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年大裁军,复员在即,我和战友选择了不同的路,结果千差万别!

老刘的回忆录 2024-03-16 12:30:25

写《创业史》的柳青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1984年,是我入伍的第七个年头,我已经从一名新兵蛋子成长为驾驶经验丰富的汽车连班长。因为我是志愿兵,最长可以干12年,我以为自己还可以穿着这身军装,继续驰骋在高原上。

但是年底,部队里突然传出风声,称1985年将会大规模裁军,传的有鼻子有眼,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惶惶不安。事实证明,传闻没错,85年中期,中央正式下发了文件,史称“百万大裁军”。

我们营此时已经从叶城迁至乌鲁木齐,而且裁军后,连团的番号都不会被保留。来自天南海北的战友们,都面临着退伍后的出路问题。

在这个重要时刻,我与一位战友老乡做出了完全不同的抉择,这也让我们后来的人生境遇,完全大相径庭。

我的这位战友姓徐,比我大一岁,都是78年3月一起入的伍。他也是农村的,和我所在的公社挨着,走路的话也就40分钟。从新兵连出来后,他分到了1连,我分在了2连。不出任务的时候,礼拜天我们会互相串连队,拉拉家常,聊聊各自的情况。

和我一开始在炊事班养猪不同,他到1连没多久,就得到了首长的看重。他爸以前是大队的文书,有一定的文化,所以他从小就爱学习,写的一笔好字,而且还擅长打算盘,更夸张的是,可以两只手同时打算盘,真正做到了“一心二用”。

79年他就在连部当上了出纳,虽然不算干部,但是比我们一般的大头兵强多了。虽然连长和指导员很器重他,但79年底的那次进教导大队培训提干,由于资历浅,最终还是没有轮到他。此后便受限于初中学历,没能上得了军校,也就断了提干的路。

但他长期在连部呆着,人头熟加上面广,知道的消息不少。在裁军消息确认后,他便打探到我们这批兵大概的安置方案。

周末的时候,照例我去找他聊天。他拉我到停车场散步,然后问我:爱国,今年就要复员了,你想好干什么了吗?

我虽然有想过,但也没有成熟的计划。便问他:你是咋想的?

老徐说了他得知的消息,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兵,有两种安置手段。一种就是回老家,部队会给一些安置费,但因为不是军官,所以不会安排工作,回去后自谋出路。另一种就是去国营农场,以后就真正扎根边疆了。

国营农场?我一听就摇头,当时的农场也像农村一样,已经实行了职工家庭承包制,去农场还不是当农民种地?那我还不如回老家去呢,靠着开车这门手艺,怎么着也比当农民强吧?

老徐神秘的拉我到一个角落,跟我说:当农民?你知道去了之后能分多少地吗?

能分多少?我下意识的问道。

伊犁那边人少地多,去了光地都能分五六十亩呢?还有果园呢。

五六十亩?我不禁惊呼。我们老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户每人平均才分到一亩水田加八分旱地,相比下来去伊犁那边可谓是“大地主”了。

“你要去伊犁吗?”我问他。

他坚定的说道:要去。他在家里是老大,下面还有5个弟弟妹妹,家庭负担很重。如果回老家,靠种那么点地,就算加上开车赚点钱,想要改变家庭的处境还是很难。他爸过去虽然是文书,但84年取消公社和大队之后,也只能忙活家里的田地,现在勉强只能填饱肚子。

老徐的想法是想要搏一把,而且他也打听了,过去安顿后就能够将家里人都带过去,也不用担心天各一方。

听了老徐的打算我有些犹豫,我和他情况又有所不同。我是家中老二,大姐早已经出嫁多年,大哥两年前结的婚,现在也已经分家了。我当兵的津贴大部分都省下来寄给了家里,自己身上并没有多少钱。到农场去种地,自己一个人根本没办法种那么多,而且恐怕也很难得到家里的支持。

就这样犹豫了几个月,我还是没有下定决心。期间老徐找过我多次,劝我留下来一起去农场。但最终在填表时,我选择了复员回家,而老徐则坚持想法,前往伊犁的农场。

85年12月,天寒地冻,分离时,老徐和我紧紧拥抱。老徐说,事已至此,多多保重!好好干,开车警醒点,以后有机会咱们再相聚。

擦干眼泪,告别呆了8年的军营,我怀揣着325元的复员安置补贴和积攒下的69块,踏上了回家的旅程。

当真正告别这一切时,我心里既忐忑不安,又有些迷茫。我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我的未来又何去何从。

当年春节,我就在媒人的介绍下,和邻村的一个姑娘结了婚,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带回来的钱,也用的七七八八。

