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惊诧了媒体圈和公关圈的一场著名的骂战——阿里“公关天团”团战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余波未了!
2020年11月25日上午,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反诉阿里巴巴“公关天团”的第一个案子,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开庭,李晓晔本人及代理律师出庭,以“侵犯名誉权”起诉了阿里巴巴集团市场公关委员会总经理、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助理颜乔。
据庭审现场人士透露,颜乔没有在庭审现场出现,委托了北京世宁律师事务所律师代为出庭。在庭审现场,原告、被告代理律师展开了激烈的法庭辩论。颜乔的代理律师提到,颜乔发表在朋友圈和群内的不当言论针对的是李晓晔所在公司,并非李晓晔个人。而且李晓晔作为公众人物,需要对批评和质疑有一定的容忍度。
小编很不解,庞大的阿里巴巴,难道不应该也对媒体的批评和质疑要有一定的容忍度么?
李晓晔的代理律师北京法大律师事务所律师指出,颜乔在朋友圈提到的“脸都不要了”、“垃圾玩意儿”、“滚你妈”,以及在某媒体群内“当了一夜兽医”的言论是贬损、侮辱李晓晔的指向性均非常明显,均是针对个人,而非公司。而且,事情发生后,引发了众多媒体报道,颜乔上述言论被广泛传播,进一步损害了李晓晔的声誉。
据了解,除了颜乔,李晓晔还反诉了阿里系“公关天团”的三位重要成员——阿里巴巴集团公关总监顾建兵、菜鸟网络公关总监牛智敬、阿里巴巴1688公关负责人胡辰。知情人士透露,李晓晔起诉的颜乔、顾建兵是其《21世纪经济报道》的同事,牛智敬则是她《第一财经日报》的同事。
究竟是什么样的恩怨纠葛,让曾经同在媒体战壕摸爬滚打过的老同事走向了对薄公堂的地步呢?
一篇文章引发长达三年的纠纷
这场官司,还要从三年前的一篇文章说起。
2017年8月,锤子科技宣布完成10亿元融资。锤子科技早期投资人、紫辉创投创始合伙人郑刚却在朋友圈里说道:“(锤子)差点被阿里巴巴害死!!明知道创业公司拖不起,前前后后弄了半年,最后说不!要是不是紫辉的坚持,你怎么在陌陌上赚了10亿美元!!”
随后,多家媒体对此进行跟踪报道。
李晓晔创办的野马财经旗下公众号金融街侦探,在2017年8月9日刊发了《阿里式投资:锤子侥幸生还,无界难逃一死,还有多少创业公司入了这个坑?》。文章挖掘出了锤子科技把股权质押给了阿里巴巴,以至于不能再与其它机构进行融资。谴责了阿里巴巴不信守商业承诺的行为,并且还提到了阿里巴巴广泛宣传过要投资的媒体项目——无界传媒和封面新闻,最终投资款也没有到位。
文章发布当晚,阿里系“公关天团”将矛头对准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在朋友圈及多个微信群中对其进行点名和不点名的谩骂。
相似的事情还发生在媒体人罗昌平和百度身上。
2018年1月25日、31日,百度在微信公众号“这届百度公关”发表两篇文章《“打头办”了解一下?》、《让人哭笑不得的这届同行》,文中存在“罗昌平与今日头条存在‘PY交易’”等表述。
随后,罗昌平起诉百度网络侵权,一审胜诉。法院裁定,百度向罗昌平赔偿10万元,并公开道歉。
第一次交锋
事实上,在李晓晔反诉阿里“公关天团”之前,因为这篇文章,野马财经和阿里巴巴已经在杭州打过一场过程颇为曲折的名誉侵权官司。
在骂战发生之后,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公关总监曹筠武(昵称“虫哥”)在朋友圈发布了一条“法院见”的朋友圈,并贴了张没有公章的图片,声称要起诉“金融街侦探”并索赔100万。
起初,野马财经并未收到法院传票。直到2018年3月,投资机构在对野马财经进行投资尽调时,发现阿里巴巴起诉金融街侦探主体公司的官司已经于2018年1月10日在杭州市滨江区法院缺席开庭,正在等待判决。
野马财经随后联系杭州市滨江区法院,法院告知,因原告阿里巴巴称野马财经下落不明,未提供被告联系人及电话,所以采取了公告送达。
野马财经多次与法院沟通,并委托北京葆涵律师事务所向杭州市滨江区法院提起了异议,积极争取之后在2018年3月27日获得重新开庭的机会。
在经过一审后一年多漫长的等待,2019年5月,一审法院做出了判决。法院支持了阿里删文的要求;但对阿里提出的公开发布道歉声明的要求不予支持;对于阿里提出的100万索赔要求,法院也认为没有依据,不予支持;阿里巴巴提出有律师费等合理开支5万元,法院也未全部支持。
随后,野马财经向杭州中院提起上诉。二审时,针对涉案报道中的争议,野马财经补充了新的证据材料,并提供新的证人出庭作证,但法院以阿里巴巴对证据真实性有异议为由,不予采纳。二审维持原判。
不过,野马财经方面声称,由于一审送达传票的程序问题,拖了七个月后才知道被起诉,导致诉讼案件发生时部分证据未及时存证,比如录音证据从录音笔移动到了电脑上,微信采访等证据未做公证,最后法院对这些证据不予采纳。
目前,野马财经方面称,已经向杭州市人民检察院对该案进行抗诉,撤销原判决。目前,该案历时3年半,最终结果尚未出炉。
诉讼成对付自媒体的手段?
