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西游记大漏洞

古代神话体系谈 2024-11-23 03:38:17

#西游记中的感悟#

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途径众多国家,却在饮食上高度相似,多为米饭、木耳、芋头、豆腐四大样,这一现象被五年级女孩马思齐发现。马思齐同学在阅读《西游记》时,注意到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唐僧师徒四人一路吃的都是 “江淮美食”,例如玉屑米饭、蒸饼、糖糕、香稻米饭、醋烧葵汤、狮仙、笋芽木耳、黄粱饭、菇米糊、粉汤、狮糖、粉条、黄精等。这与西域各地的饮食情况完全对不上,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

有网友认为孙悟空会飞,取江淮美食手到擒来;也有人觉得这是作者吴承恩的写作 “错位”,没必要较真。但其实,这个发现体现了马思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权威的能力。

从作者的角度分析,吴承恩是淮安人,他对江淮地区的饮食更为熟悉。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他很难了解千里之外的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菜系,更不用说国外的美食了。因此,在写作《西游记》时,他只能根据自己熟悉的环境去写,这就导致了唐僧师徒四人一路上吃的都是淮扬菜。

《西游记》中不同场景下的饮食也各有特色。在乡野农家,唐僧吃的是榆叶子、干菜、黄梁粟米饭等简陋的素菜饭;在驼罗庄,食物有面筋、豆腐、芋苗、萝白、辣芥、蔓菁、香稻米饭、醋烧葵汤,明显丰盛了不少;在樵夫家,饭菜全是野菜,如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等。地方豪门寇员外家的素斋则有五色高果、五盘小菜、五碟水果、五大盘间、素汤米饭、蒸卷馒头,米饭、馒头管够,足见富庶。

此外,《西游记》中的饮食描写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背景。例如,书中对素斋的描写体现了出家人的饮食习惯和佛教文化的影响;对不同阶层人家饮食的描写则反映了当时的贫富差距和社会生活状况。

二、红孩儿的矛盾

红孩儿曾假扮南海观音诱捕猪八戒,说明其假扮很逼真,然而当孙悟空请来真观音时,红孩儿却不认得观音,此矛盾体现了作者思维的不严密性。

红孩儿能变成观音菩萨的样子骗猪八戒,却在孙悟空请来真观音时不认识观音,这确实让人感到矛盾。有观点认为,观音菩萨无边法力,有亿万化身,红孩儿可能见过观音菩萨的某些法相,所以能变成菩萨的样子骗了猪八戒,但观音菩萨的万千法相红孩儿不可能全部见过,所以没有认出面前的人是观音菩萨也是正常的。当然也不排除红孩儿故意不认识观音菩萨的可能性,毕竟观音菩萨在三界地位很高,他也不想轻易得罪。也许是为了先礼后兵,让观音菩萨能够知难而退。

还有一种说法和修心悟道有关联,孙悟空曾说红孩儿 “那时节魔业迷心。今朝得成正果,才知老孙是好人也”。所以红孩儿当初不认得观音,是因为魔业迷心。正所谓一念成魔,便成妖怪,一念成佛,便是菩萨。所以,当年观音故意在孙悟空手上,写了一个 “迷” 字。

红孩儿的行为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矛盾。孙悟空请观音菩萨降伏红孩儿时,铁扇公主不给他芭蕉扇,原因是红孩儿被观音度化变成善财童子后,不能和父母见面了。铁扇公主把孙悟空当成仇人,拿剑来砍他。在孙悟空看来,红孩儿变成善财童子是享清福去了,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庚,但铁扇公主并不认同。红孩儿的叔叔如意真仙也不认同孙悟空的说法,不让孙悟空取 “落胎泉” 水,而且和他打起来。牛魔王也不认同孙悟空的说法,还把他视为凶手。可见,关于红孩儿的矛盾争论不休,大家都认为孙悟空错了。

红孩儿跟着观音本是好事,为何牛魔王夫妇不感激,反和悟空决裂呢?牛魔王和铁扇公主本是妖魔鬼怪,他们占地为王,习惯了潇洒的生活。在他们看来,仙家与他们是势不两立的两股势力,成为神仙就要被神仙压制,不自由,还不如做山大王肆意潇洒。对于铁扇公主而言,母子二人因身份差异不能相见,所以她痛恨孙悟空。而红孩儿成为善财童子后,明白了自己的机遇难得,与父母在思想上分道扬镳。