隔壁村有一个82年退伍的汽车兵,他新买了一台货车,上门邀请我跟他一起跑,从此我就开始了风雨无阻的跑车生涯。

我时常会想起老徐,不知道他在伊犁那边的农场过的可好。88年年底的时候,老徐回了一趟老家,把家中老小全部接了过去。

走之前,他来家里找我,但可惜当时我和车老板跑长途,没见着面,但他给我留下了农场的地址,让我以后跑车到那边的话,一定要去找他。

2000年,阔别了边疆15年后,我终于又踏上了这片土地。当时要去乌鲁木齐送一车货,回程时再带一车伊犁特产喀拉布拉苹果。出发之前,我准备了老家的特产,计划去找一下老徐,问问他这么多年过得怎么样。

当我在农场见到老徐时,他正开着拖拉机在地里忙活。看到我,老徐一脚刹停了,从车上跳了下来,我们重重的拥抱在了一起。两个超过40岁的中年男人,15年没有再见,大家都激动的眼中泛着泪花。

在老徐家里,我大致说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就开始询问他的情况。从他口中,我知道了这些年他的经历。

当时和老徐选择去农场的,大约有100多人,分到伊犁的有20个左右,但到现在还呆在那里的只剩下了三个。原因主要有两点,离家太远,人生地不熟;种地太苦太累,收益不高。

那你是怎么呆住的呢?我问老徐。

老徐思考了片刻,说道:我家的情况你也知道,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再苦也得熬住。我没有退路,只能死扛。刚到这儿时,每人分了50亩土地,虽然这里地很平坦肥沃,但毕竟咱们没在这种过地,也不知道地的习性和该种什么。

咱们有些战友,不管三七二十一,买了些种子,就直接往地里扔,结果全打了水漂。好多人赔了,最后都跑了。

我经常往人家农场职工那边凑,去取经学习。毕竟人家在这种了几十年的地,肯定比咱们更懂。第一年我就只平了十亩地,种了些小麦和土豆。他们农场职工虽然也包产到户,但人家大多买的有机械,种的面积大,而且人还不累,收益很可观。

但包产到户之后,集体的东西就管理松懈了。场里的农机好多都因缺乏保养和维护而趴窝了。咱们汽车连出来的兵,多少都会一些机械维修知识。我去帮他们修好了好几台拖拉机和收割机,慢慢的和场里连部这边的人都混熟了。

第二年连部处理一批设备,我趁机买了一台二手的拖拉机,就扩大了种植面积,将50亩地全都种了。农场这边许多职工家庭的孩子也不愿意留在这,撂荒的土地也越来越多。我看有搞头,88年年底就回老家去将家里人都接了过来,全家都在这边种地。只可惜回去找你,你没在家,咱也没见到面。

我问老徐,你们家现在种了多少地?

老徐骄傲的说:现在种了有1000亩了,还有100多亩的果园。95年时,我就已经种了500多亩了,这几年陆续又包了许多地。现在家里有三台拖拉机,还有收割机,其他农机也是一应俱全。

我估摸了一下,这一年纯收入不得超过20万啊!老徐对我说的这个数字,没有赞同也没有反对,我就知道肯定是只多不少。

我有些震撼,当时我的一个月工资也才900来块,已经算不错了。但和老徐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知道,老徐前期吃得苦肯定很多,但他也是收获满满,也成功让自己家庭翻了身。

老徐的妻子听说家里来了人,也匆忙赶回来了。她是一个干练豪爽的姑娘,比老徐小5岁。原来她是农场连队指导员的女儿,当年她的母亲就是“八千湘女上天山”中的一员。

当时老徐到农场,一开始过得很惨,但她看到老徐好学能吃苦,而且脑瓜子还聪明,就看对眼了。88年他们就确定关系,年底老徐将家人接过来之后不久就结婚了。

看到老徐在这边过的幸福,有妻有子,父母家人欢聚一堂,我为他高兴的同时,不禁也为自己的处境而神伤。

晚上另外几个战友也都到了老徐这里,老友相见,气氛非常热烈。我们举杯痛饮“伊力特曲”,纵情歌唱,我唱的尤为大声,胸中的苦闷也仿佛随着歌声消散了许多。

第二天临行时,老徐准备了蜂蜜、葡萄干、核桃等特产,其他战友也都给我塞了礼物。带着浓浓的战友情谊,我踏上了回程。

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如果自己当年也选择去伊犁农场,是不是现在也能过上老徐一样的生活呢?

快到家时,我也想通了。

我缺乏老徐那种破釜沉舟的勇气,很多时候对生活也没有细致的规划,如果我留在那,可能也会像那些离开的战友一样吧!这是我的性格缺陷,可能也是没有“财运”吧!

此后我风里来雨里去,坚持跑车到2018年,快到六十岁时,才彻底放下摸了大半辈子的方向盘。虽然没有像老徐一样实现财富自由,但所幸还是平平安安的结束了职业生涯。

如今我有时还会想,当年如果怎么样,可能会怎样。但往日不可追,人生也没有那么多的如果和假设,过好当下每一天,就是最大的幸福。

文/老刘

图/来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8

老刘的回忆录

简介:40年货车司机生涯,跑遍大江南北,见识各地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