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有一个姐姐,民间俗称她为翠花公主。翠花公主15岁时下嫁鳌拜的侄子讷尔杜,在33岁那年去世。
她的婚姻不受自己掌控,又因丈夫失势,被迫在东北待了很多年。
那么,这个有些悲剧命运的公主在史书中有何记载?她去世后又被葬在了哪里呢?
顺治皇帝子女不算很多,活到成年的更少。他的儿子康熙,对这些同父异母的兄弟姐妹都不错。三个活到成年(18岁)的兄弟都给了亲王爵位。
根据《清史稿》的记录,顺治的亲生女儿有六个,但是活到成年的只有一个,她就是和硕宗悫长公主。
和硕宗悫长公主的生母杨氏地位不高,只是一个庶妃,《清史稿》中没有留下她的名字和生卒年。
但是因为长女的早逝,让顺治帝的二女儿获得了“长公主”的名号。
从生日上看,康熙和和硕宗悫公主同岁。但是公主生于1月,康熙生于5月。
同龄人又有较为一致的成长环境,这也决定了俩人早年肯定有着较为亲密的关系。
可以说,和硕宗悫长公主虽然和康熙不是一母所生,但是两人却有着形如亲骨肉一般的关系。这一点,在后来两人的相处中可以看出来。
根正苗红的皇族女儿有且只有这一个,顺治皇帝自然视她为掌上明珠。关于她之后的婚嫁,自然也是大事儿。
最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时,14岁的她嫁给了权臣鳌拜的侄子瓜尔佳·讷尔杜。
讷尔杜的职位极高,是领侍卫内大臣加少傅。
领侍卫内大臣是顺治朝确定的官职,为正一品,基本职责是负责皇宫的保卫工作。干这个工作的人,肯定是皇帝信得过的贴身大臣。
而少傅则是勋贵大臣的加官、赠官。获得这个官衔也是几代人修不来的家族荣耀。
表面看起来,嫁给了高官丈夫,这样的婚姻很不错。
但是,和硕宗悫公主未必高兴的起来。原因很简单,这样的丈夫不是她选择的,甚至是在某种情况下做出的妥协。
此时的鳌拜家族炙手可热,在朝中飞扬跋扈。而姐姐结婚时,康熙14岁,还处在受制于人的阶段。
这样的婚姻,是皇室为了保证和鳌拜家族表面和谐关系所做出的牺牲。为的就是主动“示弱”,让鳌拜家族安心。
从某种程度上说,和硕宗悫长公主只是皇室政治“投石问路”的一个棋子,也是暂时保持和鳌拜家族良好关系、确保朝局稳定的一个砝码。
如果鳌拜能恭恭敬敬,安心辅政,等到玄烨成年后功成身退,那等待他的肯定是极高的家族荣誉。
在这种情况下,和硕宗悫公主也将成为清朝政坛上为人瞩目的“明星”。
但如果鳌拜野心勃勃,弄得内外怨愤,那等待他的只有被清算一条路。他的家族势必衰落,和硕宗悫长公主也将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
最后,很不幸,等待和硕宗悫长公主的是后面的这种命运。
鳌拜此人战功赫赫,带着兵从东北一直打到四川。顺治帝对他也非常信任,驾崩前宣布他和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为辅政大臣,协助8岁登基的小皇帝玄烨。
其实鳌拜这个人很忠诚,对皇帝很忠心。
皇太极的老婆博尔济吉特氏,也就是后来的孝庄文皇后重病时,鳌拜在宫中日夜侍奉,忙得都顾不上自己吃饭。
顺治心中赞誉,觉得臣子做到这份上,也是没谁了。
鳌拜的问题在于,他属于旧派武人,脑子里还是老一套的政策。
而顺治皇帝入关在北京登基后,各种弊端和矛盾已经显现,需要推行新政改革才能维护基层统治。
到了康熙继位后,这种改革已经箭在弦上,鳌拜成了某种阻碍。
比如说,鳌拜主张圈地,重用旧派满族大臣。
但是,基层百姓得不到土地,国家统治不稳。汉族大臣如果不得任用,于国家统治不利。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不好好解决,就是危害国本的大事儿。
读者可能一头雾水,不是四个人吗?为什么鳌拜就那么显眼呢?