此外,红孩儿身上还有四个疑点被人质疑。比如红孩儿会三昧真火,太上老君也会,有人就怀疑红孩儿是太上老君和铁扇公主的私生子。但实际上,红孩儿的三昧真火是在火焰山修炼而来,与太上老君无关。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和太上老君的芭蕉扇也没有关系。红孩儿不是牛的模样,是因为他的原型是鬼子母最爱的小儿子爱儿,不是牛魔王亲生。红孩儿知道孙悟空怕火也是错误的结论,孙悟空不怕火,只怕烟。

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虽很牛,但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可惜孙悟空没发现。红孩儿体内并没有蕴藏三昧真火,他喷三昧真火需要借助火源,而火源正是 “那中间一辆小车儿”。观音菩萨得知这个缺陷后,制造了一个湖泊,限制红孩儿推着 “那中间一辆小车儿” 追赶孙悟空。当红孩儿来到莲花台时,已经远离了火源,无法喷出三昧真火,只能被观音菩萨收服。

《西游记》中还有一些穿帮镜头也和红孩儿有关。比如红孩儿化身被打劫的小孩被吊在树上时,八戒后面出现了工作人员。观音菩萨智斗红孩儿的时候,莲花里突然出现的尖刀是用胶布粘上去的。

三、植物妖精的存在

《西游记》中的妖精分为三类,其中树精、花妖的存在让标榜不杀生的唐僧陷入尴尬,因为如果承认植物有灵,唐僧吃素也成了杀生行为。

在《西游记》中,植物妖精的出现引发了诸多争议。唐僧师徒在荆棘岭遇到了一群植物妖精,包括十八公、孤直公、凌空子、拂云叟、赤身鬼、杏仙等。这些妖精以松树、柏树、桧树、竹子、枫树、杏树等植物为原型,他们与唐僧谈诗论道,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他们的存在却让唐僧的不杀生信念受到了挑战。

从妖精的行为来看,他们虽没有像其他妖怪那样以吃唐僧肉为目的,但也并非完全无害。例如,杏仙试图与唐僧成婚,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唐僧造成了困扰。此外,虽然树精们在与唐僧交流的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文雅,但他们的本质仍然是妖精。孙悟空认为他们日后可能成大怪害人,所以主张将其除掉。这种观点并非没有道理,毕竟在西游世界里,如果没有蟠桃仙丹或者人参果,想要长生就要从凡人身上吸收灵气,从这个角度讲,他们也并非善类。

从不同的解读角度来看,这些树精的命运也有多种解释。一方面,他们反对唐僧取经,认为大道就在大唐,取经团队到灵山取经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这无疑戳破了如来的阴谋,显得取经团队没有正当性。而且他们支持道教,反对佛教,在众树精眼里道教才是正统,佛教只是旁门左道。取经团队身为佛教团体,肯定不会允许这样反对佛教的团体存在,所以必须对众树精斩草除根。另一方面,树精们在荆棘岭阻碍了佛教的东传。此地距小雷音寺很近,是前往西方的必经之路,但荆棘丛生,很难通行,足有千年之久。他们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了佛教的传播。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打死六个盗贼,隐喻斩断六根;三打白骨精,意为除去佛教三毒;打死六耳猕猴,意为除去 “二心”。这几个树精,不断抛出糖衣炮弹,其实代表了唐僧师徒取经路上的荆棘。只有斩断荆棘,摆脱欲望,才达到 “万物皆空” 的境界,也才有机会取得真经。

此外,还有观点认为树精们虽有文化,但属于高智商犯罪。与暴力型犯罪相比,高智商犯罪的危害更大。像牛魔王家族就是高智商犯罪的代表,他们的大名波及甚广,整个妖界仙界佛界谁不知道。而荆棘岭的树精也属于这一类,他们一个犯罪想法,可能就会有成千上万个家庭受害。所以从取经工程的角度来讲,排除异己是硬性任务,这些没有后台的妖怪留着可能会影响考核绩效。

然而,也有人认为除掉树精的理由有些牵强。唐僧对他们的评价是 “他虽成了气候,却不曾伤我”。书中也没有关于树精杀人的记述,因此,树精属于不以杀人害命为目的的妖精,他们也就是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活动而已。

