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奎早年追随汪精卫,后来才看清他真面目:他的虚伪已被我戳穿

漫步史书 2024-09-05 09:51:15

1980年3月10日,一代北伐名将张发奎病逝于香港,享年85岁。

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叶剑英闻讯后,立即致唁电:

“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信,尚希节哀。”

不谈两人观念分歧,张发奎与叶剑英有六十多年的交情、

叶剑英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长,而当时他的顶头上司就是张发奎,时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下辖第四军,第十一军以及贺老总的第二十军)。

那时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叶剑英在南昌通电反蒋,并放弃新编第二师师长的职务投奔武汉,是张发奎收留了叶剑英、

要知道,那时候叶帅尚未入党,张发奎抛出橄榄枝,无疑说明他对叶帅重视,但叶帅那时已经决心跟着党走,并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之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7月)。

有件事非常值得一提,就是那时候的张发奎,也面临一个关键的历史选择。

张发奎早年追随孙中山,是粤系出身的将领,后来参与赴闽作战、征讨旧桂系、平定陈炯明叛乱中立下战功,累功升迁至团长。

1925年7月,粤军第一师与原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团、铁架车队合编为第四军,张发奎升任独立旅旅长,至此迈入高级将领行列,后来在东征、南征中立功,升任第12师代师长,1926年北伐时正式担任第12师师长。

张发奎早年军旅生涯可以说用顺利来形容。

盖因受孙中山影响。

过去孙中山领导革命,总是失败,后来意识到要组建一支对革命忠诚的军队,在国共合作之前,孙中山主要依靠的就是粤军。

张发奎那时受孙中山影响,逐渐信仰三民主义,并认定了孙中山是他值得追随一生的领袖。

可遗憾的是,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不幸病逝。

张发奎一度十分茫然,不知道该去往何处去。

从升任独立旅旅长到北伐前夕出任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那时已经是国民革命军中炙手可热的新星,自然就受到了各方拉拢。

张发奎在军中多年,不仅仅是能征惯战,还特别善于带兵,不仅如此,国共合作以后,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12师完成了政治化的改造,士兵过去只知道是长官给了他们饭吃,后来明白是为自己战斗,为人民战斗。

也正因如此,张发奎的12师在国民革命军中独树一帜。

率先抛出橄榄枝来的是蒋介石。

1926年7月9日,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当时蒋介石虽然是总司令,但下辖8个军10万人中,只有第一军才是来自黄埔的嫡系,其余各军都是属于原来各个军阀的,光是出身湘军的国民革命军就有三个军。

蒋介石觉得自己势单力孤,因此到处花钱收买各军将领。

第四军是在北伐时期打出“铁军”的威名的,特别是麾下12师还出了一个赫赫有名的叶挺独立团,蒋介石当然不能装看不见。

据说有一次在北伐途中,蒋介石偶遇张发奎,不仅很欣赏,还特别批了张条子,给了张发奎3000大洋。

得了钱的张发奎很高兴。

蒋介石过去虽然也在粤军中呆过,但基本不受待见,但此一时彼一时,蒋介石已经是北伐军总司令,他亲自嘉许并赏钱,对张发奎而言无疑是一个肯定。

张发奎也不傻,北伐军总司令的大腿还是值得抱一抱的。

1927年初,蒋介石在南京又见了张发奎一面,那会儿张发奎已经晋升为第四军军长,武汉粤侨联欢会甚至赠“铁军”盾牌一块给第四军、

蒋介石给风头正盛的张发奎开了张5000大洋的支票,并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向华,你是一个模范军人,希望你不要卷入政治中,也别学陈铭枢,他喜欢干预政治,却不顾及自己的军事职责,你与他不同,你是真正关心自己的部属,所以他们都愿意为你卖命,我希望你将来远离政治,把精力集中于军事,倘若你这样做,你将前途无量。”

张发奎自己是一个纯粹的军人,对蒋这番不要过多涉入政治的言论还是很赞同的,所以他兴高采烈的收下了5000大洋的支票。

那时,同为第四军出身的陈铭枢已经到南京,麾下第四军第10师已经扩编为十一军,因为不上道,蒋介石免了他军长以及武汉卫戍司令的兼职。

1927年3月,张发奎兼任十一军军长。

至此,张发奎手中握有两个军,实力大涨。

也就是张发奎兼任十一军军长,发生了宁汉分裂。

过去有段时间握一直认为,宁汉分裂是发生在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但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发生在之前的,即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政府与在南京的蒋介石集团不合作的情况。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并于同月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与以汪精卫为首的武汉国民政府分庭抗礼。

