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疏勒县的湘军后人

泽洋的趣事 2024-12-14 04:58:40

左宗棠成功收复新疆后,并不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摆在他的面前的,还有艰巨的清剿残匪、治理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军费紧张、财政紧缺的难题。

左宗棠带领的西征大军,是一支由湘军为主体组成的部队。部队长途奔袭,英勇奋战,终于赶走了侵略者。

收复新疆大功虽然告成,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急需休整。但是,有限的军费,艰难的生活环境,部队基本的给养都变得捉襟见肘了。

怎么办?左宗棠权衡利弊,作出了决定。对新疆驻军进行裁减,以减少财政压力。

在实行军队缩减的同时,左宗棠也需要考虑这些被裁减的士兵安置问题。于是就发放路费,让他们结伴自行回老家。

被裁员的士兵,有的拿着微薄的安置费,决定回家。他们三五成群,徒步穿越戈壁荒野、崇山峻岭。经过万里跋涉,用了近三个月,花尽所有盘缠,衣衫褴褛、一身疲惫,终于回到了老家。

很多人愿意留在新疆,不想回去了。因为老家也没有亲人了,也没有属于他们的土地。他们决定,在这块用生命和血汗捍卫的土地上安家立业。好男儿志在四方,国土之内皆故乡啊!

怎么办?面对这一情况,左宗棠决定:将无法返回湖南、自愿留在新疆的士兵,就地安置。他们被安顿在部队驻军附近,从军人转化为农民,从事屯田戍边活动。

平时,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确保粮食自给自足。战时,就能迅速转变为战斗人员,参与防御,配合正规军行动。

民国时期,官方在疏勒城做过调查统计。当时的疏勒县,还有近400户汉族农户。他们都声称是左宗棠士兵的后代,老家远在湖南。

当时的调研组,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事情。有几个维吾尔族模样的青年人,在茶馆中用维吾尔语说书。说的内容,居然是《三国演义》。

后来通过沟通,才了解到真相。这几个维吾尔族青年说,他们是维汉混血。他们说爷爷是清朝在疏勒城外屯田的汉族士兵,后来爷爷和当地维吾尔族妇女通婚,才有了他们。他们说,三国是听爷爷讲的,考虑到听书的主要是维吾尔族人,所以就用维语说书了。

原来,清军赶走阿古柏等外国侵略势力后,驻守在疏勒的清朝军队,就在城外屯田。

其中有些汉族士兵,和当地维吾尔族妇女通婚。他们的子女,融入了当地风俗习惯,传承了维族语言文化。

7 阅读:1573

评论列表

勇哥

勇哥

12
2025-01-31 19:24

还有八千湘女下天山!

用户88xxx92

用户88xxx92

8
2025-01-29 14:20

这才是正确的拓疆方式

泽洋的趣事

泽洋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