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做好事越来越像一场豪赌。你永远不知道,当你怀着满腔的善意,勇敢地伸出那只手时,究竟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2006年,南京市民彭宇好心扶起摔倒的老人徐寿兰,却反被指控为肇事者。法官一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直接把彭宇钉在了耻辱柱上,也把“扶不扶”这个世纪难题抛给了公众。

2013 年相似的剧本再次重演。这次的主角,乃是年仅九岁的江至云,一个还在上小学的男孩。
江至云是来自四川达州的一名小学生。在 2013 年 6 月 15 日下午,他如同往常一般与同学悠然漫步在放学的路途之中。忽然,一阵略显微弱的呻吟声引起了他的关注。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那竟是一位面容满是愁苦之色的老太,无力地瘫倒在路边。

从小接受“助人为乐”教育的小江,本能地跑上前去搀扶。谁料,老太太突然攥住他的胳膊,嘴里不断嚷嚷着:“就是他撞的我!”快来人啊!”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江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懵了。
闻声赶来的路人,在老太太的误导下,纷纷对小江加以指责。小江的父亲江丕东闻风赶至现场,见儿子遭众人谴责,瞬间怒不可遏。但当务之急乃送老太太就医,江丕东强压火气,自行垫付了医药费。老太太一家赶来医院后,狮子大开口索要高达 100 万元的精神损失费!

江丕东开始怀疑,这或许是一起精心策划的“碰瓷”事件。他找到儿子仔细询问,小江委屈地哭诉,自己只是好心帮忙,根本没有撞到老太太。
为了自证清白,江丕东踏上了漫漫寻证之路。他制作了寻人启事,在事发地点附近四处张贴,希望找到目击证人,还原事件真相。

与此同时,这起事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地电视台记者介入调查,走访了事发地点附近的居民,并试图调取监控录像。
随着调查的不断推进,事件的真相渐次展露于世人眼前。一位热心的市民,还为记者呈上了事发当日的视频录像,这一珍贵资料无疑将为事件的调查与明晰提供重要助力。

录像清晰地显示,老太太是自己摔倒的,小江只是好心上前搀扶,却被反咬一口。
铁证如山,蒋老太一家最终满怀无奈地承认了“碰瓷”这一卑劣的行径。法院作出裁决,蒋老太被处以行政拘留 5 日,罚款 1000 元;其孙子由于参与讹诈,获得行政拘留 10 日的处罚,外加 500 元罚款。

尽管正义最终得到了伸张,但“小江扶老太事件”却留下了沉重的社会思考。践行善举,难道当真需承受这般沉重的代价? 这种现象令人困惑,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彭宇案”和“小江扶老太事件”,如同两面镜子,照出了社会道德的困境,也折射出制度的缺失和人心的迷失。

“彭宇案”和“小江扶老太事件”之所以引发轩然大波,除了触碰道德底线外,更在于暴露出法律在保护见义勇为者方面的缺失。
在“彭宇案”中,因缺失直接证据表明彭宇并非肇事者,法官最终依“谁主张,谁举证”之原则,判定彭宇承担部分责任。

这一判决结果,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不少法学界人士指出,在“扶老人”这类事件中,要求被扶者自证清白,无疑是强人所难。
因为在很多情况下,现场缺乏监控录像,目击证人也很难找到,被扶者很难提供有效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

“小江扶老太事件”中,尽管最终找到了关键的视频证据,但如果事发地点没有监控,或者视频证据丢失,小江一家很可能就会陷入百口莫辩的境地。
“彭宇案”后,虽然我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鼓励见义勇为的法律法规,但总体而言,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对见义勇为者的保护力度还不够。

此外,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见义勇为者在做好事过程中受伤甚至致残,往往难以得到及时的救助和赔偿,这也让一些人对见义勇为望而却步。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如果法律的围墙,不能为好人提供庇护,反而让好人寒心,那么“扶不扶”的道德困境,就永远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加速,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下降,“老赖”现象频发,碰瓷事件层出不穷,这些负面事件,不断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在“彭宇案”中,法官的那句“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扶”,虽然事后被证明是断章取义,但在当时,却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共鸣。

在社会信任度下降的背景下,人们更容易相信“坏人变老了”,“好人会被坏人利用”的逻辑,从而对见义勇为产生怀疑和犹豫。
“小江扶老太事件”中,蒋老太之所以敢于“碰瓷”,也是利用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她深知,在缺乏证据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相信弱势群体的说辞,从而达到讹诈的目的。

这种社会心态,本质上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人们为了避免惹祸上身,选择明哲保身,即使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不敢轻易伸出援手。
久而久之,社会就会形成一种“冷漠”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缺乏关爱和互助,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安全岛”里,对他人漠不关心。这种社会氛围,不仅不利于道德建设,也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进步。

“扶不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实则考验着社会道德的底线,也拷问着人性的光辉。“彭宇案”和“小江扶老太事件”,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指明了方向。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完善制度,重塑信任,就一定能够驱散“扶不扶”的迷雾,让“敢扶敢为”的阳光,照亮社会的前行之路。

届时,若老人不慎摔倒,我们定会毫不犹豫施予援手。只因深知,此乃一种美德,更是一份责任。
到那时,做好事不再是一种冒险,而是一种光荣,因为我们相信,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善良终将得到回报;到那时,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更加充满正能量!

( 信息来源:环球网 2015年8月24日 —— 3名儿童扶老人被讹诈 获5000元“委屈奖”(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