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签字,“五四运动的吹哨人”,解读历史中真实的汪大燮

年轻阿西 2025-04-15 10:52:14

今天咱们来聊聊一位历史上不太为人知的人物——汪大燮。为啥说他不太为人知呢?说白了,就是因为他跟那些思想前卫、勇于革新的大佬们比起来,显得有些保守;而那些才华横溢、传奇色彩的大学者们,他又没法比,相对来说挺普通的。

他呀,就像是咱们身边大多数人一样,平平无奇。但你猜怎么着?在这时代的大风大浪里,他的人生轨迹可是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三十来岁那会儿,他还一事无成,整天就琢磨着怎么当个书院老师,平平淡淡地养家糊口。可谁能想到,到了五十八岁,他居然坐上了北洋政府的国务总理宝座,还一手推动了中国参加一战,并且成功把山东的主权给收了回来。别看汪大燮表面上好像挺平庸保守的,其实啊,他背后藏着的好多故事,都挺值得咱们去深挖、去琢磨的。

【平凡起点,坎坷前行】

1859年,汪大燮在浙江呱呱坠地,后来移居广东,家里的条件挺一般。在他还小的时候,心里头就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好好读书,参加科举考试,盼望着能考上个一官半职,让生活过得安稳点,不再为吃穿发愁。

晚清时候的科举考试啊,一共得过四关。先是通过童试成为秀才,然后参加乡试争当举人,接着是会试去考贡士,最后一关就是殿试,考中了就是进士。话说汪大燮这人,19 岁那年就成功考中了秀才,但遗憾的是,之后的乡试他一直考,却一直没能考中,真是挺可惜的。

实在没办法,他只好一边在私塾里当教书先生赚点生活费,一边努力准备科举考试。那时候,他已经二十多岁了,日子过得挺不容易,心里有梦想,但也可能一辈子就只是个穷酸的秀才。到了 1889 年,汪大燮 30 岁了,终于考上了举人,但没想到第二年去考会试又没被选上,而且那时候他身上一分钱都没有。那时候,他最盼望的就是能靠着举人的身份,在当地的书院里当个老师,每个月拿二十两银子的薪水,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但是,找工作的路并不好走,生活的重担压得人喘不过气。无奈之下,他带着手头最后一点钱去了北京,想找乡试的主考官李文田帮忙,希望能在他手下谋个差事。不过,即便这样,日子还是过得紧巴巴的,连个稳定的地方住都没有。

【转折机遇,崭露头角】

1892年那会儿,汪大燮的老婆走了。后来有人给他说了个亲事,对象是个23岁了还没嫁人的姑娘。听说这姑娘的命理不太好,长相也挺普通。但人家姑娘的老爸在刑部当大官,说只要汪大燮愿意倒插门,他们家的经济状况就能好转不少。

汪大燮给家里头写信,心里头其实挺不是滋味的,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只能认了。成了亲以后啊,他那老丈人沈家本,官职一路攀升,当上了天津的知府。不过呢,沈家本这人清正廉洁,一点不贪,所以汪大燮婚后连住的地方都得跟别人借。

这时候,汪大燮碰到了个难题:要么接着考科举,拼一把前途;要么就直接花钱买官位。走科举这条路吧,那是正规渠道,考上了名声响亮,升官也快,可就是不知道啥时候能考上。要是花钱买官呢,名声上不太好听,升官也慢,但好处是马上就能上任。

汪大燮为了尽快找到份工作,就决定花钱买了个官,当上了从七品的内阁中书。不过,他这种拿钱换来的官职,在同僚眼里可不怎么受待见,经常被人瞧不起。为了能在官场上混得更好,汪大燮还是得走科举这条路,靠真本事说话。

1894年的时候,汪大燮又一次去考了会试,可惜没能考上,心里挺不是滋味的。灰心丧气之余,他开始发奋学习英语,琢磨着干脆辞了官,去南边找个翻译的活儿干。从这事儿能看出来,他可能没啥特别大的政治理想,做的选择大多就是为了能填饱肚子,养活一家人。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35岁那年学的英语,以后竟然让他当上了外交总长。

1895年,甲午海战咱们输了之后,康有为就在京城弄了个强学会,想推广新思想,结果翻译人手不够,就把汪大燮给拉进来了。汪大燮这人办事儿特别靠谱,后来被总理衙门的大官张荫桓瞧上了,就成了他的得力助手。