宁汉分裂时,张发奎麾下的第四军、第十一军都在武汉,所以他其实也没有太多选择,只能跟随汪精卫,毕竟汪精卫还是武汉国民政府主席。

之后,武汉国民政府举行了二期北伐,一路打到了河南。

同年6月,北伐军班师回武昌,张发奎就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当时在二期北伐中,归张发奎指挥的贺龙的独立第十五师也扩编为20军(当然实际未来得及添人添枪),也划归第二方面军。

也就是说,张发奎这是名义上已经辖三个军。

很有意思的是,面对蒋介石数次拉拢,可张发奎在那时都铁了心的跟随汪精卫。

要知道贺老总当时只是一个20军军长,蒋介石不仅送钱,答应添人添枪,还许了武汉卫戍司令的头衔,包括一座汉阳兵工厂。

张发奎在那个时候拒绝蒋介石,也是要有勇气的。

很多文章里都没提张发奎为何在那时死心塌地的跟随汪精卫,所以这里我们试着分析一番。

汪精卫是后来抗战时期才投降日伪,成为中国人民的罪人的,但在九一八事变之前(至少是这个时间之前),他还是国民政府名义上的统治者,他在国民党内是元老,威望很高,除了不涉及军事外,身边有很大一群拥趸。

更为关键的是,孙中山病逝时,汪精卫就在身边,而且还受命记录了孙的遗嘱。

可以想见的是,张发奎可能在这段时间里,认为追随汪精卫就是追随当年的孙中山。

不过,也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汪精卫毕竟从来没有掌握过军事力量,所以张发奎在他的麾下汪精卫只能倚重,而他也能尽可能保全自己的力量。

当然,张发奎当时不仅仅面临蒋介石、汪精卫两个选择,同时还有中国共产党。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大肆屠杀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不少逃出来的共产党人基本上都跑到武汉来了,武汉俨然成为一个新的革命中枢。

张发奎对凡是来武汉的共产党人,基本上都采取了包容的态度,甚至于他麾下本身就有很多共产党人。

张发奎的部队有多少共产党人了,恐怕连他自己也数不清,根据资料记载,保守估计有2000多个,而且基本上都身居要职。

所谓“身居要职”,就是不是光给一个头衔,而是实实在在掌握实权的。

叶剑英出任第四军参谋长后,手里就长期握着一个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军官教导团(不是卢德铭的警卫团)。

这个军官教导团早期组建的时候,实际是共产党人掌握的武装,南昌起义的时候还准备参加,结果被张发奎察觉,在九江就缴了械。暴露身份的党员包括陈毅等等就地参加了南昌起义。

有意思的是,张发奎在完成遣送该团的共产党人后,顺手就把这个团拨给了第四军,让时任第四军参谋长的叶剑英掌握。于是这个团后来又参加了广州起义,是广州起义中为数不多我党掌握的军事力量。

也因为张发奎对我党的态度很友好,所以在南昌起义前夕,我党是存了心思把张发奎也拉进起义队伍的。

南昌起义时,贺老总任代总指挥,总指挥的位置是给张发奎留着的。

不仅如此,当时起义部队成立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当时起义是打着国民党左派的名义),推选出的七人主席团成员中也有张发奎。

张发奎那时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是被共产党人认定是坚定的国民党左派的。

可张发奎还是死心塌地的跟着汪精卫走了。

1927年8月,周恩来、贺龙、叶挺领导了南昌起义,拉走了张发奎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三分之二的队伍。

张发奎这么一崩盘,导致了一个后果就是,汪精卫自己可以依仗的军事力量也被削了大半。为了能重新建立起大本营,张发奎采纳叶剑英的建议,没有去追起义军,而是选择南下广州,与李济深争夺广州。

1927年11月17日,张发奎、黄琪翔在广州发动政变,拥护汪精卫反对南京特别委员会,史称张黄事变。李济深组织了多路讨伐军进军广州。

令张发奎也没想到的是,就在他调出第四军主力时,以叶剑英、张太雷为首的共产党员发动广州起义。张发奎内外交困,最后失败。

至此,在与各方势力争斗中,张发奎终于失了老本,此后再也没能翻身。

有意思的是,广州起义期间,叶剑英、恽代英准备再动员张发奎参加起义,恽代英甚至说服了黄琪翔,并通过他的关系与张发奎见了一面,苦劝其参加革命,领导起义。

张发奎始终没有答应,还对恽代英说:

