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为保就业所付出的代价,会不会同样发生在我们身上?

伊历史 2025-01-24 19:45:22

对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而言,稳定的工作岗位始终是他们最为关切的核心议题。它不仅关乎个人的生计,更维系着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当经济发展遭遇逆流,增长的引擎开始减速甚至停滞时,大规模的失业浪潮往往难以避免,冲击着无数家庭的幸福生活。然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经历了举世震惊的泡沫经济破灭,经济陷入长达十年的衰退期,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日本却奇迹般地将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这无疑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策略和举措,使得日本在泡沫经济瞬间崩溃的冲击下,依然能够守住就业的底线?在这场艰难的“保就业”战役中,日本又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这些代价是否值得?当我们今天再次系统地回顾这段历史,以史为鉴,探究日本的经验和教训,又能为我们当下的发展提供哪些宝贵的启示和借鉴?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入地探讨和研究。

一、经济的骤然失速

1993年,日本的就业形势开始急转直下,拉开了这场就业危机的序幕。随着泡沫经济的繁荣景象迅速褪去,日本经济迎来了自1974年石油危机以来的首次负增长,这无疑给许多仍沉浸在泡沫经济美好回忆中的日本人当头棒喝,让他们瞬间意识到,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然而,比国内生产总值(GDP)负增长更为严峻的是,失业率开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1993年,日本的失业率从不足2%迅速跃升至3%,企业破产的数量更是成倍增加,这无疑敲响了警钟。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本政府被迫打响了一场长达十年的就业保卫战。在深入探讨日本如何成功保住就业岗位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剖析一下当时日本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困境。令人惊讶的是,当时日本企业所遭遇的挑战,与我们今天面临的某些问题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最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利润的快速下滑,与此同时,生产能力却出现了严重的过剩,这种矛盾最终导致企业陷入了恶性竞争和持续亏损的泥潭。日本大藏省的统计数据显示,仅1993年一年,日本各行业的利润总额就同比大幅下降了21%,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生产能力却逆势增长了接近15%,这种利润减少而产能增加的怪象,使得整个日本社会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困境。日本通产省后来的评估报告指出,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日本企业普遍在1993年之前对经济形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他们误以为当时的经济下滑只是一次短暂的调整,因此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增加产能的方式,希望以此来抢占市场份额,殊不知这种策略最终导致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以日本的水泥产业为例,作为受房地产市场下行影响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在泡沫经济破灭后的三年里,整个行业的经营性利润骤降了70%,然而,整个水泥行业却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逆势增加了近1000多万吨的产能,这无疑加剧了行业的困境。而当年面临同样问题的又何止水泥一个行业?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日本社会又该如何应对呢?

二、日本如何力保就业

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企业在利润下滑时通常采取裁员的做法截然不同,日本企业长期以来奉行着一种独特的雇佣制度,即终身雇佣制。在这种制度下,员工与企业之间建立了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员工愿意与企业同舟共济,共渡难关,而企业也因此不能轻易解雇员工。这种特殊的企业文化,使得日本社会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是优先保障就业,还是优先推动经济发展?这两种目标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由于日本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很难接受企业大规模倒闭和员工大量失业的局面,迫于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日本政府最终选择了优先保障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与各大银行联手,持续向那些陷入亏损的企业追加贷款,以确保这些企业不会倒闭,从而避免员工失业。然而,这种做法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后果,那就是催生了大量的“僵尸企业”,这些企业虽然勉强维持运营,但实际上已经失去了盈利能力。在高峰时期,“僵尸企业”的数量甚至占到了日本企业总数的20%,由此可见日本政府在保就业方面所投入的力度之大。在具体的实施措施上,日本政府主要采取了两大策略:企业改革和就业市场改革。①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企业改革的情况:在企业改革方面,从1994年开始,日本政府的核心目标就是尽可能地避免企业破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政府采取了一种“多重组、少破产”的整合思路,即通过将行业内亏损的企业与盈利的企业进行合并,来确保亏损企业的工人不会失业。简单来说,就是由银行向大型企业提供贷款,以支持它们收购足够多的小企业,或者鼓励多家小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企业集团,以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外,日本政府还推出了大量的债务豁免计划,即如果企业能够完成重组,政府就会酌情豁免企业一定数额的银行贷款,以此来减轻企业的负担。②其次,我们再来看看就业改革方面:除了大家比较熟悉的打破终身雇佣制和增加派遣员工比例等措施之外,更为重要的是,日本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对大学毕业生的系统培养,转而将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保障那些已经拥有工作经验的群体。经过长达十年的努力,日本的失业率在2003年以后开始逐年下降,整个社会最终成功地将日本在“就业冰河期”的失业率控制在了5%以下。然而,这种做法真的没有任何代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三、力保就业所付出的代价