《西游记》中植物妖精的设定也让唐僧的犯戒之处暴露了出来。在佛门中,素食是必须的,对应的是荤食,即动物食品。然而,植物也能成妖的设定,让唐僧从出生时起就一直在犯戒。如果植物也能成妖,那么妖和仙就只有一念之差,这说明妖精和神仙本质上是一样的。既然如此,唐僧一个出家人凭什么还能吃 “素” 呢?唐僧的犯戒成为了他无法封佛的制约。

《西游记》中植物妖精相对较少也有其原因。中国古代植物妖怪本就很少,因为没有多少参考的例子,所以作者可能压根想不到多少植物成精。而且植物妖怪对剧情处理很麻烦,植物成了妖精,似乎也没多大本领,只能变成人形,有点微末的道行。另外,动物本身就能制造视觉效果,给人以难关的感觉,而植物无法传递这种效果。再者,西游中,悟空、太白金星等人多次说过,凡有九窍者皆可以修仙。人、动物都有九窍,但是植物却没有九窍。所以,植物修行本身就有违设定,植物修成妖怪就很少了。

总之,《西游记》中植物妖精的存在既丰富了故事内容,又引发了诸多思考,让读者对这部经典之作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四、火眼金睛的失效

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乌鸡国分辨不出文殊菩萨坐骑变成的唐僧,过火焰山时也没看出牛魔王变成的猪八戒,这一强大技能的失效难以自圆其说。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直被认为是其降妖除魔的重要法宝,然而在乌鸡国和过火焰山的情节中,火眼金睛却两次失效,让人不禁对其能力产生质疑。

在乌鸡国,文殊菩萨的坐骑青毛狮子精变成唐僧的模样,孙悟空竟无法分辨。有观点认为,这是因为青狮精跟随文殊菩萨多年,早已从妖精一族脱离到了神仙之列,身上不再带有妖气。而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只能识别出带有妖气的妖怪,对于像青狮精这样已接近神仙的存在,便无法发挥作用。此外,孙悟空在面对两个唐僧时,曾召来护法神,说:“老孙至此降妖,妖魔变作我师父,气体相同,实难辨认。汝等暗中知会者,请师父上殿,让我擒魔。” 这也表明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是把气场作为分辨人物的手段,青狮精作为文殊菩萨的坐骑,与唐僧有着相似的气场,所以孙悟空难以辨认。

在过火焰山时,孙悟空被牛魔王变成的猪八戒骗走了芭蕉扇。牛魔王的变化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孙悟空刚刚得到芭蕉扇,正处于兴奋得意之中,容易乐极生悲,放松警惕。另一方面,牛魔王和孙悟空一样有七十二般变化,武艺神通相差无几,且牛魔王了解孙悟空的心理,知道他拿到芭蕉扇后会得意扬扬,不多加戒备提防。再者,牛魔王变成了猪八戒的模样,对于孙悟空来说,猪八戒是最亲近、最熟悉的人,所以孙悟空自然放松了警惕。此外,牛魔王和猪八戒一个是牛成精,一个是猪成精,猪和牛本来就 “气体相同” 或相似,在没有集中注意力的情况下,孙悟空很难辨认。

其实,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并非真正的神通,它只是一种眼部疾病。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被烟熏红了眼睛,留下了后遗症,被称作 “火眼金睛”。在与红孩儿的战斗中,红孩儿的三昧真火与浓烟就让孙悟空吃了大亏,昏死过去,这也证明了火眼金睛的弱点。在面对黄风怪时,孙悟空也被一口风破功,无法继续战斗。所以,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关键时刻很容易掉链子,无法辨别出真假唐僧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孙悟空在取经路上是如何识别出一些妖怪的呢?实际上,孙悟空除了火眼金睛外,还有其他方法识别妖精与神仙。一种方法是看云,神仙佛祖头顶是一片祥云,而妖精们是一片乌云。孙悟空的原生态眼睛是西游世界中最牛的眼睛之一,刚出生就能射冲斗府,惊动玉帝,所以学起来一点困难没有。另外一种就是闻味道,妖精经过的地方会刮风,风里面有一股邪味,通过闻味道也能识别。然而,对于像牛魔王和青狮精这样的存在,这些方法也可能失效,因为他们要么已接近神仙,要么善于隐藏妖气。

总之,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乌鸡国和过火焰山的情节中失效,并非偶然。它既有自身的局限性,也与孙悟空的心理状态和对手的变化多端有关。这一情节也让我们看到,即使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并非无懈可击,在面对复杂的情况时,也会出现失误。

