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年稻作文化系统是展示水稻驯化的天然博物馆

守望自然 2025-01-08 11:03:01

  中国是世界稻作起源地,这已经得到了国际公认。但栽培稻最早出现在何处、哪里是栽培稻的起源地等,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热点话题。随着考古学发展和检测技术进步,新的考古遗址和研究成果不断出现。自河姆渡遗址发现稻作遗存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已陆续发现有稻作考古遗存的遗址不下百余个,而万年就是这些遗址分布的地区之一。

  万年县为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以岗地、丘陵地貌为主,滨湖平原为辅,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适合水稻生长。

  万年稻作历史悠久。境内大源镇的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是一处旧石器时代末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阶段的重要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2万年的稻作遗存,通过对土壤中的孢粉和植硅石分析,发现了人类将野生稻经人工驯化为栽培稻的实物证据,被誉为中国稻作起源地之一。这一发现先后被评为199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和百年百大考古发现。袁隆平院士曾说,“江西万年是当今发现的最早种植人工栽培稻的地方”,并亲笔题写了“野稻驯化,万年之源”。2001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贡谷品种独特。万年贡谷原名“坞源早”,自南北朝时期就专供皇室。因明代皇帝食用后大加赞赏,遂传旨“代代耕作、岁岁纳贡”而得名。目前的万年贡谷生长于万年县裴梅镇怀玉山下,产量虽不高,但品种独特,因为它是具有野生稻性状的特殊品种,蕴藏着丰富的抗病虫、抗逆境的抗性基因及其他有利基因,具有重要的遗传资源价值。而在相距不远的抚州市东乡区,20世纪70年代发现了一片野生稻,这是世界上分布最北的普通野生稻。这片野生稻的发现,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的稻作起源提供了宝贵的生物材料。原国家质检总局于2005年批准对“万年贡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万年稻作习俗丰富。在长期的水稻耕作生产中,人们创造并逐步形成了歌谣、节令、风俗、耕技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稻米习俗,其中许多延续至今。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一根线》《长工歌》《舂米号子》等歌谣;“懵里懵懂,嵌社浸种”“清明前后,撒谷种豆”“小暑小割,大暑大割”等农谚;春社、开秧门、祭稻神、抛梁等节令与习俗;年糕、麻糍、米糖、米酒等饮食。2014年,万年稻作习俗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也是唯一一项稻作习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万年稻米生产强劲。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万年县至今依然保持着很强的水稻生产与加工能力,而无愧于“稻米之乡”的称号。据《上饶日报》2024年11月4日报道,“今年以来,万年县持续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供给能力,全县早稻种植面积达23.66万亩、中稻种植面积15.5万亩、晚稻种植面积25.5万亩,超额完成水稻种植任务。”成立于2000年的万年贡集团,历经20余年的发展,已经成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跻身“中国大米加工50强”企业,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带动了地方稻米生产和经济发展。山东鲁花(万年)米业有限公司对稻米加工产线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一条“从源头到餐桌”的安全生产链。“万年贡米”已经成为万年乃至江西省主打的区域品牌。

稻作文化是一个包括野生稻驯化、品种培育、栽培技术演化、稻作习俗传承等在内的复合系统。与其他稻作农业文化遗产地、稻作考古遗址地相比,万年稻作文化系统的突出价值显而易见,因为它系统性地展现了稻作起源、稻种资源、稻作习俗、稻米生产的全过程,无疑是一座展示人类驯化水稻和稻作文化演进历程的“天然博物馆”。也正因为如此,“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于2010年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于2012年被原农业部列为首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原载《农民日报》,作者闵庆文 梅艳。

0 阅读:1
守望自然

守望自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