事后,一些分析人士总结指出,日本在保就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实际上是建立在牺牲日本科技发展和整整一代人的利益之上的。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日本是如何以牺牲科技发展为代价来保住就业的。由于日本政府实施了不顾企业盈利能力的重组和兼并政策,导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严重下降。许多被收购的企业在兼并之前就已经处于亏损状态,被大型企业收购后更是失去了发展的动力,彻底陷入了“躺平”的状态。既然有银行和大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它们又何必努力工作呢?这种状况导致日本涌现出大量的“僵尸企业”。然而,比“僵尸企业”更为可怕的是,日本政府将大量的资金用于救助企业,而不是投入到科技研发和创新领域。根据日本银行协会的统计数据,在整个“就业冰河期”,为了救助企业进行重组,日本政府总计豁免的银行债务可能超过6000亿美元,这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直到今天,日本仍然有一些学者认为,过度宽松的债务豁免政策导致日本银行无法及时处置不良资产,这也是导致日本银行业在1998年爆发大规模破产潮的重要原因之一。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对就业的过度保护,导致中小银行无法向那些濒临破产的企业追回债务,从而使得日本政府不得不采取由大型银行为中小银行提供担保的措施。在这种模式下,不良资产仍然淤积在银行体系内部,最终也拖累了大型银行,使其自身也难以摆脱困境,最终导致整个银行业走向崩溃的边缘。可以说,日本为了保住就业市场,最终付出了整个银行金融体系的代价。而在科技发展领域,由于政府将大量的资本用于维持企业的生存,而无法将宝贵的资金投入到新兴的高风险行业,这使得日本错失了后来在半导体和互联网领域的发展机遇,从而开启了其后“失落的二十年”。其中一个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东芝,这家在20世纪80年代被誉为“日本之光”的高科技企业,曾经是全球最大的电脑生产商之一,其市场排名一度达到全球第32位,但如今却沦为了日本最大的“僵尸企业”之一。那么,力保就业所付出的代价仅仅只有这些吗?

