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秋天的诗,这一首写得尤其特别,读过的人有多少?

一号诗巷有诗词 2024-10-04 11:40:41

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半是忧伤半是闲,无限萧条涌寒凉。

而关于秋天,诗人们这样说:

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

……,这样的诗句,纵然读百遍千回,依旧会让人觉得回味无穷,也依旧会让人难以借其看足秋天的美。

读秋如读诗,读诗方解秋。

走进古诗词,在最美的文字中,拾取秋天的色彩,再品秋天的情愫;本期诗巷为大家带来的,是清代诗人赵翼的一首《野步》。

这首诗用简单四句,写出了与众不同的意境,后两句尤其经典耐品。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赵翼,字云崧,号瓯北,别号三半老人,我国清中期的史学家、诗人、文学家。

与诗人袁枚一样,赵翼论诗比较注重“性灵”,而与此同时,赵翼也非常看重“学问”在诗歌创作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他认为写诗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下笔生辉”的效果。

在赵翼的晚年,他创作了许多大格局与高境界的诗作,这些诗作充分体现出作者的喜乐忧伤之情。与朋友相聚的欢乐、亲近大自然的洒脱、体悟生命的感慨等等都无不承载于赵翼诗作的字里行间。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退居在家的赵翼已经六十三岁,精神尚劲的他在一个秋日漫步于郊野,因触景生情而写下此诗。

诗的首句在点明天气情况的同时,也初步刻画了作者的形象:峭寒催换木棉裘;料峭的寒风催人换上厚衣服。

随着作者的笔触,秋天的寒凉气息瞬间就传递于读者的内心,而作者身着秋衣的形象也在此刻被呈现于纸上。

稍加品读我们还会发现,“峭寒”二字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心理上的感觉,还有更多视觉方面的触动,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画面感。

那么这里的“画面”又包括哪些景象呢?这就要全凭我们自己的想象力去填补了,比如红叶归鸿,比如白芦黄菊等等。

在诗的承句中,作者便完整地将题目点了出来:倚杖郊原作近游;拄着拐杖,“我”去附近的原野漫步。

首句写天气,让我们眼前看到了一部分和秋天有关的景色,承句定地点,则又让我们眼前的风景得以清晰的呈现。

在这里,作者用“郊原”一词不但以间接的方式定格了画面中的物象,而且还将画面的空间进行了拓展,使得读者的视线在无形中被拉向远方。

有了空间的定格,读者的想象也就有了一定的范围,所以我们才说此时的景色呈现会变得清晰起来。

但是作者所漫步的“郊原”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作者在这里没有说明。这就相当于又一次调动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相当于为后文的到来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这秋风最喜欢管闲事了,它催红了枫叶,却也催白了人的双鬓。

这首诗与众多描写秋天的诗作有所不同,因为它的情感色彩并不过于凄凉悲伤,也并不显得格外疏狂豪放;它的情感表达是平缓的,是在悲凉之中带有几分闲适与寂寥的。

这种不过也不淡的表达,就比较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中庸”的标准。

不得不说,后两句是此诗的点睛一笔,也是古今诗坛上的经典妙笔。

作者将吹面而来的秋风拟人化,把眼前的红枫与头上的白发都归为它的“杰作”,可谓是奇妙之思。

“红枫”与“白头”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景美得灼人眼眸,也美得让人有些感伤。所以再明了一点说,就是我们在沉醉于秋天的美景中的同时,又无不为光阴的失去而感到无奈和寥落。

但尽管如此,作者却又表现出闲适坦然的一面,因为已经年老的他并没有颓废消极,而是冒着寒凉勇敢地融入大自然,去尽情地欣赏这美丽的秋色。

大片红枫林,一个白首人;这样的画面向读者诠释了一种艺术美感,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诗情画意……,的确是越品越觉得有味!

秋气早催霜叶下,白头人起几闲愁;一首读完,味在心间。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欢迎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1 阅读:143

一号诗巷有诗词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