“我在广东主政,你们别再骚扰我了,我不会加害你们,你们赶快离开广东。你们要在广东建立根据地,我们也要在广东实现自己的理想。”

后来广州起义爆发,张发奎调兵回广州,大肆屠杀革命群众,遇难人数达5000之众。

广州起义虽然未获成功,但张发奎手中的力量也基本折损,他计划在广州拥立汪精卫的想法也彻底宣告失败。

在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关口上,张发奎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张发奎后来又数次反蒋,但他势单力孤,始终没有成功,在北伐时期有着赫赫名声的第四军,也在内斗中不断地消耗,直至泯然众人矣。

倒是后来南昌起义的一部分第四军在朱老总的带领下上了井冈山,算是延续了第四军的辉煌。

只是很意外,蒋介石眼看大权在握,张发奎却始终不为所动,坚持拥护汪精卫,按照他的话说就是:

“我不管是非,一直崇拜汪精卫,我相信只要跟随汪精卫,我就不会迷失方向。”

张发奎的第四军为汪精卫如此卖力,那汪精卫是怎么看待的呢?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张发奎率领第四军与李宗仁相互策应,进军湖南,但因战事失利,第四军折损惨重,全军晋升两个团。

张发奎那时心灰意冷,又赶上第二年爆发“九一八事变”,借口北上支援马占山抗日,计划脱离桂系。

可张发奎那时连大军开拔的物资都准备不足,又饱受各方势力挤压,逼得一代名将竟然说出“要不就把第四军解散”之类的话,后来还是李宗仁做了让步,蒋介石也同意把第四军调到江西参加“剿共”这才作罢。

那时汪精卫作为行政院长,虽然并无解决此事的能力,但整件事情他都是安安静静,一言不发,曾在张发奎率领下拼死为他效力的第四军,竟然被他弃之如敝履。

1932年春,张发奎专程到汪精卫寓所拜访,被陈璧君借口有病挡驾。

哪知两天后,张发奎就收到消息,汪精卫不仅没病,还去了杭州见了蒋介石,气得他差点跳起来。

张发奎闻讯后,再度登门探望,门房见是常客,于是转身进去通报,张发奎也觉得同汪精卫相熟,于是也毫不避讳的走了进去。

不料刚到门口,就听到里面汪精卫说了一句:

“又来了,讨厌,讨厌。”

汪精卫说这话应该是无心之失,可没想到就是这么不凑巧,被张发奎听到了,他气得连面也没见,回到家里以后,他越想越气,自思自己过去为汪卖命颇不值当,愤愤不平的说:

“汪精卫的虚伪面目,已经被我戳穿了。”

此后,张发奎数次请求汪精卫,希望他能顾念旧情,去安置那些流落在南京、上海一带的第四军军官。

汪精卫只是一味敷衍,所作所为让人寒心。

到后来,张发奎也没在给汪好脸色:

“汪先生,第四军全体官兵,为了拥护先生的革命主张,这几年一再苦战,舍生命,流热血,万死不辞,而今所剩已经不多了,总队已小,一部分人员安置不了,现在流落在南京、上海的还有好几十人,而先生不加抚恤安置,他们生活都很困难,几次要来向先生请愿,还要向报纸发表一些东西,他们说,我们给汪先生出力,难道还不如那些只会吹牛的改组派?他们这些想法, 已经被我劝阻制止了,如果先生再不理,就让他们来找先生,我也不管了。”

汪精卫那时刚接替孙科任行政院长,正大肆在各部门安插亲信,就是不管张发奎的第四军,被张发奎痛斥了一顿以后,他才感到理亏,让人去管。

基本上到此时,张发奎同汪精卫算是彻底撕破脸了。

汪精卫抗战时期叛变投敌,成为人民的罪人,张发奎晚年谈到他时,曾评价他:

“汪精卫软弱无能,作为行政院长,他本身没有主意,不敢对蒋先生进言,却又官气十足,忘了他从前的理想;把自己对蒋先生的仇恨,放到民族大义之上了。”

“陈璧君以玩弄政治为乐,对汪精卫的革命精神起了负面影响。”

0 阅读:61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