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军备发展方面,有些项目,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这就是在二十年前,有些甚至在30年前就被传说已经存在,但至今都是只闻楼梯响,而不见人下来。但是又容易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重新被热炒一番。然而过不了几天,就重新沉寂了。这种项目如果真要挨个举例,还远远不止一项。最出名的自然是类似B2的200吨级飞翼体隐身战略轰炸机,到底是否存在,谁也没有一个准信。还有9000吨级的通用神盾驱逐舰,也是隔三差五的被拿出来炒作。而今天重点要讲的,就是国产的垂直起降战斗机。早在整整10年前,就说与F35B类似的升力风扇的研发已经成功。如果按照正常进度,那么最多两到三年,就可以看到国产垂直起降战斗机的整机开始试飞。问题是10年过去了。这个型号其实连个影子都不见。
而到了2025年的开春,又有说法是这个型号准备正式进入项目立项。类似升力风扇等核心关键子系统首次明确了研发制造单位云云。那么到底要不要研发类似F35B版本的垂直起降战斗机?再就是研发这类项目,一定就要走F35B的升力风扇的技术路线吗?可以先来回到第二个问题,那就是F35B的前升力风扇,再加后偏转主喷嘴的垂直升降气动模式,并不是STOVL战机中的唯一技术路线;从海鹞到雅克141,它们的垂直起降动力的来源与F35B都不同。反倒是F35B在研发过程中,直接低价购买了雅克141的尾喷嘴三段超90度偏转的发明专利。这里面的三种技术路线各有所长,而且也谈不上所谓先来后到的差别。实际上在这3者之外,甚至还有第4种通过分叉喷气实现的垂直起降的新方式!比如,国内的某飞机设计单位,
就曾经公开过第四种STOVL的气动模式的发明专利。因此说到底,F35B与其配套的升力风扇,虽然实际装机时间最晚,到目前的部署范围也相对最广,但并不代表未来其他大国的STOVL战机就一定要模仿升力风扇的技术路线。而F35B规模性服役以来,几乎每年都要摔上1到2架,到目前的总坠毁数早就越过了最小两位数。而且F35B的年坠毁率不是逐步降低,而是越来越高!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那么用不了15年,就能摔到50架以上。而实际上却是一场正规战役都没有打过。其综合坠毁率仍然比海鹞与海鹞的改进版好不到哪里去。这必然会让其他大国在发展自家的STOVL战机项目上继续长期举棋不定。这种犹豫,既包括要不要真正上马这类项目;更在于具体选择哪种技术路线。也有人认为既然已经至少有,
4艘4万吨级的两攻,那么也必然要发展国产的F35B。这其实等于是为了几碟子醋而专门包一顿饺子,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必要性;而且5万吨级新两攻首次具备电磁弹射器与拦阻索,也暗示国产F35B并不是必须的。总结下来,很大程度上还是技术跟踪与长期储备而已。在STOVL技术的安全可靠性没有革命性的进步之前,大概率不会真正上马。
小鱼儿 欢迎对线
水分子的弹舱和起落架系统论文都挂几年了,结果没有一点消息。反观6代有一点文字4年就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