五、猪八戒的记忆

在《西游记》中,神仙投胎转世通常会忘记前世,如唐僧、天竺公主、百花羞公主等,然而猪八戒投胎转世后却对前世之事记得清楚且法术未失。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的诸多疑问。

猪八戒本是天蓬元帅,因醉酒调戏嫦娥被玉帝贬下凡间。他在投胎时走错了路,错投了猪胎。但他却保留了前世的记忆,不仅知道自己前世是天蓬元帅,还清楚地记得是如何被玉帝贬下凡间的,并且对以前的故人也都记忆犹新。

那么,猪八戒为何能保留前世记忆呢?原来,猪八戒的投胎方式并非普通的转世投胎,而是 “夺舍投胎”。按照道家的说法,“夺舍” 是借用别人的尸体,住下自己的灵魂,进而还阳,通俗点说,就是借尸还魂。猪八戒在被贬下尘凡后,“一灵真性,竟来夺舍投胎”,他夺的是一只刚刚要出生的小猪的躯体,而小猪的灵魂则再次转世去了。

这种特殊的投胎方式使得猪八戒保留了前世的记忆和本事。因为他的灵魂还是天蓬元帅,也可称之为 “元神”,所以他还有前世的记忆和本事。当然,这样的特权不是谁都能享受,必须是能耐极大者,阴曹地府中的阎王、判官才会给这个面子。比如,宝象国公主,前世是披香殿侍香的玉女,因思凡而下界投胎转世,她地位低微,并没有享受 “投胎夺舍” 的特权,所以不记得前世的事情。

由此可见,猪八戒去阴曹地府投胎,其实就是走个过程,并没有按照正规流程走,本质上还是夺舍,只不过是以投胎的方式夺舍,所以叫做 “投胎夺舍”。换言之,猪八戒所谓的夺舍,就是通过投胎来获取肉身,只不过他倒霉,获取了猪的肉身。

猪八戒保留前世记忆的现象,也为《西游记》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戏剧性。它让读者对神仙的投胎转世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命运和惩罚的探讨。玉帝用这种特殊的投胎方式惩罚猪八戒,让他记住自己的过错,可谓是用心良苦。而猪八戒带着前世的记忆在人间历经磨难,也为他的形象增添了一份复杂性和深度。

六、牛魔王的子嗣问题

牛魔王和铁扇公主结婚几百年只有红孩儿一个孩子,与他的小妾玉面公主也无孩子,与常理不符。

在《西游记》中,牛魔王与铁扇公主育有一子红孩儿,然而牛魔王与玉面公主在一起多年却没有孩子,这一现象令人费解。

从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的关系来看,他们对红孩儿十分疼爱。红孩儿捉了唐僧后,马上想到派人去接牛魔王,可见父子关系亲密。牛魔王对红孩儿的重视,可能使得他在与玉面公主相处时,考虑到如果再有孩子,可能会威胁到红孩儿的继承权,所以为了保障红孩儿的地位,他选择不与玉面公主生育后代。

从牛魔王和玉面公主的关系分析,牛魔王大男子主义,他与玉面公主在一起并非为了爱情,而是贪其美丽容颜和财富。玉面公主则是想借牛魔王的势力保全自己的财产,两人各取所需,并不愿意生下后代。

此外,牛魔王的妻子铁扇公主厉害,手中有宝贝铁扇,牛魔王不是其对手,可能不得不许诺妻子,即使纳了玉面公主也不生孩子。而罗刹女对牛魔王失望,不再爱他,既然保证了孩子的继承权,也就对他与玉面公主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也有一种说法是,当孙悟空吓到玉面狐狸后,玉面狐狸向牛魔王告状却污蔑铁扇公主,而牛魔王表示相信自己的妻子,只认铁扇公主一个妻子,承认红孩儿是自己的孩子。由此可见,牛魔王对玉面公主的感情并不深厚,玉面狐狸从牛魔王的态度中明白自己的地位,所以也不会生孩子来给自己找麻烦。

总之,牛魔王与铁扇公主结婚几百年只有红孩儿一个孩子,与玉面公主也无孩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七、孙悟空的闲聊时间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一些行为与时间规则似乎存在矛盾。比如禅堂失火时,孙悟空找广目天王借辟火罩,期间还闲聊了一段时间。按照天上人间的时间换算,孙悟空在天上的这一小段时间,人间早已过去很久,禅堂早该烧完了。同样,唐僧被老鼠精抓进无底洞后,孙悟空去天庭找李靖算账也花费了很长时间。

