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此次介入,对李嘉诚而言,犹如一记重击。其发表文章《明确立场,不容模棱两可》,针对李嘉诚所涉及的港口交易事件作出回应。
文中提及,对于触及国家核心利益及战略安全的商业活动,应当从民族角度出发,进行慎重考虑与决策。决不允许资本的逐利本质超越国家主权之上,成为主导因素。
尽管该文并未直接提及李嘉诚的名字,但从港澳办近期连续分享《大公报》批评相关人士的报道这一背景来看,可以视为一种间接的指向。
2015年,《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面对李嘉诚,告别或目送是更佳选择》的文章,指出“资本流动无国界限制,但企业家心中应有归属感。”这一观点长久以来都是对外倾向言论的一种回应与反思。
全国政协副主席梁振英在其个人社交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条信息,内容指出:
商人是否拥有归属感于某一国家?
或许由于香港长期受外国管辖,部分香港商界人士错误地接受了“商人超越国界”的观念,认为在商业活动中应专注于商业本身。
李嘉诚现已96岁高龄,他在此年龄所采取的行动确实令人费解。不要求他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但至少应避免留下长久的负面声誉。
李嘉诚所拥有的43座港口及其其他资产,其价值远超过228亿美元。据某位博主估算,这些港口及其他资产的市场估价至少达到了350亿美元。
探讨李嘉诚这一决策对全球产生的效应。
巴拿马运河是国际海运的重要通道,对全球贸易流向、地缘政治格局及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这条运河作为连接两大洋的捷径,使得货船能够高效穿梭于世界各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繁荣。同时,其战略位置也使之成为地缘政治中的焦点,各国在此的利益交织,影响着国际关系的动态。此外,巴拿马运河的通航能力还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为沿岸国家提供了重要的经济支撑。综上所述,巴拿马运河在全球航运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对多个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巴拿马运河穿越地峡,连接太平洋和大西洋,船只得以避免绕行南美洲南端的合恩角,从而节省大约8000海里(即1.5万公里)的航行距离。这意味着,每次通过该运河,大型货轮都能减少燃料消耗和运营成本,节省金额可达数十万美元。
中国大约六成出口商品,涵盖电子产品、机械装置及日常消费品等,通过太平洋运抵美国东海岸以及中南美洲各市场。巴拿马运河构成了连接中国长三角与珠三角地区港口至美国纽约、迈阿密等东部港口的最便捷海上通道。
谈及美国,不得不提贝莱德集团。这家名为BlackRock, Inc.的公司,是全球资产管理领域的领头羊,其业务范围广泛,触及全球各大金融市场。
此外,众多贝莱德的前高级管理人员目前在美国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此前已有相关媒体报道指出,贝莱德利用其广泛的人脉关系网络,试图对政策制定施加影响。在美国国会的听证会上,也曾对其提出指责,称其“资本权力出现了过度集中的现象”。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贝莱德集团与特朗普有着紧密的联系。
贝莱德集团近期成功获取了43个港口的运营权,这使得其实际掌控的集装箱码头吞吐量占比达到了全球总量的约10.4%。凭借这一成就,贝莱德集团迅速跃升至全球港口运营商的前三名之中。
特朗普赢得选举后,立即声明称“巴拿马运河被视为美国的重要资产”,同时暗示可能对巴拿马采取行动,不排除使用武力手段“重新获取巴拿马运河的控制权”。
1903年,美国助力巴拿马实现自治,并与巴拿马官方达成了《关于巴拿马运河的协定》。依据此协定,美国获得了开凿运河的权限,以及“长期运用、驻守及管理”运河及其周边区域的权利。
经过长达七十多年的时间,该条约终于得到了重新订立。1977年,美国与巴拿马两国达成了新的协议,分别是《巴拿马运河新条约》及《巴拿马运河永久中立与运营相关条约》。然而,即便是在新条约签订之际,美国军队依然占据着运河区域。
1999年12月31日,巴拿马完全取得了运河的管理与防卫控制权,运河区内原先驻扎的美军部队已全部撤离。
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争夺,表面看似商业领域的竞争,实则深层为地缘政治的博弈。特朗普发表激烈言论的背后,意在通过掌握巴拿马运河来阻碍中国的发展步伐。
近期,李嘉诚出售43个港口的事件成为了公众广泛讨论的话题,官方媒体也对此事发表了看法,对李嘉诚的行为提出了质疑,其中,《大公报》的评论尤为尖锐,近乎直接指责其行为有损国家利益。
数年前,李嘉诚在内地的土地持有策略受到了不少批评。他获取土地后并未立即进行开发,而是选择等待,直至土地价值显著提升后再行出售。
举例来说,他于1999年在东莞获取的一块土地,用于开发某个项目。然而,由于该项目长时间未动工,2007年遭到了政府的处罚,罚金高达7900万元。直至2014年,该项目才最终进入市场销售阶段。
2004年,李嘉诚在上海陆家嘴区域购置了世纪汇广场地块,当时的购入成本约为32亿人民币。历经十二载,至2016年他出售该项目时,其交易价格已攀升至200亿人民币,实现了约168亿人民币的利润增长。
李嘉诚此次将43个港口以228亿美元售出,是否意味着他面临资金短缺?李嘉诚近期的一项重大交易引发了广泛关注:他成功地将名下43个港口资产以高达228亿美元的价格售出。这一举动不禁让人猜测,这位商业巨擘是否遇到了资金上的困难?然而,我们并不能仅凭这一交易就断定李嘉诚缺钱。在商业世界中,资产的买卖往往出于多种考虑,包括但不限于战略调整、市场判断、或是追求更高的投资回报。李嘉诚作为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他的每一个决策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出售这些港口可能是李嘉诚对当前市场环境的一种回应,也可能是他对未来投资方向的一种布局。毕竟,在商业领域,适时的进退和转型往往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李嘉诚出售港口的行为等同于缺钱。相反,这更可能是他作为一位成功商人的战略决策。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或许能看到他在其他领域展开新的投资和布局。
2024年初,根据福布斯发布的排名,李嘉诚凭借362亿美元的资产,继续稳居香港财富榜榜首。不久前,《福布斯》揭晓了2025年度香港50位顶尖富豪名单,李嘉诚的财富增长至373亿美元,再次保持了他作为香港首富的地位。
可以明确地说,李嘉诚的财富极为庞大,足够其后代多代享用不尽,他并不缺乏资金。那么,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他为何选择将43个港口售予美国,而不是中国?
李嘉诚在一次公开采访中阐述了自己的立场:“我本质上是一名商人,请大家避免给我附加不必要的标签。我并非道德评判者、教育家,更与政治阴谋无关。我只是专注于商业活动的商人。”
声称自己“别拿那些虚无缥缈的道德标准来评判我,我其实就像你家隔壁的普通大爷一样!”
然而,此次决定若表明李嘉诚对政治及道德观念一无所知,那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