1896年的时候,总理衙门开始招人了,汪大燮很争气,一下子就被选上了。他因为业务精通,写公文也厉害,所以很快就得到了重用。虽然有些人嫉妒他,在背后说三道四,但他一点也不受影响,还是专心工作。他还跟家里人说,做事得对得起自己良心,成不成功得看自己努不努力,名声这事儿不是自己能说了算的。这话现在听起来也挺有道理的。

【坚守担当,铸就荣光 】

1900年那会儿,八国联军打进了中国,慈禧太后吓得赶紧带着光绪皇帝逃跑,汪大燮也跟着一堆官员跑了出去。俄国这时候开始吓唬清政府,说除了大家都要签的《辛丑条约》外,还得另外加个中俄之间的秘密条约,想把咱们东北的铁路和矿产都抢走。这时候,在俄国那边负责谈条约的杨儒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么办。而李鸿章呢,他觉得签了这个附加条约也没啥大不了的;可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个人却死活不同意。就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候,跟着慈禧一起跑的汪大燮,连夜赶了一篇奏折给皇上。他在这奏折里头就说了这么一句话:“千万别在原来的条约之外,再跟俄国签什么特别的条约,要不然后面的国家都该跟着学了。”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要是今天咱们答应了俄国,明天别的国家也都会来找咱们要好处,都想来分一杯羹。经过这事儿之后,汪大燮一下子就出名了,大家都知道了他是个有胆有识的人。

汪大燮可不是那种会躲起来、啥也不说的人。他干起活来特别上心,对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拿捏得特别准。最关键的是,他心里装着国家,看不惯中国被俄国随便欺负。所以,他鼓起勇气,直接上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后来,汪大燮的职位升得挺快,不过他一直在国外忙前忙后,从日本跑到英国。按晚清那时候官场里的普遍看法,这种差事其实挺折腾人的,算是吃了不少苦头。

辛亥革命一闹,清朝就垮台了。那时候,汪大燮正好在日本呢,他心里头本来就觉得共和制度挺好的,所以清朝没了,他也就很自然地接受了,还当上了中华民国在日本那边的外交大使。

汪大燮回到了国内,他带着一堆外交和当官的经验。在北洋政府那会儿,他可忙了,先做了教育总长,然后又当上了平政院院长,最后还升到了参政院副院长。

汪大燮在政治立场上一向都很坚决。到了1916年,他先当上了交通部长,接着又成了外交部长,这算是他在外交领域里走得最远的时候了。

那时候,汪大燮干了一件特别牛的事儿,可以说是他这辈子最有分量的一件事——他使劲儿推动中国加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参战之前,汪大燮和陆征祥一块儿跟协约国那边聊了聊,把战后德国和奥匈帝国在中国的那些好处怎么归还,都给弄得清清楚楚。这一来,咱们中国就成了一战里的战胜国,身份地位那是噌噌往上涨。再一个,这也让咱们在巴黎和会上站得住脚,咱们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

1919年,巴黎和会上发生了对中国来说极为不公的事,那就是列强居然要把山东的权利拱手让给日本。当时管外交的汪大燮委员长,他坚决让在巴黎的陆征祥别签字,说这事儿太丢人了。汪大燮心里明白,这事儿他无力挽回,所以立马就辞了职。这事儿发生在4月30日,那时候汪大燮刚好60岁。

5月3号那天,汪大燮去找了蔡元培,把事情的来龙去脉都给说了清楚。到了第二天,五四运动就轰轰烈烈地闹起来了,大家情绪都非常高涨,很激动。结果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代表团,硬气地拒绝在那个协议上签字。

1921年夏天,7月份的时候,美国那边搞了个华盛顿会议。这时候,已经62岁高龄的汪大燮又被请了出来,他这次的身份是外交部的顾问。

最后,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和日本谈妥了,签下了那个《解决山东问题的条约》,说清楚了山东的权利得归还给中国。到了1922年,把《山东问题具体解决方案》也给搞定了,这时候汪大燮就决定退休了,给自己的外交工作做了一个挺不错的收尾。

汪大燮这人,天分不算出众,说他普通也不为过。他虽然保守,但干起活来那可是认认真真,从没敷衍了事过;为人也很正派,从没向谁低过头,弯过腰。他虽然天分普通,性格也比较守旧,但干工作特别卖力,心里满满的都是对国家的热爱。咱们当然得记住那些有大志向的人,可也别忘了像汪大燮这样,实实在在爱国的普通人。

0 阅读:1
年轻阿西

年轻阿西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