秋冬之际,苏舜钦因政敌所构陷,被削职为民,逐出京都。他带着满心的愤懑与不甘,踏上了南行的水路。次年四月,他抵达苏州,而这首诗,正是他在旅途中泊舟淮上犊头镇时所作。
暮色中,一叶孤舟静静地停靠在古庙之下,风雨忽至,潮水在夜色中悄然上涨。诗人独坐舟中,望着满川风雨,心中却如这潮水般起伏不定。
那凄凄风雨,聊了是自然的天象,更像是他官场沉浮命运的隐喻,阴晴难测,而他,却在这动荡中保持着一种近乎冷峻的平静。
字里行间透着一股难以言说的孤独与坚韧。那幽独的花树,仿佛是他在逆境中的自喻;那满川风雨,则是他内心波澜的外化。
然而,即便风雨如晦,他依然以一种近乎倔强的姿态,凝视着潮水的涨落,一种在风雨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尊严的美,一种在孤独中依然闪耀的光。无论命运如何颠簸,他都不会轻易屈服。

06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程颢《春日偶成》
这是程颢任陕西鄠县主簿时的一个春日。公务之余,他走出衙门,走进自然,寻找某种内心的平衡。
云淡风轻,正午的阳光洒在大地上,温暖而不炙热。天边的云絮轻轻飘荡,像是被风儿随意拨弄的纱帘。
漫步在花柳之间,不知不觉已来到河边。繁花垂柳,春意盎然,四周都变得格外柔软而明亮。
旁人或许不解,以为他不过是在偷闲,学那少年模样,趁着大好时光游荡。世人哪里知道,这片刻的闲适,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体悟。
他并非在学少年偷闲,而是在这春光中,寻找一种与天地共鸣的快乐。他在这春日里,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愉悦,一种与天地共生的智慧。
这便是他的春日,一种朴素而深远的美丽,一种平静而丰盈的快乐,一种忘世脱俗的高雅情调。

07
半烟半雨江桥畔,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千丝万絮惹春风。
——郑谷《柳》
半烟半雨,江桥畔的柳树在朦胧中轻轻摇曳,若隐若现。枝条低垂,像是要触碰那流淌的溪水,
不远处,山路蜿蜒,杏花与桃花在春日里竞相绽放,红白相间,煞是好看。柳树静静地立在那里,与花树相映成趣。
柳树也被注入了灵魂,懂得离人的心事,懂得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无尽的思念与怅惘。
它的千丝万缕,像是离人纷乱的思绪;它的柳絮轻扬,像是春风中飘散的情感,无处落脚,却又无处不在。
春风,吹动了柳枝,也吹动了离人的心。每一丝柳絮,都像是离人心中的一缕牵挂,随风飘荡,无法停歇。
江桥畔的柳树,不仅是春日的景致,更是离人情感的寄托。它静静地立在那里,与杏花、桃花相伴,更懂得人间的离别与思念。
用“千丝万絮”来形容离人的思绪和情感,离情在春风的吹拂下变得更加纷乱和复杂。那千丝万絮,不仅是柳树的姿态,更是离人心中的无尽愁绪。

08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苏轼〔宋代〕《观潮》
庐山的烟雨,朦胧如幻;钱塘江的潮汐,汹涌澎湃。未曾亲临时,心中总有无尽的向往与遗憾,仿佛此生若不能一见,便是一种无法释怀的缺失。那烟雨与潮汐,成了心头的一抹执念,挥之不去,萦绕不休。
是日,当他真正站在庐山之巅,看那烟雨缭绕;当真正立于钱塘江畔,听那潮声轰鸣,却发现一切不过是如此。
烟雨依旧是烟雨,潮汐依旧是潮汐。它们并未因我的到来而改变,也未因我的期待而增添几分神秘。
幡然醒悟之后,心中的万千执念,忽然如云烟般消散,留下的,只是一种平静的领悟。
苏轼的《观潮》,便是在这样的心境中写就。他的诗,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追求真理的三个历程:从向往到实现,再到超然。庐山的烟雨与钱塘江的潮汐,不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人生的隐喻。
你所执念的与期待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赋予事物的意义,而真正的智者,在于看清事物的本质,放下心中的妄念。
苏轼的诗,总是带着一种深邃的禅意。他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揭示了视角的局限;他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展现了自然的多样之美。
而这首《观潮》,则是对人生追求的一种淡然回望。它告诉我们,追求本身并无错,但真正的解脱,在于看清追求的本质,放下执念,回归本真。

09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赵师秀〔宋代〕《约客》
江南的梅雨时节,烟雨笼罩着家家户户。长满青草的池塘边,蛙声阵阵,此起彼伏,像是夏夜的私语。雨声淅沥,蛙声喧闹,越是在这热闹中,越能隐隐透出一种寂静。
夜已深,过了午夜,约好的客人却迟迟未至。诗人独自坐在灯下,百无聊赖,手中的棋子轻轻敲
灯花一朵一朵地落下,像是时间的碎片,悄然无声地消逝在这漫长的等待中。
与人约会而久候不至,难免焦躁不安,这大概是每个人都会有的经验。约客不来,犹如游园不值,这都是令人沮丧之事,但是,对于富有诗心的诗人来说,他没有选择焦躁与不安,反而在余暇拾掇着眼前的灯烛,凭添了诗情画意。
生活,尽管一地鸡毛,但是,只要你足够的强大,你可以把它弄的风生水起,活的有滋有味。

10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唐代〕《山中问答》
有人问我,为何选择幽居在这碧山之中?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心中却是一片宁静与坦然,仿佛这问题本身,已在这山间的清风中消散无踪。
碧山的深处,桃花轻轻飘落,随着溪水悠然远去,你们有所不知,那里自是别有一片天地,远离尘嚣,不似人间。
那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之后,李白在安陆隐居的岁月。他选择栖居在白兆山的桃花岩下,与青山为伴,与流水为邻。这首诗,大约便是在这样的日子里写下的。
他的隐居,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对自在生活的追寻。碧山中的桃花飘落与流水逝去,借眼前的景致,做那武陵渔人遇一与外界隔绝的桃花源,里边的人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以表达自己的归隐。
李白的笑而不答,不是无言,而是一种超然的姿态。那桃花流水的清寂,无一不是隐居生活的底色。在这碧山中的天地间,不同于尘世的纷扰,它有一种近乎仙境的宁静与纯净。
这便是他自我的问答对话,一种满是淡然的美,一种不为利驱,不为物役的淡泊情怀,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本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任何侵权或不当使用之处,请联系我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