最近几年,随着自媒体的蓬勃发展,自媒体被大企业起诉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而且多附带有巨额赔偿。
2019年10月,自媒体金角财经发布文章提到蚂蚁集团旗下的“相互宝”的费用暴涨了很多,并且存在骗保的可能;有被“相互宝”拒赔的人员或家属称,“相互宝”理赔艰难等问题。
2020年5月份左右,蚂蚁集团旗下公司以名誉权纠纷为由起诉金角财经,要求金角财经删文、道歉、赔偿200万经济损失。
2020年4月,自媒体“观点”质疑“相互宝”,同样遭到蚂蚁集团的起诉,要求“观点”删文、道歉、并索赔200万。
金角财经创始人卢桦表示,“阿里整个体系与生态,包括蚂蚁,早已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各方面的庞然大物,包括自媒体在内的社会监督是很重要的手段,如果自媒体提出的质疑,存在的问题,阿里应以开放与沟通态度,作出回应或解释,有利于其变得更好。但当阿里把这种关系视为博弈与战斗,用诉讼应对,就显得杀气腾腾了。”
自媒体观点创始人包不同表示,“蚂蚁的创新精神值得欣赏,但是新产品新业务遇到很多人的质疑是客观存在的,需要一个更为开放的心态和平等的沟通方式,这样其实更有利于建设性的创造价值,如果不经过任何沟通就武断的进行起诉,最终会造成多输的结果。”
前述提到的被起诉、并且分别遭到100万、200万巨额索赔的自媒体们表示,阿里巴巴对于起诉文章没有任何沟通,均是直接起诉的。
诉讼施压的结果:和解?撤诉?
凭借企业的财力支持,诉讼对于绝大部分企业来说,算是比较平常的方式和手段。但对于绝大部分自媒体来说,可能就是非常大的考验了,尤其是财力方面,因为律师费与案件标的是直接挂钩的。
2017年,砍柴网也遭遇阿里旗下口碑网起诉,并也是公告送达,且缺席审判,随后被口碑网申请了强制执行。但后来口碑网居然与“下落不明”的砍柴网达成了和解。据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天眼查”记载,申请执行人(即“阿里系”公司口碑网)申请撤回执行申请。
此前,野马财经的编辑曾和砍柴网编辑了解过和解的前因后果,并撰写了一篇文章《金融街侦探和阿里的官司,竟意外牵出大公司对付自媒体的流水线》,并且在稿件刊发前,曾将内容发给砍柴网创始人周兴斌确认。
但文章发布后砍柴网的创始人周兴斌却否认了此前的说法,转而在朋友圈称与口碑的和解是在非常愉快的氛围下达成的。
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同一件事的表述居然会如此不一致,耐人寻味。
其实,先起诉媒体,然后撤诉或和解已经成为了像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施压自媒体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手段,这从裁判文书网的判例中可窥一斑。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为例,目前裁判文书网上公布的该公司为原告的案子共14例,其中5例胜诉、8例撤诉。以杭州口口相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原告的案子共7例,3例胜诉、4例撤诉。以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作为原告起诉的案子7例,3例胜诉、4例撤诉。以上这几家公司作为原告打的官司里,唯一一例败诉的案子是一起与员工的劳动争议案,而且原因是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被该员工在法院反诉了。
被起诉的野马财经创始人李晓晔说,“阿里这样频繁起诉媒体又撤诉,变相的实现了通过司法影响舆论监督。而且在杭州起诉的案子,如果不是阿里主动撤诉,几乎就没有输过官司。”
金角财经卢桦说,“阿里也好蚂蚁也好,当他们把自媒体的监督看作一种挑战,而不是一种良性的让事件或者产品变得更好的建议时,诉讼随时就可以变成了一种对付手段,而且可以复制到任意提出问题的自媒体上去。”
“就拿我们来说,文章质疑蚂蚁旗下的“相互宝”存在的那些问题,真的都不存在吗?”卢桦反问。
对于阿里巴巴和上述自媒体之间的官司纠葛,我们会持续关注事件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