从时间规则来看,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孙悟空在天上与广目天王闲聊以及在天庭找李靖算账的时间,在人间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然而,故事中的情节发展却似乎没有考虑到这个时间差。在禅堂失火的情节中,孙悟空本应迅速借到辟火罩赶回禅堂保护唐僧和袈裟,但他却在天上花费了不少时间闲聊。而在唐僧被老鼠精抓走后,孙悟空去天庭找李靖算账的过程也颇为漫长,这与时间规则产生了明显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出现可能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疏忽,也可能是有意为之,以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复杂性。无论如何,它确实给读者带来了一些疑惑,也让我们对《西游记》中的时间概念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八、西天路上的妖怪

如来佛祖称西牛贺洲是极乐净土,无妖魔鬼怪,但唐僧遇到的妖怪和恶人都在西天路上,与佛祖所言矛盾。

在《西游记》中,如来佛祖曾对四大部洲进行评价,称西牛贺洲 “不贪不杀,养气潜灵,虽无上真,人人固寿”,是一片人间乐土。然而,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的过程中,却在西牛贺洲遭遇了众多妖魔鬼怪,这与如来佛祖的描述大相径庭。

从唐僧师徒的经历来看,西牛贺洲的妖怪数量众多且神通广大。他们有的占据山洞,有的占山为王,给唐僧师徒的取经之路带来了重重困难。例如狮驼岭的三妖,他们的属地简直是人间炼狱,“骷髅若岭,骸骨如林。人头发躧成毡片,人皮肉烂作泥尘。人筋缠在树上,干焦晃亮如银。真个是尸山血海,果然腥臭难闻。东边小妖,将活人拿了剐肉;西下泼魔,把人肉鲜煮鲜烹”。这些妖怪的存在,让西牛贺洲充满了血腥与恐怖,与如来佛祖所说的极乐净土相差甚远。

那么,为什么如来佛祖会称西牛贺洲无妖魔鬼怪呢?一种可能是如来佛祖为了推广佛教,故意夸大西牛贺洲的美好,贬低其他部洲。如来佛祖的目的是让南瞻部洲的众生都信仰佛教,因此他需要将西牛贺洲描绘成一个理想的地方,以吸引南瞻部洲的人去取经。另一种可能是如来佛祖对西牛贺洲的情况了解不全面。虽然如来佛祖神通广大,但他也不可能对西牛贺洲的每一个角落都了如指掌。也许他只看到了西牛贺洲的一部分地区,而没有看到那些被妖怪占据的地方。

西牛贺洲妖怪众多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其一,佛家以慈悲为怀,不愿意轻易动杀心,因此即便是看到本属地的这些妖魔,也多是劝他们行善为主导,引导他们走向正途。但是妖魔本性残暴,并不是那么容易就被说服的,因此说服教育对他们而言效果不是很明显。其二,西牛部洲人烟稀少,发展落后,远远不如大唐富庶,而妖魔如果也想很好的生存,就必然掠夺为数不多的人类,因此他们普遍凶恶,导致像上面狮驼岭三妖那样的惨剧层出不穷。

其三,西牛贺洲是佛派的管辖地盘,由于如来与玉帝的关系很好,因此玉帝很少会干预西牛贺洲的生活,而妖魔向来是天庭打击的目标,相对于这里的妖魔无人去剿除,因此越聚越多。其四,天庭多次下令清剿其他三大部洲的妖魔鬼怪,导致那些残余的势力转移到了西牛贺洲。例如真武大帝受玉帝与元始天尊的双重领导,先后两次降妖除魔,将南瞻部洲和北俱芦洲的妖魔几乎荡平,唯独不管西牛贺洲。这必然导致其他部洲的妖魔向西牛贺洲逃窜。

此外,如来佛祖也并非没有办法处理西牛贺洲的妖魔。一方面他手下有的是金刚菩萨,他时不时叫他们出去降妖除魔。另一方面,他利用唐僧取经,对外宣称 “唐僧是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吃一块肉可以长生不老”。这句话很考究,十世修行的好人,一点元阳未泄,这就能把西牛贺洲的那些女妖精倾数引来,以为女妖一般都修炼采阳补阴的功法。而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几乎把所有的妖精都招引过来。再通过孙悟空,沙僧,猪八戒以及他们请来的帮手,把这些妖魔统统干掉。另外为了保险起见,如来动用各种关系请来大佬们的坐骑或者童子等等,由他们召集西牛贺洲的妖魔组成一股强大的势力。

