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最高的谥号是“文正”,为什么千百年来只有27人有幸获得

美食课堂 2023-12-04 13:48:10

正德十一年,69岁的明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已经病入膏肓,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不得已整日卧在床上。

然而就在李东阳快要咽气时,一则消息令他直接“垂死病中惊坐起”......

当时李东阳的朝中好友杨一清奉命前来看望他,并为他带来了一则消息:“国朝以来,文臣未有谥文正者,请以谥公。”

听闻此言的李东阳直接挣扎的从床上爬了起来,竟要给比自己年幼许多的杨一清磕头。

李东阳之所以如此激动,是因为他成为了明朝第一个获得文正谥号的人,要知道就连被誉为“天下读书种子”的方孝孺,也是在南明之后才追封的文正。

可以说在明朝不论是李东阳之前,还是李东阳之后,比他强的臣子比比皆是。

李东阳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因此对于明武宗朱厚照封李东阳为“文正”的事情,很多人都暗自不服,甚至有人讽刺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到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这句话的意思是,文正这一谥号范文正范仲淹配得上,而李东阳配不配得上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影视作品中的朝中重臣

不过虽然不少人对于李东阳的“文正”有所争议,但是大家无不打心眼里羡慕他。

毕竟谥号“文正”对于历朝历代的文臣来说,不亚于“封狼居胥”对武将们的诱惑。

相比于范仲淹、方孝孺等诸多治世名臣,都是在死后多年才被追封的“文正”,李东阳能够在临死前得知自己的谥号是“文正”,想必他一定可以含笑九泉了。

谥号文正的魅力

辛弃疾

有着武将之中最会作词、文臣之中最会打仗之称的南宋著名词人、将领辛弃疾,曾在《破阵子》中写道:“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辛弃疾词中所言的“身后名”便是我们所讲的——谥号。

最后宋恭帝为辛弃疾追封为“忠敏”,此谥号是文武通用的,虽然不是最高级别的谥号,但是与“文能提笔安全国,武能上马定乾坤”的辛弃疾正好交相辉映。

辛弃疾《破阵子》

要细说谥号中的“文正”,就需简单了解我国谥法的起源与发展,毕竟不同时代中,同一谥号的含金量也是不尽相同的。

三皇五帝

关于谥法的起源年代主流的看法有四个,分别是:三皇五帝说、周公制谥说、西周中期说以及战国说。

我国谥法具体产生的时间,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对此我们也不进行过多的深究。

孔子

从儒家创始人孔子时起,儒家便主张把谥法作为褒贬人物、挽救社会风气以及调整人物关系的手段。

影视作品中的秦始皇

而横扫六合、一统天下后的秦始皇嬴政,为了不让后人评价议论自己,便废除了谥法,秦二世而亡后,汉朝又重新推行了谥法,并且较之前更为严格。

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由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谥法不再是皇室贵族专有,而是逐渐向平民化的方向发展。

唐朝官员

但是到了唐宋时期,谥法被发展到了极致,而到了明清的时候,谥法更是成了皇帝一人的专属工具。

一般而言,只要是朝中重臣在逝世后基本都会有谥号,唯一的区别就是谥号的好与坏、排名的前与后。

史书中关于谥号“文正”的记载

谥号分为上谥、下谥(恶谥)及平谥,其中还有“私谥”这种是有名望的学者死后,尤其亲属、门下弟子议定的谥号,始于周末,兴于汉朝。

千百年来,无数能人志士为了能够在死后,获得一个排名较为靠前的谥号不惜呕心沥血,但是最终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也不过27人而已。

而能够被称为“千古第一文正”的则只有范文正公——范仲淹。

范文正公

范仲淹

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中一直流传着这样的话:“如果范仲淹的谥号不是文正,那这个谥号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其他人以文正为荣,文正则以范仲淹为荣”。

同获“文正”谥号的方孝孺曾评价范仲淹道:“古之至人,忘己徇民……孰若先生,唯民之忧。饮食梦寐,四海九州。”

可以看出从古至今,范仲淹“文正”的谥号都是不容质疑的。

其实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句,以及范文正公始终知行合一的种种事迹,便完全配得上“文正”两字。

范仲淹主持灾民赈灾

可以说自古以来所有文官追求的终极梦想,在范仲淹这里仿佛如探囊取物般一样。

这全是因为范仲淹不仅能够写出反映社会真正现状的文章,还有着极高的政治才能,最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知兵善战的绝世奇才。

影视作品

或许用简单的文武双全已不能够形容范仲淹,就像史书中评价的那样“范公为一代绝殊人物”。

范仲淹的仕途其实并非一帆风顺,考取功名后的他,曾任广德军司理参军、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权知开封府等职,可谓政绩丰厚。

但是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性格,曾多次遭到贬谪。

范仲淹像,现藏于南京博物馆

1040年,宋朝与西夏之间爆发了战争,无数百姓的生活遭到了严重的影响,当时担任边防主帅的范仲淹向朝廷提出了“屯田久守”的积极防御战略。

此战略有效的巩固了宋朝的西北边防,为宋夏议和奠定了基础,使得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无数平民百姓也得以摆脱战乱之苦。

之后回归朝堂的范仲淹,为了改变北宋自建国以来始终积贫积弱的局面,他发起了著名的“庆历新政”变革。

范仲淹通过上书《大手诏条陈十事》,想要在官员晋升、科举进士、农业生产以及百姓徭役等多方面,改善朝廷积弱以及天下百姓困苦的现状。

令人遗憾的是庆历新政的实施并不顺利,范仲淹在上任新职位的途中,不幸因病离世,之后宋仁宗为了奖励范仲淹的贡献,赐给他“文正”的谥号。

千古第一文正的名号便由此开始流传了开来,可以说范仲淹在临终之际,都在为国家社稷与黎民百姓所劳心费力。

虽然范仲淹的“庆历新政”最终并没有取得成功,但是其对后世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之后的王安石变法(熙宁变法)便是在庆历新政的基础上扩大和深化的。

范仲淹用他的一生向世人诠释了何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文正公足以称得起“文正”二字,他也真正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

谥号是我国古代皇帝对臣子进行盖棺定论的表达方式,是对以逝之人一生功与过的总结。

对文臣最高的谥号便是文正,“文”代表的是天地经纬、道德闻博、慈惠爱民,“正”代表的是清白无污、诚信守忠、大宪克就。

自从文正出现以来最终能够获得“文正”谥号的也不过27人而已,这些臣子在世之时无一不是治世能臣,爱民如子的存在。

而范文正公范仲淹能够在这些“文正”之臣中,获得“千古第一文正”的赞誉,不难看出后世之人对其的推崇之情。

4 阅读:290
评论列表
  • 2023-12-27 10:38

    最高是单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