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刚破晓,汴京(当时又称之东京,今天开封)虹桥下的凉水摊子已经支棱起来了,铜锅里漂浮着碎冰与蘸了蜜的梅子,这并不是现代的便利店而是千年前宋朝人的共享冷饮店!
这一幕是出自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它将千年前普通人的呼吸与温度似乎都刻在了画纸上一般活灵活现。
《清明上河图》
我们细看之下,可以看到两岸的商铺之间宋朝百姓早已实践着现代人引以为傲的“共享经济”。
苏辙因为嫁女耗尽家财,这番困窘背后隐藏着一个庞大而灵活的租赁体系,从金银器皿到嫁娶丧葬的“平头车”,都可以按需租用。
苏辙高额彩礼嫁女儿具体背景: 宋朝全民“厚嫁”,嫁妆必须比彩礼多两三倍, 苏辙五个女儿,嫁人都嫁到倾家荡产。 宋朝律法规定嫁妆是女性私人财产,离婚能带走, 苏辙小女儿嫁妆9400贯(约基层公务员200年工资)。 另外士大夫圈攀比严重, 范仲淹家族规定“嫁女30贯,娶妇20贯”。 苏辙官至副宰相, 嫁妆上肯定寒酸不了,不能影响女儿在婆家地位。 宋朝流行“榜下捉婿”富商砸钱抢新科进士当女婿, 因此导致彩礼市场如今天般越来越畸形。
再说一个令人惊叹的地方,古代就已经有了猎头中介。《东京梦华录》里曾记载有一名叫“行老”的群体,专为市民匹配工匠、佣人等临时工种。
画中有一幕是汉子手持食盒送餐食,这便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外卖员!他们穿梭于酒楼与深宅大院之间,将烤的炙热的牛羊肉等送到客人手中。
追求效率的服务甚至催生了类似“差评”制度的行业规则,说到这里相信有人已经想到了我们现在常用的美团外卖。完全就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
这种市井智慧早在千年前就已经存在,东京城虽未必能够因此富足,但是却能够用极低的成本就享受便捷的生活。
我查阅史料之后看到,当时外卖员的日薪有可能达到两百文钱,大约是当时基层公务员一周的收入,但这种高薪对于时效性有非常严苛的要求:外卖员送餐需要“未冷即送达”否则就会遭遇扣工资。(基于《梦粱录》中记载合理推测)
与之相比更令人惊愕的是宋朝饮食安全制度。汴京设有“四司六局”监管机构,《宋刑统》规定:肉铺需要悬挂上“检验木牌”,售卖变质食品者杖六十,这比现代食品安全法还早八百年。
“相扑女选手”你见过吗?,临安北设有13座勾栏日夜演出,票价仅卖10文(大概两碗米线钱),节目种类涵盖了相扑、说书、傀儡戏等60余种,其中女子相扑赤膊竞技几乎日夜满座,司马光以“有伤风化”上书反对,却还是难阻挡民间热情。
下面我要说的是宋朝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首先是拆迁补偿,当时宋神宗为了扩建汴梁与130户居民签定了补偿协议,每一家可以有170贯钱的拆迁费,这直接就开创了历史上官方拆迁补贴的先例。
并且当时的医保已经普及全民了,官方有专门的机构提供免费看病问诊,同时也有收葬无主尸体的地方,孕妇登记怀孕后可享受官派接生婆接生孩子。
还有这是当时的教育普及程度很高,从各州县到基层普及学堂,苏轼曾说过“农夫贩夫皆可吟诗作对,活字印刷术让知识不再被贵族世家所垄断。
这些一帧帧一幕幕的画面描绘的居民生活,似乎更像小康社会。就像《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无人驻足围观虹桥争吵的细节,因为大宋人民早已习惯了在喧嚣挣扎中寻找生活平衡。
宋朝的伟大在它于将市井烟火淬炼成文明火种。当我们惊叹外卖、共享经济的时候不过在复刻千年前的智慧罢了。那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普通人,他们用一碗冷饮、一局相扑,书写了比帝王将相更动人的故事。
这就是我觉得历史中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帝王将相的故事更难得可贵的地方。
主要参考文献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1147)
吴钩《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2018)
周密《武林旧事》(约1280)
吴自牧《梦粱录》(约1275)
徐吉军《宋代社会生活研究》(2024)
梁志宾《宋朝生活图志》(2020)注:部分细节基于史料合理推演,核心史实均有文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