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月 20 日,国家航天局发布消息,备受瞩目的中国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任务探测器已顺利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计划于今年上半年实施发射。此次天问二号的出征,标志着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又迈出了关键一步,有望在小行星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
肩负重任:探测与采样双目标天问二号的核心任务是对近地小行星 2016HO3 进行探测并采样。这颗小行星直径约为 40 米,自转周期约 28 分钟,公转周期大约为 366 天 ,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其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并且绕太阳公转。科学家推测这颗小行星可能来自月球,它稳定运行于地球轨道附近,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堪称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 “活化石”,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同时,天问二号还将延伸探测主带彗星 311P。311P 直径大约有 480 米,彗核为 320—580 米,是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对它的研究热点集中在主带彗星形成和演化、气体活动机制。

按照计划,天问二号发射约一年后将抵达小行星 2016HO3。抵达后,它将对这颗小行星伴飞约 1 年,期间通过高分辨率成像和光谱分析等手段,对小行星进行全面综合探测,以获取更多关于其物理特性、表面成分等关键信息。
完成探测后,天问二号将启用多臂协作式附着采样机器人采集至少 100 克的表面样本。这一过程极具挑战性,因为小行星上没有重力,航天器无法像在行星上那样环绕飞行,只能精准追上并与小行星伴飞,在飞行中完成附着和取样操作。预计在 2027 年,携带小行星样本的返回器将成功返回地球,让科研人员能够在实验室对珍贵的小行星样本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当释放样本返回器后,天问二号主探测器并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它将借助地球引力加速,踏上长达约 7 年的漫漫征途,飞抵主带彗星 311P,对其开展伴飞观测,助力人类揭开主带彗星的神秘面纱。

天问二号任务是中国首次小行星采样返回探测,并兼顾主带彗星伴飞探测,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一旦任务成功,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三个实现小行星采样返回的国家,这无疑将进一步巩固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国际地位,彰显中国在航天领域的强大实力和创新能力。
从技术层面来看,天问二号任务所涉及的小行星采样返回技术、深空轨道转移技术、多目标探测技术等,都是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此次任务的实施,将为后续的天问三号火星无人采样返回任务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积累宝贵的经验,推动中国深空探测技术不断迈向新高度。
随着天问二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蓄势待发,全球的目光都聚焦于此。我们期待着天问二号在浩瀚宇宙中创造辉煌,带回来自小行星和主带彗星的珍贵信息,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