总之,如来佛祖称西牛贺洲是极乐净土,无妖魔鬼怪,但唐僧遇到的妖怪和恶人都在西天路上,这一矛盾现象反映了《西游记》中复杂的世界观和深刻的寓意。

九、玉帝与如来的关系

在《西游记》中,玉帝与如来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最后才请如来降伏孙悟空,这一情节反映了道教与佛教的分立关系以及玉帝的心理变化。

从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过程来看,玉帝在面对孙悟空的挑战时,首先派遣了天庭的众神将进行镇压。然而,这些神仙们却未能成功制服孙悟空。在这种情况下,玉帝为何不请道教的三清等大神出手,而是选择请如来佛祖呢?

一种观点认为,玉帝请如来佛祖是因为孙悟空的师父菩提老祖与西方佛教有关。有资料显示,菩提老祖可能是准提道人,如来佛是接引道人,两人是兄弟。菩提老祖培养了孙悟空这样一个好苗子,自然希望如来佛能接手,所以玉帝可能与菩提老祖有过约定,在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请如来佛祖出手。

另一种观点认为,玉帝请如来佛祖是按照天庭神仙的级别程序来进行的。天庭神仙序列中,三清地位最高,其次是四帝,四帝之下是五老。在之前两次平定花果山时,玉帝先后将六司、七元以下神仙陆续都派出去过。当这些神仙都无法制服孙悟空时,玉帝正常就该派出五老级别高手。而如来佛祖是五老之首,故此首先宣召如来。

此外,玉帝请如来佛祖也可能反映了道教与佛教之间的微妙关系。在《西游记》中,道教和佛教分明是竞争关系,但在某些情况下又会积极配合。例如,在取经计划中,道教虽然知道取经是为了弘扬佛法,与道教竞争信徒,但由于封神时鸿钧老祖曾说过西方教当兴,这是天意不可违,而且封神时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请西方二圣助拳欠下了人情和因果,所以道教也会支持取经计划。

从玉帝与如来佛祖的地位来看,在《西游记》中,玉帝的地位似乎高于如来佛祖。吴承恩在原著中用了 “传旨” 一词,表明了玉皇大帝和如来佛祖的关系其实是君臣关系,如来作为下属才会 “闻诏” 而来。而且,在《西游记》中天界诸神地位排名是 “三清、四御、五老、六司、七元、八极、九曜、十都”。玉皇大帝的级别虽然低于 “三清”,但是却高于 “四御”,而如来佛祖则属于 “五老” 之一,所以地位级别明显比玉皇大帝低一级。

然而,如来佛祖在《西游记》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他成功降伏了孙悟空,在安天大会上,众多神仙都向他献上礼物,这也显示了如来佛祖在众神心中的地位。

总之,玉帝与如来的关系在《西游记》中是复杂而微妙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时玉帝请如来佛祖,既反映了道教与佛教的分立关系,也体现了玉帝在面对危机时的决策和心理变化。同时,这一情节也展示了《西游记》中丰富的宗教文化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十、王母与玉帝的关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似乎是夫妻关系,但实际上,他们并非夫妻,只是同事。

王母娘娘在道教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原型西王母在《山海经》《归藏》《易经》等书中就有记载。西王母是女仙之首,主宰阴气、修仙,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厉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王母的形象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虎齿豹尾、蓬发戴胜的 “神人”,到后来雍容华贵的女神形象。随着道教的发展,西王母成为统治女仙世界的首领。

玉皇大帝则是在宋代才出现,宋真宗加封其为 “昊天金阙至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是道教神话传说中的天地主宰,犹如人间的皇帝,上掌三十六天,下辖七十二地,掌管神、仙、佛、圣、人间、地府的一切事,权力无边。

在正统道教神系中,王母娘娘与玉皇大帝并非夫妻关系。他们一个是女仙之首,一个是天地主宰,共同维护着天界的秩序。之所以很多人会认为他们是夫妻,主要是受了民间故事、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比如《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作品中,将他们描绘为夫妻关系,这种描绘在后来的文化传承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传承。

此外,王母娘娘在道教中有其特定的地位和职责,她与东王公(东华帝君)一起主管三界、十方之女仙、男仙得道者。而玉皇大帝作为天地主宰,决定着世间的福祉和神明的职责。他们的关系并非夫妻,而是在天庭共同共事,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责任。