答案是索尼软弱、圆滑,苏克萨哈处处被鳌拜压制,遏必隆对鳌拜的胡作非为持默许态度。
换句话说,大家要么不敢惹鳌拜,要么是纯粹因为实力有限,惹不起他。
康熙14岁时,索尼就提出来让他亲政。
但是,正式开始处理文件的康熙,处处受制于鳌拜。
他还不得已下令处死了苏克萨哈。这让皇帝和鳌拜的矛盾激化到了顶点。
也恰好是这一年,和硕宗悫公主下嫁给了鳌拜的侄子讷尔杜。
所以,这么做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皇帝掌握大权还不成熟,暂时先稳住鳌拜,伺机再把他拿下。
2年后,鳌拜最终被革职、圈禁,他在当年去世。
这个威胁皇帝大权的“钉子”最终被拔掉。
关于鳌拜被捕过程,还有一个很传奇的故事。
话说康熙养了一群少年练习摔跤,故意让鳌拜觉得,他还是个玩心很重的少年。
然后,在某次鳌拜给康熙献茶时,康熙故意让手下往杯子里倒开水。鳌拜被烫得受不了,杯子落地,碎了。
康熙大喊,鳌拜大不敬。几个少年一拥而上,把鳌拜逮捕。
皇帝宣布他的罪状,下令把鳌拜囚禁。他的儿子受到牵连也被免职。
当然,鳌拜的侄子讷尔杜也不例外。他的政治生涯基本上告一段落。那一刻,知道丈夫失势的和硕宗悫公主恐怕内心五味杂陈。
或许,那一刻的她心中的喜悦多于忧愁。
因为弟弟终于掌握了实权。
而她又将何去何从呢?
鳌拜家族失势后,他的亲属被安置到了关外。讷尔杜一家回到了盛京(沈阳)。他后来的具体职务,史书里没有过多交代。大概是给皇帝看陵(沈阳有盛京三陵),也或许是安排一个闲职。
不管是哪种职务,有两点我们可以确定。
第一,讷尔杜的官职肯定不会太高。第二,皇帝肯定派人盯着他们家人,生怕他们再干什么出格的事情。
从权倾一时的领侍卫内大臣到后来形如囚徒一般的生活。讷尔杜心中落差肯定很大。
也或许他也会真心反思、反省。
史书中没有记录此人参与过太多恶事,在《清史稿》中存在感很低。但是讷尔杜倒霉之处就是他是鳌拜的亲侄子。鳌拜被清算,他就很难再有翻身之日。
不知道此时的和硕宗悫长公主心里是什么滋味?
多年后, 康熙巡视盛京,看到了面容憔悴的姐姐。
他或许动了恻隐之心,也或许觉得讷尔杜其实没多少罪过,这样的惩罚对他来说太重。
所以,讷尔杜被再度起用。
康熙十五年,也就是鳌拜被清算9年后,讷尔杜被加官太子少师。他在同年因病去世。
和硕宗悫长公主在丈夫被起用后,重新回到了阔别已久的京城。
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和硕宗悫长公主因病去世,享年33岁。
康熙知道后伤心不已。他亲自提笔为姐姐写下碑文。
这个细节,显示了康熙对姐姐的感情。这也是前边我们说他俩如亲姐弟一般关系的明证。
和硕宗悫长公主的灵柩按制度回到了盛京,被安葬在鳌拜的家族墓园中。
这一幕似乎有那么点违和。
皇帝的碑文出现在一个罪臣的家族墓中。
我们复盘一下和硕宗悫长公主的一生。
她成年后,不得不接受政治婚姻。在丈夫失势后,她不得不在盛京处处小心地过了九年。丈夫去世后,她守寡九年,最后在壮年去世。
她度过的33年人生,有哪一天是真正快乐的呢?
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长在帝王家,命运身不由己。也许和硕宗悫长公主遭遇的种种她无力改变的事情,更多的是无奈和叹息。
我们只知道,她有一个儿子叫苏赫(苏褐)。
康熙晚年时曾追赠鳌拜为一等男爵,由苏赫继承爵位。康熙六十年,苏赫去世。
和硕宗悫长公主去世后,被葬在今沈阳市沈北新区的翠花屯。
大概是因为这个缘故,她有了一个翠花公主的别称。
民间对翠花公主的遭遇也多持同情态度。
无情最是帝王家,皇室公主的婚姻也不得不受制于政治,很少有人过得如意。翠花公主颇为悲剧性的命运,就是清朝皇室公主人生的某种写照和缩影。
所以,后世读者在看清朝言情小说或穿越小说时,千万别被无脑的爱情故事所迷惑,真实的史实要残酷的多,也冷血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