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月 22 日上午 8 点来钟,上海地铁 11 号线突然撞上了侵入线路的塔吊。现场那画面,看着就让人心惊肉跳,列车头部被撞得惨不忍睹,车窗破裂。这一撞列车受损不轻,线路设施也跟着遭了殃,地铁正常运营一下陷入了困境。好在天公作美,官方通报说现场没有人员受伤,这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事故刚一发生,相关部门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工作人员心急火燎地冲向列车,紧急疏散车上的乘客,争分夺秒往安全地带撤离。
另一方面,抢修队伍全力以赴投入到抢修工作中。上海地铁这边也没闲着,赶紧通过各种渠道发布运营信息,告诉乘客:“现场情况太复杂,抢修得花不少时间,武威路至嘉定方向的朋友,麻烦改乘地面交通,要是从武威路往市区走,还能坐 11 号线。”
据说,列车正行驶在南翔至陈翔公路区段,突然一声巨响,列车毫无防备,紧急刹车。车厢里顿时乱成一锅粥。再看那车门,也被殃及,出现了轻微变形,车门上方的设备盖板也晃晃悠悠地掉了下来。
当时在列车上的乘客,现在回想起来还心有余悸。有位乘客声音颤抖地说:“那撞击感太强烈了,我当时脑子‘嗡’的一下,还以为列车要出轨了呢!车厢里的人都跟下饺子一样,因为惯性往前倒,一个个吓得脸都白了。”
而在后面一辆列车上的王先生,更是经历了一场 “磨难”。他说,事发之后,他们被困在车里足足 50 分钟,列车还停电了,车厢里冷得像冰窖。
好不容易等到车门打开,工作人员带着大家沿着地铁线路往陈翔公路站疏散。那路又窄又不好走,王先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 20 分钟才到。
路过事发现场的时候,他瞧见那塔吊把部分地铁轨道都撞坏了,那轨道断得七零八落,跟断桥似的,看着就让人揪心,车上乘客的安危可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事故的警报一拉响,上海地铁方面立刻启动了应急预案,一场争分夺秒的应急处置大战就此打响。
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就赶到现场,组织乘客疏散。通过广播一遍又一遍地喊着注意事项,再加上指示牌的引导,乘客们在他们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撤离,工作人员还不忘安抚大家的情绪,让现场秩序始终稳稳当当的。
与此同时,公交应急短驳预案也紧急启动,一辆辆公交迅速调配到位,在嘉定新城至武威路区段开始站外公交短驳,为乘客出行搭起了一座 “临时桥梁”。
这次事件里,外部塔吊施工居然能侵入地铁线路,这不得不让人打个问号:安全监管是不是出了岔子?
按常理说,在地铁线路周边搞施工,那得经过一道道严格的 “安检门”。
从施工单位的资质审核,到施工方案的精细把关,哪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得确保施工绝对不会给地铁运营安全捅娄子。可现实呢,塔吊侵入事件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打得人眼冒金星。
是不是施工单位胆大包天,没把批准的施工范围和安全规范当回事,肆意妄为?还是监管部门在日常巡查和监督的时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力度不够?
这中间,说不定在施工区域和地铁线路交叉的那块 “三不管” 地带,存在管理权限不清不楚的情况,两边都觉得不归自己管,互相推诿,结果安全监管就出现了真空,让危险趁虚而入。
就拿现有的高架段护墙来说,它的设计标准是不是有点跟不上时代了,实际抗冲击能力是不是有点弱不禁风?
虽说上海地铁在事故发生后,通过官方渠道发布运营信息挺及时的,事故刚发生那一会儿,要是能更快、更准地把事故原因告诉大家,是不是就能让公众少一些胡思乱想,少一些恐慌呢?
就像官方微博刚开始发布因供电设备故障导致列车限速运行的时候,要是能顺便提一句 “正在排查其他可能原因”,后面信息更新的时候,也就不会引起那么大的舆论波动了。
上海地铁 11 号线列车撞上塔吊这起事故,虽说没造成人员伤亡,不管是地铁运营方,还是施工单位,都得从这次事件里吸取教训,好好反思反思自己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不足。
相关部门得赶紧查漏补缺,完善安全监管机制,把各方的责任划分得清清楚楚,让大家别再互相扯皮,还要加强沟通协作,把安全漏洞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