十一、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

唐僧不相信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源于观音交代孙悟空心智有问题,唐僧不敢得罪顶头上司观音。

在《西游记》中,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贯穿了整个取经之路。观音在将孙悟空交给唐僧时,曾明确指出孙悟空 “生性凶顽,不服管教”。这一评价让唐僧对孙悟空始终心存疑虑,不敢完全信任他的判断。

尤其是在面对妖怪的问题上,孙悟空凭借火眼金睛能够轻易辨别出妖怪的伪装,但唐僧却常常不相信他的话。例如在白骨精的事件中,白骨精化身村姑、老妇和老翁,孙悟空一眼就看出了她的妖怪本质,然而唐僧却被白骨精的谎言所迷惑。一方面,白骨精的骗术确实高明,她编造出一套诚心向佛的谎言,给唐僧留下了善良的印象。而孙悟空心直口快,不太讲究与领导沟通的艺术,在没有绝对证据的情况下,一棒子打死了唐僧心中的 “凡人”,这让唐僧对他产生了怀疑。另一方面,沙和尚和猪八戒都没有说那人是妖怪,只有孙悟空一个人坚持,这也让唐僧更加不信任他。再加上观音的评价在先,唐僧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判断,认为孙悟空野性未除,不可轻信。

在红孩儿的事件中,孙悟空看出红孩儿是妖怪,但唐僧又一次不相信他。唐僧被红孩儿的外表所迷惑,认为他是一个无辜的孩子。孙悟空多次提醒唐僧,红孩儿会三昧真火,非常危险,但唐僧却认为孙悟空是在夸大其词。直到红孩儿抓走了唐僧,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此时已经晚了。

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每次有妖怪出现,孙悟空总是第一个发现并提醒唐僧,但唐僧却往往不相信他。这不仅是因为唐僧肉眼凡胎,无法辨别妖怪,更是因为观音的话让他对孙悟空产生了不信任。唐僧深知得罪孙悟空千千万万次都没关系,大不了他辞职走人,但他绝对不敢得罪自己的直属领导观音。因此,即使孙悟空的判断是正确的,唐僧也不敢轻易相信他。

这种不信任不仅给取经之路带来了很多困难和危险,也让孙悟空感到非常委屈和无奈。他一心保护唐僧,却常常被唐僧误解和冤枉。但孙悟空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始终对唐僧忠心耿耿,继续为取经事业努力奋斗。

总之,唐僧对孙悟空的不信任源于观音的交代,这种不信任在取经过程中给他们带来了很多麻烦,但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孙悟空的忠诚和坚持。

十二、孙悟空的贿赂难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取经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却从未想过用猴毛变出好东西贿赂看经书的人。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如一些资料中所分析的,孙悟空变化出来的东西只是障眼法,本质上还是一根猴毛。以如来佛祖的神通,必然能够识破这种雕虫小技。当年如来佛祖能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就足以证明其强大的实力。孙悟空深知此路不通,所以不会动这个心思。

其次,孙悟空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去贿赂。孙悟空法力高强、神通广大,生性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最讨厌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在最后求取真经时,阿难、迦叶二尊者向唐僧索要人事,孙悟空听后勃然大怒,要告到如来那里去。可见,索贿送礼这样的低级趣味与孙悟空的性格不符,他根本不可能这么做。

再者,观音当年在五行山下让孙悟空给取经人做徒弟,保护其到西天取经,还特别交代路遇困难可以随时找她,一切困难她都包解决。而且西天取经是灵山和天庭联合推进的伟大工程,各路神仙都得到了书面命令,必须无条件配合。孙悟空明白了这些道理后,知道有观音和各路神仙的支持,根本不需要通过贿赂来解决问题。

最后,孙悟空保护唐僧西天取经是公事,就算有办不成的事最后还有观音给兜底。而且孙悟空一穷二白,也没有什么东西可送。此外,很多大仙当年欠孙悟空人情,也会积极帮助他,无需他送礼。例如孙悟空管理蟠桃园期间,对各路神仙摘桃子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当他找他们帮忙时,他们都很热情。

综上所述,孙悟空不用猴毛变出好东西贿赂看经书的人,是因为变化出的东西是障眼法,如来能识破,且孙悟空深知此路不通,再加上他的性格和所处的环境等因素,使得他不会选择贿赂这种方式。

0 阅读:4

古代神话体系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