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一代人

如今,在日本厚生劳动省的官方网站首页上,赫然醒目地设立了一个名为“就业冰河期援助计划”的专栏,其主要针对的对象,正是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最初十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与针对日本残疾人士的援助计划并列在首页的显著位置,这足以凸显其普遍性和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将把目光聚焦于这段历史中最为令人扼腕叹息的一个群体——那些在“就业冰河期”毕业的大学生们。在整个“就业冰河期”,日本企业几乎完全放弃了对大学毕业生的系统性培养,转而将全部资源和精力用于保障那些已经拥有工作经验的群体。根据日本大学型高等教育中心的统计数据,1998年,超过71%的企业认为员工的能力开发是其自身的责任,员工应当为个人的成长付出成本。超过40%的企业选择不再为新员工设立培训预算,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大学毕业生进入职场的难度,并使他们难以适应实际工作。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现象:“就业冰河期”大学毕业生的三年内离职率高达30%,也就是说,每三个大学生中就有一个无法适应职场工作。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泡沫经济时期,这一比例长期低于7%。可以说,日本在“就业冰河期”虽然一直将整体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却长期低于60%。从本质上来说,日本是牺牲了整整一代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才换取了就业市场的相对稳定。因此,我们可以说,虽然日本政府通过各项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保住了大部分人的就业,但大学生群体却成为了这场博弈中被牺牲的一代人。从1993年开始的十年,被日本大学生称为“就业严冬期”,在这十年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从85%急剧下滑到2003年的55%。日本厚生劳动省的统计数据显示,即使当时的大学生普遍投递了超过100份简历,但最终能够找到的工作仍然不足六成。与此同时,还有15%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延迟毕业,仅仅是为了在下一年仍然能够以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寻找工作。大量的年轻人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选择赋闲在家,依靠父母供养,或者埋头苦读,准备参加公务员考试。在这十年间,“啃老族”的数量从8万激增到40万,这也间接导致了日本如今严重的“宅男”现象。这段经历给那十年毕业的大学生群体造成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以至于日本NHK电视台在后来的纪录片中评价道:“那些努力拼搏、奋发向上的学生们,却不幸遭遇了最糟糕的时代。他们并没有做错什么,他们只是出生在一个错误的时代。”根据日本大藏省2020年的统计数据,“就业冰河期”的大学毕业生至今仍然是日本平均收入最低的群体,可以说,那批大学生花了三十年的时间,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就业冰河期”的阴影。

回望我们自身,现在的“90后”和“00后”大学毕业生中也存在着一种不满情绪,他们认为“70后”和“80后”享受了时代的红利,却给他们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难以收拾的局面。事实上,当年日本也存在着类似的社会情绪。在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岗位需求极大,每年大学毕业生与企业招聘需求的比例是1:4,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求职者有四个工作机会可供选择。1989年,日本就有超过5000家企业因为人手不足而被迫倒闭。因此,在泡沫经济时期毕业的大学生后来被称为“暖春一代”,而泡沫经济破灭后毕业的大学生则被称为“寒冬一代”。仅仅因为毕业的时间节点不同,这两代大学生就面临着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2015年,中国进入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当年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6家,相比上一年增长了近三成,“创业”成为了当年大学生最为时髦的选择。另一方面,大量初创企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加薪招人,尤其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薪资更是遥遥领先,这成就了许多人口中最为美好的“校招年代”。而当时间来到十年后的2024年,那些听着学长学姐们讲述“大口吃肉”故事的大学生们,却面临着超过20%的青年失业率。当然,历史的发展具有其独特性,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不会完全照搬三十年前的日本轨迹。但在当前失业潮来袭、国内市场复苏相对缓慢、产业发展又面临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我想通过讲述这个故事,让大家了解当年日本究竟发生了什么,哪些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惕,“保发展”与“保就业”的顶层决策又会对我们产生怎样的影响。

纵观日本“就业冰河期”的历史,我们不禁感慨万千。这段历史不仅是日本经济发展历程中一段深刻的教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它警示我们,经济的繁荣与稳定并非理所当然,任何经济体都可能面临周期性的波动和冲击。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以及随之而来的长期经济衰退,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过度依赖房地产和金融投机,忽视实体经济的发展,最终必然会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和崩溃。

其次,日本在“就业冰河期”采取的“保就业”策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大规模的社会动荡,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过度保护“僵尸企业”,导致资源错配和浪费,延缓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更重要的是,为了保住整体的就业率,日本牺牲了整整一代年轻人的前途和希望。这提醒我们,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必须权衡各种利弊,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来换取暂时的稳定。

再次,这段历史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在“就业冰河期”,日本企业普遍放弃了对大学毕业生的培养,导致大量年轻人无法顺利进入职场,职业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这充分说明,企业和社会应该共同承担起培养年轻人的责任,为他们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支持,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职场。

此外,日本“就业冰河期”的经验也提醒我们,要密切关注青年失业问题。青年失业不仅会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发展,还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长期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年轻人顺利就业。

最后,虽然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却值得我们借鉴。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我们应该从日本“就业冰河期”的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关注民生和社会公平,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0 阅读:0
伊历史

伊历史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尊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