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守望自然 2024-12-09 12:36:38

法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教授马克-安德烈·瑟罗斯用一本《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提醒我们,人类正在疯狂地透支子孙后代的土壤资源,罔顾自然生态系统是否会整体崩盘的危机,也不管代表世界末日的“后天”是否会真的到来。

现代土壤科学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学术界对于土壤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不同看法,逐渐形成了两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学派:农业化学派和农业地质学派。两派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室内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更多地将土壤视作植物生长的养料库或者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环境介质;后者则以野外考察为主,把土壤当作一个有独立演化进程的历史自然体。

两派的分野,一如华山派的“剑宗”与“气宗”、道家的“天宗”与“人宗”,一方的登峰造极始终难以弥补另一方的亏缺,难登大师之境。这种隔离虽然是学科发展的自然结果,但造成了不少土壤学者在基础土壤学知识方面的缺乏,导致知土壤物理者不知土壤化学、土壤生物和土壤地理,反之亦然。只有具备扎实的土壤学科知识,才有可能写出把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知识融会贯通起来的高质量科普佳作。瑟罗斯便是这样的作者。

瑟罗斯具有超越一般人的意识。地球上的人每天吃喝拉撒睡,把脚下这片土地的馈赠当作理所当然的存在,进入了一种无意识的索取状态。他却说:我们生存的土地、占有的资源是从后世子孙那里借过来的,挥霍无度者将面临末日审判。

作者运用了合理的结构来架构全书。全书分为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的生老病死、土壤生命共同体与人类的关系三大部分,每一部分都由四到五篇小文章组成。

首先是场景的引入。在引言和每一章节的开头中,作者都使用了大量的现实场景描写。例如,在引言中,作者“让我们趁着雨停的片刻晴朗,穿戴好雨衣与徒步专用的雨鞋去田间走走吧”。不经意间,作者调动了观察者的视觉和嗅觉,比如书中漫画提到“我觉得雨后的清新味道浪漫至极”。

其次是优美的语言表达。比如,在第十章中,作者写道:“土壤最终去向何方?它们有时被流水带走,有时被风带走。等待它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呢?”这一段拟人化的描写,把土壤侵蚀的两种主要类型,即水蚀和风蚀,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书中的名人故事也极具吸引力。比如,“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让查尔斯·达尔文着迷”,达尔文通过观察自家花园中的蚯蚓活动,推论“这个国家的所有土壤已经多次经过蚯蚓的消化道”。又如,巴斯德因成功遏制凶猛的炭疽病而建立不朽功勋的故事也在书中提及。

在中文世界中,传统观念中的土常常带着一些贬义,例如“贱如粪土”“挥金如土”“土包子”“土得掉渣”。在英语世界中,土壤(soil)也常常是污泥、尘土的近义词。除此之外,我们忽视土壤的证据也体现在行动上。例如,不恰当地使用化肥、杀虫剂和耕种,已经严重透支了土壤生产粮食的能力,并破坏了土壤环境。

在第十四章中,作者总结了土壤为人类社会提供的宝贵服务,这些服务无一例外都是具有巨大价值的。例如,土壤生物屎壳郎清理牛粪,每年可为澳大利亚节省20亿欧元的成本。很多时候,虽然用货币难以估算土壤的价值,但这丝毫改变不了土壤具有重要价值的客观事实。

不幸的是,土壤正遭受着难以估量的退化之劫。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全球土壤正遭受土壤侵蚀、土壤有机质丧失、养分不平衡、土壤酸化、土壤污染、水涝、土壤板结、地表硬化、土壤盐渍化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十大威胁。其中,仅土壤侵蚀,每年就会造成250亿~400亿吨表土流失,导致作物减产,土壤固碳能力下降、养分和水分明显减少。更不要忘了,形成一厘米厚的土壤,往往需要百年甚至千年的时间。因此,土壤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作者并不是杞人忧天,也没有在悲观情绪中贩卖焦虑。他告诉读者,可以通过立即行动来阻止当代人造成的土壤退化问题剥夺后代人生存资源的历史悲剧的发生。我们应当避免过于频繁耕作、过度施肥、系统使用杀虫剂和除草剂,通过增加土壤的植被覆盖度、营建防护林、提升土壤有机质来善待土壤。

在尾声,作者将读者带到美丽的贝尔岛,为这场思想之旅留下了一段动听的交响曲。只有节制、合理地管理和利用好土壤,与后世子孙共同分享土壤为人类社会提供的价值,我们才能在优美的交响曲中甜蜜睡去。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摘编自“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载《中国科学报》,作者杨顺华。

0 阅读:9

守望自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